中医药的“塑化剂”何时出现?

发布于: 雪球转发:22回复:113喜欢:2
白酒行业受到塑化剂的很大影响,造成了很多投资人的困扰。我禁住想问同样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遗产,中医药的“塑化剂”什么时候出现?

       我想从塑化剂事件本身及白酒行业基本面的角度来寻找答案。

      今年以来,关于白酒行业多空双方的争论空前激烈,有人认为价格高估,相反有人认为价格低估。主要是关于白酒供给是否供大于求?白酒的下游需求是否在缩小?这两个都是关于行业发展根本的问题。双方的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理由来证明。暂且不论多与空哪方正确。仅观察这一种现象,它代表着资本市场上多空双方的博弈,其背后则有大量资本在运作着。整个行业的二级市场后期往上及往下都有可能,只是缺少一个方向的崔化剂。这个时候,塑化剂事件应运而生。其实塑化剂是一年多以前就发现的问题,但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

      在这种多空双方博弈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认为首先就应该减轻仓位,特别是作为散户的我们,没有实力去与大资本交锋。等相应的方向崔化剂出现,行业二级市场有了方向后,再作决定。

      当某一天,中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想我就会这么做。

      塑化剂事件是个黑天鹅。它出现的时候,行业多空双方僵持不下。同时国家对食品饮料质量问题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视。这在样的环境下,黑天鹅飞翔起来了,并且引喉高歌。

      在这种环境下,很有可能出现各种事件。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黑天鹅原来是塑料做的。

      中医药行业的黑天鹅会是什么做的呢?有很多种可能。如此多的可能,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们如何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我想,适当分散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不仅是在公司间分散,而且最好能做到在行业间布局。如此,一个行业性的事件,不至于影响到我所有的投资。

      再观察事件对二级市场的影响。茅台这样的公司,龙头始终是龙头。它的力量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再次显现出来。茅台,是在白酒行业里基本面最好的。我们选择中医药行业公司的时候,是否也应该选择这种基本面最好的类型呢?当我们遇到未知的事件时,它或许可以使我们的投资损失降到最小化。

      中医药的黑天鹅何时出现呢?它会是什么做成的呢?中医药公司里谁会是基本面最好的呢?我深深的思索着……

扩展阅读:
持有酒鬼酒的,此时最应该客观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2-11-22 21:36

那要看什么级别的天鹅。远有毒胶囊和地沟油,近有部分中药注射液注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始终贯穿的还有医改等政策影响。可以说医药一直就在各方紧密关注中,所以在这个阶段,大级别天鹅一般都不愿意来。

2012-11-27 11:02

个人觉得中国也只有中成药搞得好,西药没法跟老外PK。

2012-11-26 20:22

药不同于食品,GMP检测是很严格的

2012-11-23 13:23

医药行业前段时间的修正药业的毒胶囊事件不亚于今日白酒之塑化剂事件。
只是没有在二级市场上激起多大的涟漪。因为白酒行业有一个人人喊打的茅台,而医药行业缺少这个斗争对象。大家对白药+阿胶+同仁堂+片仔癀的总体仇恨是小于一个茅台的。
因为药大家都不想吃,巴不得别人吃的多,自己根本不吃。酒应该不是吧?

2012-11-22 22:04

策略就是分散投资。湖里挺多小天鹅,大天鹅嫌烦躁当然不愿意来了,呵呵

2012-11-22 19:09

舟子: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时间:2006年12月15日11:03 我来说两句(15) 
【来源:全球经济观察】 【作者:方舟子】
  经常听到有人声称自己从来不上医院,但很少有人敢说自己从来不吃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会患病。生了病就难免要和药物打交道。现代医学已经为许多疾病提供了各种很有良效的药物,但是同样还有许多疾病没有特效药甚至无药可治。

因此,人们仍然需要不停地研发、寻找新药。每时每刻,电视、报纸上的广告都在向我们传播着某种不治之症有了神奇的新药物的福音,令患者及其亲友不能不怦然心动。然而,这往往不过是骗取钱财的甜言蜜语。要守住自己的钱包,不要受虚假药物广告的蛊惑,避免既破财又失望,有必要了解一点新药开发的常识。

  以前,发现一种药物往往都是碰运气,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针对某种疾病有意识地设计、研发新药。现代药物的开发是大军团作战,需要众多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合作。它需要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病理和设计药物,有机化学家合成药物,毒物学家研究药物的毒理,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药理,计算机专家的模拟和分析,医生对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和观察疗效,统计学家统计治疗结果,等等。

  新药开发的第一步,是从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开始的。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某种疾病的发生,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破解这个过程,具体追踪到究竟是在哪一个步骤出了问题,就能够给新药设计提供思路:如果针对这一出现异常的步骤——靶点,添加某种具有特殊结构或性质的化合物,会怎样改变分子、细胞的生理活动,是否会纠正病变,达到治病的目的?

  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靶点,设计出针对它的化学结构,告诉化学家应该合成有什么样的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从而缩小筛选的范围。

  对药物化合物的测试一开始都是在试管和离体培养的细胞中进行的。在离体实验中,药物直截了当地作用在靶点上,容易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却不一定也会对人体有效。药物可能无法被人体吸收,如果能够被人体吸收也不一定能够发挥作用,而且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药物会对身体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在动物身上测试药物化合物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毒副作用,多少用药量是安全的。其次,我们也需要知道身体会对药物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有多少量的药物会被吸收到血液中,它在体内如何代谢、分解,它的代谢产物是否有毒,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速度有多快等等。如果一个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进入血液,或者虽然进入血液,但是代谢、降解、排泄的速度太快,那么它是没有用的,这时候人们就要考虑是否要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或添加其他化学成分,以帮助药物被吸收或减缓其代谢、降解、排泄速度。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

  但是动物和人的生理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对动物有效、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对人体并不一定如此。只有临床试验才能最终决定一种药物是否对人体有效和有何毒副作用。一种药物一旦通过了离体试验和动物试验,看来有希望成为新药,就可以向药监部门申请做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一般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称为I,II,II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如果发现长期使用后会产生未曾料到的严重副作用,该药物有可能被立即从市场上召回。

  开发新药是一个非常费时间也非常昂贵的过程,并非小公司所能承担得起。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需要8.5年,花费数亿美元。每5000种候选药物,只有5种能够进入临床试验,而只有1种最终能够被获准上市。

  (《经济观察报》2006.12.11)

2012-11-22 17:27

假如做空机制全面开放,可以对中药厂家的中成药进行成分检测,关注重金属超标。
也可以针对某些药物做独立的有效性实验,据我所知绝大部分中药特别是传统验方根本就没有做过有效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