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在AI时代该前往何方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3喜欢:6

昨天看到极客公园的一篇文章,说到$知乎(ZH)$ 的模仿对象quora,已经引入chatGPT回答了,同时,该文章也提到,quora已经变成互联网最大的垃圾桶。

作为知乎第4957个用户,现在看到的$知乎-W(02390)$ ,不是在卖课就是各种盐选小说,亦或是各种基于CPS的商品推荐。那个大佬云集、思维碰撞、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知识的知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知乎的前世今生,以及作为一个互联网资深从业者,试着分享一下知乎未来可能的方向。

一、知乎是怎么起家的?

问答形式的互联网产品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Yahoo Answer,然后在国内被百度知道模仿过来。搜索引擎做这个事情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大部分人使用搜索引擎,实际上是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人的query实际上就是一个问句。而搜索引擎一方面为了补齐这个生态,一方面这也是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做了问答类产品。(Yahoo也是搜索引擎)

但是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那几年,百度知道的运营跟不上,广告倒是先跟上了。这个时候,一个纯粹的问答类产品quora诞生,由于界面清爽,问题和答案水平都很高,在风险投资火热的当时,瞬间吸引了许多人包括投资的关注和进入。

这个时候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就孵化了知乎这个项目,前期采用邀请制,将这个内容社区的参与门槛提高了。此处需注意,是参与门槛,观看是没有影响的。

那个年代,大佬们都很积极的在里面提问、回答,带动了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而且在那种百家争鸣和思维碰撞中,可以深刻感觉到互联网的扁平性。

如果要说缺点,就是没赚钱。

二、知乎放开注册的好处和坏处?

前面说到,在前文所述的那个年代,知乎注册是严格控制的,采用邀请注册制。邀请带来的好处就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滥用,以及当时严格控制的邀请额度,所以大部分都很珍惜自己的羽毛,不乱邀请。

这个跟现在所说的裂变有点类似,裂变一般是带有功利性的,但邀请未必。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是希望用到用户的关系链,同时也可以将关系链应用到风控。

扯远了。在那个年代,不管是管理层还是资本市场,都要看增长。如果一直是小圈子,那DAU什么也不好看。知乎一开始就是资本孵化的产物,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相信当时的管理层,应该也是压制自己的理想主义情节,在现实面前低头,做出了这个决定。

然后就是海量的用户涌入知乎,创造了海量的问题和内容。

但是这是硬币的两面,大量低质用户的涌入,会冲淡社区的氛围,同时造成运营成本的上涨。

举个简单的例子,知乎在提问的时候,一般会在输入问题时给出联想,一般情况下并不鼓励同样的问题出现多个。但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直接提交,并不会去看系统提示的已存在问题。说白了,就是伸手党,缺少基本的检索能力。而这,就需要运营人员结合工具(包括AI),及时进行问题合并。

三、知乎商业化的探索之路?

放开注册后,用户量上来了;伸手党来了,所以提问数也上来了;海量用户,也包括营销目的很强的水军也来了,所以回答数也上来了。所有的KPI都完成了,除了收入。

所以商业化被重视起来。于是有了盐选、有了CPS、也有了各种卖课。

前文也提到,加上社区氛围被冲淡了,所以大佬们和以前的优质内容贡献者也纷纷选择用脚投票,离开知乎

四、知乎可能的未来?

我在《员工的自我修养》中就提到,低头走路的时候,也要偶尔抬头看看天。也在《Leader的自我修养》中也提到,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当然,光指出问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马后炮的阶段。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是最终答案,如果能抛砖引玉也是挺好,当然,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智慧和决策。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说说公司的决策效率》《用数据驱动,用直觉决策》。

回到知乎,我觉得知乎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入。

凸显人的价值

内容也好,社区也罢,都是以人为本。不管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但不同定位下,人的需求是不一致的。

针对提问者,不管是伸手党,还是高质量问题,都是希望通过一个问题来寻求自己的答案,这也是知乎的口号: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同时,他之所以在知乎提问,而不是在百度知道提问,说明他认为知乎是有人有水平能回答他的问题的。

针对回答者而言,愿意在知乎贡献答案,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诉求的,只不过有时候这种需求没有直观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引入马斯洛需求理论,其实很容易理解。

比如通过知乎来获得异性青睐,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或者通过发布软文及硬广,来获得收入。这都可以归类为1层生理需要。比如通过知乎来找工作或者跳槽,可以理解为2层安全需要。比如通过平台遇见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兴趣组织,可以理解为3层归属需要。获得专业的认可,行业名气和地位,可以理解为4层尊重需要。而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5层的自我实现也就似乎能理解了。如果已经是大佬,基本上处于4到5层。而普通人基本上都是1到4层。当然,同时有几个需求也是正常的。比如我为什么写公众号,就是处在2到4层。

所以,如何满足回答者的需求,就决定了知乎在作者运营及内容运营上的策略和产品设计。是以一个个的问题为中心,还是以作者为中心,在运营思路上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百家号,实际上就是以单篇文章为中心,是谁发表的并不重要。而公众号,由于订阅制是核心,所以相对而言以作者为中心。

两者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公众号文章也会通过推荐来导流一样。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Dou+。抖音的公域流量非常大,而普通人的视频除了等待系统的泼天富贵外,还可以通过dou+来进行冷启动。在dou+之前,传统的流量渠道比如百度,投个广告特别麻烦,需要找当地代理商,需要至少充值几千块,还得有营业执照,网站备案等等。而抖音成功降门槛下放到了普通创作者,这其实就是我在《互联网是如何降低各种门槛的》说的内容。

当然,我这边说的以人为中心,广告投放门槛的降低只是具体表现之一。核心还是在于,如何感同身受去理解内容创作者的需求,并通过合理的产品表现形式和运营策略,服务好内容创作者。比如针对想挣钱的需求,提供类似抖音橱窗的CPS选品广场;比如针对通过创作内容来找工作或者找行业内人士的,在个人主页展示逻辑上进行优化,或者可以嵌入招聘功能等等;比如针对小说创作者,合理的合集、封面等可能就比较受欢迎了。海外有个about.us网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简单的个人主页服务商。

2. 孵化垂直社区

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也在《用户分层还是分群》里也提到过,标签越具体的群体,由于共同标签的存在,自然会形成小团体,团体内的活跃度也会非常高。

其实知乎本身的标签机制和知识图谱已经有很多年的沉淀和迭代了,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注册门槛放开之后,冲淡了社区的氛围。这个时候,独立出小的社区就有必要了。

比如装修,完全可以独立一个“装乎”的产品,做成装修领域的独立产品,里面的内容与知乎互通,只不过是装修相关的,同时可以加上装修必要的小工具,装修百科知识库,装修好物,装修公司列表甚至加上点评功能。

比如母婴,完全可以独立一个“孕乎”的产品,类似于宝宝树,美柚,妈妈帮。里面也有各种群体需要的小工具,产检提醒,周数计算,大姨妈记录等等。

比如互联网,完全可以独立一个“网乎”的产品,类似于脉脉,即刻,拉勾。让互联网人士愿意在里面聊天,回答问题,思维碰撞,招聘。

比如“考乎”,考公务员,考研,考一建二建等等。

比如“车乎”,“美乎”,“医乎”等等等。

这些有着不同标签的独立产品,才可以让这些垂直社区的用户有足够的归属感,同时在问答社区之外,可以额外提供该群体需要的知识库、小工具、黄页等等一切信息。而且,越垂直的社区,变现路径也越清晰不是吗?

知乎主站(含App\小程序),依然是作为一个平台方,聚合并共通旗下的垂类社区内容,并通过本身的权重来在其他平台获取流量,并在合适位置引导其进入更垂直的X乎。

垂类社区产品,就像现在已经存在的小而美的公司一样,会想着怎么吸引目标客户,怎么满足用户需求,而因为垂直,所以用户群体更精准,产品设计和功能也会针对性更强,不管是投放还是通过其他平台,都容易吸引到目标客户的关注和转化。

而一旦这个飞轮跑通,知乎就从一个社区产品,真正变为平台公司了。只不过在实现这个的过程中,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 AI应用

我始终认为,AI只是工具,而社区最重要的是人。就像quora可以置顶一个chatGPT的答案,但是他不会做成文心一言,只有AI。

知乎也可以模仿quora,合理的插入AI的回答,给提问者更多参考。也可以让创作者的排版、错字得到纠正。也可以通过文生图文生视频并发布到其他平台,让创作者的内容更多的被看见。当然,知乎现在转向视频,导致现在看起来乱糟糟,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其实也可以通过“视乎”来解决嘛。

AI还可以应用到问题的合并,答案质量度比如硬广的风控机制,以及知识图谱的建立、完善、整合上。这个应该也是AI最擅长的一点。还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和问题标签体系(其实就是知识图谱),将其做有机的结合,要做兴趣推送、商业化什么也会更精准。

全部讨论

05-03 18:23

我只知道知乎创始人说今年要赢利了!不管是吹牛逼还是准备拉人垫背不涨一波大的怎么卖公司!

04-13 22:51

一个破公司死了就死了,没有任何影响

04-23 16:10

盐选真的是被网文小说搞死了

04-22 21:35

你说的“车乎”,“美乎”,“医乎”,面向的都是客户,而客户是不喜欢文字更喜欢视频的,最终形态就是B站里的各种评测。在互联网,我感觉文字是没有未来的。

04-09 21:09

你这纯是扯乎

04-10 00:48

请教一下怎么知道自己是知乎的多少号用户?我找了半天没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