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宇通客车(SH600066)$ 《 论语 》 详解 : 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 六 1)
《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学之总纲。
世人皆说《易》难解,实则,《易》是隐而难,《论语》是显而难,是难上加难。《论语》
书成后,真能解首章的,千古以来,未曾见也。而首章都不能解,后面就更是以盲引盲。
本 ID 所写,皆发前人所未发,余人从其字句中求《论语》之真精神,不过是啃尸之徒。
《论语》不死之真精神,岂在区区字句间。神会,则字句之纠缠自然顿明,下面将解释一
个千古无人能解的问题:为什么《论语》首章是三个“不亦”,不是二个,也不是四个或其
它?
对于以前所有解《论语》的人,对这三个“不亦”,连这些人自己都是囫囵吞枣,又怎么
可能解释好?上面为什么是三个“不亦”的问题,这些人连提都不敢提,或者根本就没想到,
就更不要说解答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本 ID 在前面的解释中其实已有所透露,在(四)
中就有“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也。”
也就是说,这三个“不亦”,基于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
人。
“学而时习之”,言“天”,在儒家思维的基本结构下,天与天时,“天、天时”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了。参照前面对“时”的解释,就不
难知道,《论语》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
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包括土地等,但不单指土地,甚至地球之类的玩意,而
是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等。地是离不开天的,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
切的现实客观条件。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一般人更熟悉的,
就是所谓的“地利”了,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
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人不知而不愠”,言“人”。人,天地之心也。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这“人不知而不愠”。那么天地之心在哪里?天地之
心就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则天地立其心。西学讲人化自然,后来又有了所谓的人择原理,
但对这“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没有儒家、《论语》讲得透彻。“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要成就
“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
这三个“不亦”,讲的就是君子如何“与其天时、与其地利”,最后“成其人和”,什么才是
真正的“人和”?就是“人不愠”的世界,“没有郁结的世界”,就是世界大同。只有“与人其和
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是真正行成“圣人之道”。离开这三个“不
亦”,一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实不知何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明白了上面,就不难明白这三个“不亦”,为什么是按“说、乐、君子“的顺序来安排。“说”,
就是“悦”,对于忧郁症等大流行的现代社会,这个“悦”太罕见了,而连“悦”都没有,就不
要侈谈诸如幸福感之类的废话。那么,何谓真“悦”?“闻、见、学、行”“圣人之道”也。“闻、
见、学、行”“圣人之道”,才是真正快乐的事,令人心情舒畅的事,如果个体的心情都不能
“悦”、不能“不愠”,怎么可能成就“不愠”的世界?所以要“修身”,“学而时习之”地“修身”,
其结果就是“悦”,“悦”也就是个体的“不愠”。那么,“修身”为什么和“天时”挂钩?所谓“修
身”不是一个人的盲修瞎练,“闻、见、学、行”“圣人之道”要“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其中
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