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创始人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142)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本节核心摘录

1、债务危机案例:马来西亚1981-1990年通缩型去杠杆。

2、泡沫期完结时的债务规模:GDP的153%。

3、萧条期标志性事件: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幅下跌。

4、萧条期数据:那时的马来西亚经历了外国资金的大幅流出(资本流入下降规模相当于GDP的11%),这导致货币汇率出现了大幅下跌(真实汇率下跌了19%)——且马来西亚还遭受了具有自强化效应的股价下跌(幅度为19%),失业率提升了2%。此外,马来西亚的央行花费了很多外汇储备以捍卫本币(外汇储备下降了26%),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5、再通胀时期的成果:在经历了一段相对较短的丑陋去杠杆过程后,马来西亚的政策制定者废除了货币锚制度,而且还允许足够的金融紧缩以降低在进口方面的花费(经常账户的赤字在之后得到了相当于GDP规模9%的改善),这也使得持有马来西亚货币更加具备吸引力。马来西亚在处理金融机构问题和坏账问题上非常激进,如果有9样政策工具可用,他们已经拿出了5样,特别是马来西亚还实施了银行国有化。正如下图所示,在调整期时马来西亚的债务占到GDP的规模下跌了74%(年化21%),债务/收入比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名义收入的上升,主要是因更高的真实增长所驱动。同时马来西亚较低的汇率(在漂亮去杠杆过程中真实汇率最多曾下跌12%)为之后马来西亚货币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之后马来西亚经济)花了1.8年之久才将GDP带回了危机之前的水平,以美元计价的GDP则只花了6年。

-------------------------------------------------------------------------------------------------------------

往期翻译合集请前往

桥水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合集

---------------------------------------------------------------------------------------------------------------

案例分析:48个债务危机案例—菲律宾1979-1992年通缩型去杠杆

就像下图中所展示的一样,马来西亚在1981年到1990年之间经历了一场渐变式的通胀型去杠杆周期,这同样是一个国家面对外部压力时“任由货币经历风吹雨打”的典型案例,即虽然暂时性的产生了通胀压力,但是最终却给予了政策制定者更多的弹性空间用于调节汇率。

泡沫期

在1981年到1984年之间,马来西亚经历了一场主要由不可持续的强资本流入、上升的债务、强劲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泡沫时期。在此时期马来西亚的债务规模增加了相当于GDP 40%的规模,债务总量达到了此次危机之前的最高峰——约等于GDP的153%。在这一案例中,债务中相当高比例以外币计价(大约相当于GDP的42%),这也让马来西亚面对外资撤出的巨额风险暴露。在泡沫期时,(马来西亚)的投资性资金流入规模较大,约相当于GDP的14%,这也使得其经常账户赤字规模10%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得益于上升的债务和资本流入,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大约7%左右),经济活动景气度也较高(GDP差额最高达到3%)。货币的相对竞争力成了一个问题,因为马来西亚货币在此期间升值了20%。把上述内容放在一起来看,这些泡沫的压力、马来西亚对于外国融资的(过度)依赖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脆弱经济环境共同造就了一个不稳定的经济环境。

萧条期

最终(泡沫期积累的)趋势终于形成反转,并产生了具有自强化效应的萧条和收支账户危机螺旋。这一时期自1984年持续至1987年,高水平的债务使得马来西亚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招架重大打击(的发生)——这次重大打击(最后)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大幅下跌和出口打击的形式得以呈现。那时的马来西亚经历了外国资金的大幅流出(资本流入下降规模相当于GDP的11%),这导致货币汇率出现了大幅下跌(真实汇率下跌了19%)——且马来西亚还遭受了具有自强化效应的股价下跌(幅度为19%),失业率提升了2%。此外,马来西亚的央行花费了很多外汇储备以捍卫本币(外汇储备下降了26%),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就像下图中所展示的一样,尽管马来西亚需要一次去杠杆的过程,其债务占到GDP的比重仍然上升了43%(以年化计算为17%),一方面是因为汇率下跌(如此就增加了外币计价的债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不得不借更多的钱来应对危机(财政赤字的顶峰甚至达到GDP的10%)。

下图中的测量计由一系列数据纲要汇总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粗略的测量。

再通胀时期

一个决定收支/货币账户危机顺利出清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逆向的资本流出:他们是否允许金融环境出现紧缩以(缓解)资金流出(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却是解决危机不可缺少的手段),或者是大量印钱以补上流出资本的空缺(这会造成通胀)。在这个案例当中,在经历了一段相对较短的丑陋去杠杆过程后,马来西亚的政策制定者废除了货币锚制度,而且还允许足够的金融紧缩以降低在进口方面的花费(经常账户的赤字在之后得到了相当于GDP规模9%的改善),这也使得持有马来西亚货币更加具备吸引力。马来西亚在处理金融机构问题和坏账问题上非常激进,如果有9样政策工具可用,他们已经拿出了5样,特别是马来西亚还实施了银行国有化。正如下图所示,在调整期时马来西亚的债务占到GDP的规模下跌了74%(年化21%),债务/收入比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名义收入的上升,主要是因更高的真实增长所驱动。同时马来西亚较低的汇率(在漂亮去杠杆过程中真实汇率最多曾下跌12%)为之后马来西亚货币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之后马来西亚经济)花了1.8年之久才将GDP带回了危机之前的水平,以美元计价的GDP则只花了6年。

附图集合:马来西亚1981-1990年去杠杆

未完待续

-----------------------------------------------------------------------------------------------------------------------

@不明真相的群众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道琼斯指数(.DJI)$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