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创始人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7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节核心摘录

1、危机发生时,用道德风险的思维框架来指导政策制定与实施是错误的:他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用道德风险的思维框架来指导政策制定与实施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想要消除灾难性的风险,那么政策必须足够激进,且既不能(因犹豫)而左顾右盼,也不能吹毛求疵寻求尽善尽美。这已经是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证明了无数遍的真理。在发生流动性危机时提供大量流动性支持可以让政府面临更少的风险,同时也能让整个金融系统更加健康(译者注:包商银行事件发生后,央行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就向丧失同业信仰的银行间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相反,道德风险的思维方式诱使很多人相信,只要让大火烧起来,政府会承担更少的风险。在现实中,如果你让大火燎原,政府最终只会承担所有的风险,因为政府这时只能以成本更高且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来国有化整个经济系统。

2、银行过于依赖隔夜等短期资金融资:但是由于依赖于“短期批发式资金”(译者注:如银行同业拆借),现代的银行陷入了与1930年到1933年的银行们类似的困境。尽管短期的批发式资金有很多种形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像极了没有担保的存款——这意味着一旦存款人察觉到麻烦将至,他们将会有极大的动机第一时间就把存款抽回来(译者注:包商银行后的中小银行已经吃过一波亏了)。

3、将1000个信用贷款打包就能分散风险吗:典型的模式是,住房贷款投资人会将其持有的贷款卖给银行,然后银行将很多贷款(比如说1000个)进行集中打包。(大家普遍认为,)这包含了1000个贷款的资产包所带来预期现金流的安全度要比单个贷款的预期现金流高得多,原因是足够分散——如果某一个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那么可能造成这笔贷款出现坏账,但是其他999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理论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过往历史来看,大部分借款人都能够成功履行还款义务,因此将贷款进行打包理论上可以减少整体风险(译者注:想起了P2P,其借款人很多本身还款能力就有问题,不由得捏一把冷汗)。

------------------------------------------------------------------------------------------------------------------------

往期翻译合集请前往

桥水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合集

------------------------------------------------------------------------------------------------------------------------

案例分析:美国2007年大次贷危机之十二

2007年秋季发生的故事(2)

我与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的蒂姆·盖世纳分享了(对于道德风险的)见解。他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用道德风险的思维框架来指导政策制定与实施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想要消除灾难性的风险,那么政策必须足够激进,且既不能(因犹豫)而左顾右盼,也不能吹毛求疵寻求尽善尽美。这已经是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证明了无数遍的真理。在发生流动性危机时提供大量流动性支持可以让政府面临更少的风险,同时也能让整个金融系统更加健康(译者注:包商银行事件发生后,央行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就向丧失同业信仰的银行间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相反,道德风险的思维方式诱使很多人相信,只要让大火烧起来,政府会承担更少的风险。在现实中,如果你让大火燎原,政府最终只会承担所有的风险,因为政府这时只能以成本更高且更具破坏性的方式来国有化整个经济系统

最终,政策制定者们为了应对危机,不得不为一切担保,且其后只能大肆印钞票注入经济体,别无他选。(接下来)盖世纳告诉了我关于道德风险这种思维模式的有趣之处:金融救济的代价大约占到GDP的5%到10%,(但是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实际上能够挣到2%额外的GDP,关键就在于你是如何计算(代价和额外收益)的。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的历史上往往被戏剧化地忽略了。盖世纳的这个发现为美联储和财政部提供了采取激进措施、把道德风险放在一边的依据。我对此观点也深表同意。

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了0.5%,超出了市场降低0.25%的预期。正如伯南克所说:“鹰派和鸽派(在这种情况下)抱团取暖”。美联储这一超出预期的举动促成了股市的反弹,纽约时报将之描述为“狂喜不已”,标普500甚至因此回到了距离历史最高点2%的范围之内。

关于这次美联储(超预期)降息的动作,最重要的不是振奋了市场,而是美联储向市场传递的信号——美联储将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果断行动,来消纳那些当年8月时让市场陷入混乱的问题。(但是)同时,对于那些了解具体数字的人来说,另一个清晰无比的事实是,货币宽松并不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即金融中介、债权人、信用供应者持有过多(债务人)无力支付本息的债权资产。

银行与投行的资产负债表问题和流动性问题同时体现于其资产端和负债端。资产端的问题在于银行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持有(过多)次级房贷产品。负债端的问题在于银行太过依赖从那些有风险的资金渠道进行融资。(诚然,)银行向来依赖于短期融资,但是从历史来看这些短融的构成绝大多数是存款,也都能通过担保的方式控制住。储户们随时都能够取出存款,在大萧条中,正是由于储户们对于银行的偿付能力形成了一致性恐惧,才导致了诸多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这直接促成了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诞生,这家公司的直接功能就是为银行存款提供保险(有上限值),如此一来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储户跑路的动机,因为即使银行破产清算了,储户的存款照样还在。

但是由于依赖于“短期批发式资金”(译者注:如银行同业拆借),现代的银行陷入了与1930年到1933年的银行们类似的困境。尽管短期的批发式资金有很多种形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像极了没有担保的存款——这意味着一旦存款人察觉到麻烦将至,他们将会有极大的动机第一时间就把存款抽回来(译者注:包商银行后的中小银行已经吃过一波亏了)

从本质上来说,银行和投行们(在金融危机时)是自取其祸,而祸患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在“证券化机器”当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证券化机器”的最主要构成,起于对风险类住房贷款的担保,终于将“安全度很高的证券”卖给机构投资者。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玩家,但是金融中介始终扮演最主要的角色。典型的模式是,住房贷款投资人会将其持有的贷款卖给银行,然后银行将很多贷款(比如说1000个)进行集中打包。(大家普遍认为,)这包含了1000个贷款的资产包所带来预期现金流的安全度要比单个贷款的预期现金流高得多,原因是足够分散——如果某一个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那么可能造成这笔贷款出现坏账,但是其他999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理论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过往历史来看,大部分借款人都能够成功履行还款义务,因此将贷款进行打包理论上可以减少整体风险(译者注:想起了P2P,其借款人很多本身还款能力就有问题,不由得捏一把冷汗)。

------------------------------------------------------------------------------------------------------------------------

@不明真相的群众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道琼斯指数(.DJI)$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