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水创始人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59)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本节核心摘录

1. 又一次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案例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绝好例证,为了决出哪个国家更为强大,国家之间的纷争往往会演变成战争,胜出者将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因为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挑战他们。这段和平的时期往往可以持续数十年,直到新的力量崛起并且挑战旧势力,就像之前主导的国家在取得主导权之前所干的事情一样。

2. 德国和日本的战争之路:随着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变得更加倾向于扩张主义,日德两国与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了资源和领土的斗争变得越来越多,这种竞争最终转化为了战争,而且非常明确的变成了决出哪一个国家(结果是美国)可以掌握制定世界新秩序力量的竞赛。(新秩序形成后,)世界迎来了一段和平的时期,(直到新的挑战者出现后)这一“竞赛”将再次出现。

------------------------------------------------------------------------------------------------------------------------

往期翻译合集请前往

桥水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合集

------------------------------------------------------------------------------------------------------------------------

案例分析:美国1929年大萧条危机之二十八

美国1929年大萧条尾声:通向战争之路

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在19世纪30年代时美国的债务和经济状况,无论是美国自身、还是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联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那时经济和地缘政治几乎是纠缠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德国和日本内部的有产者(右翼)和无产者(左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一大批持有民粹主义,ducai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倾向的领导人跨上政治舞台,这些领导人声称其能为混乱不堪的经济带来秩序,因此成为了正盘的民选领导人,同时被赋予了非常特殊的ducai权力。由于这类国家给现存的传统强权国家带来了不稳定甚至是反面的因素,因此他们也面临着来自外界此起彼伏的经济和军事挑战。

这一案例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绝好例证,为了决出哪个国家更为强大,国家之间的纷争往往会演变成战争,胜出者将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因为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挑战他们。这段和平的时期往往可以持续数十年,直到新的力量崛起并且挑战旧势力,就像之前主导的国家在取得主导权之前所干的事情一样

为了描述19世纪30年代时的那些实际场景,我将迅速的整理出那些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时间段为从1930年到1939年战争正式在欧洲爆发再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其中,1939年是人们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欧洲战争的爆发时间,1941年是二战当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时点,但是实际上战争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虽然那时经济上的冲突显得并不是那么影响甚大,但是其后该种冲突就迅速的转化为了二战。随着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变得更加倾向于扩张主义,日德两国与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了资源和领土的斗争变得越来越多,这种竞争最终转化为了战争,而且非常明确的变成了决出哪一个国家(结果是美国)可以掌握制定世界新秩序力量的竞赛。(新秩序形成后,)世界迎来了一段和平的时期,(直到新的挑战者出现后)这一“竞赛”将再次出现。

具体如下:

1.1930年,(美国)斯慕特-霍利发案的实施引发了贸易大战(关税大幅增加)。

2.1931年,日本由于自然资源极其不足,且人民贫困的问题极其严重,因此日本侵略了满洲里,其目的是夺取中国丰厚的自然资源。美国想让中国摆脱日本人的控制,同时借机参与到争取自然资源的竞争当中—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石油和锡,彼时的美日之间还有着巨额的贸易往来。

3、1931年,日本严重的大萧条促使其废除了金本位,这一行为导致了日元的大幅贬值,日本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大幅扩张帮助日本成为首个成功实现经济复苏以及转入高速成长的国家(该种现象持续至1937年)。

4.1932年,日本国内的斗争已经非常的严重,一场失败的政变爆发,(在这场政变当中)右翼的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迅速崛起。1931年到1937年年间,军方控制了政府,其国民经济命令式自上而下的现象愈加严重。

5.1933年,希特勒以一个民粹主义者的形象登台,掌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他承诺将控制住病入膏肓的经济,将为混乱的民主政治带来秩序,将对抗共产主义者。希特勒以国家安全的借口,促使德国议会通过了《授权法》,该法案给了希特勒几乎无限的权力(这个法案重要的地方在于,其不仅堵住了希特勒在政治上反对者的悠悠之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劝服住了温和派)。希特勒接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拒绝继续支付战争赔偿金,而且(带领德国)退出了国联,同时接管了德国国内的媒体。为了打造一个强盛的经济,同时为人民带来富裕生活,他创造了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经济。举例而言,希特勒参与了组建大众的过程,他的目的是造出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车。此外,在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下,德国还打造了国家高速公路。希特勒坚信德国的国家潜力只是被地域所限制,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投入到大工业中心。他坚信,德国人民应该按照种族联合划分。

6.在同一时期,日本受益于其自上而下的威权式经济变得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造了复杂的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其在东亚和中国北方的利益,同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军事力量扩张其领土。

7.德国同样通过建设大型军工中心变得日益强盛,并开始觊觎邻国国土。

8.1934年,日本本土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因而导致了一系列政治风波,右翼的军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借势崛起。既然自由的市场并不能服务于人民,那么权威式经济的出现,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9.1936年德国通过军事手段夺回了莱茵兰地区。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10.1936年,日本与德国达成了合作协议。

11.在1936到1937年间,美联储实施了紧缩的政策,致使本已脆弱的经济变得更加弱势,其他的主要经济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2..1937年,日本侵占了更多的中国领土,第二次中日战争正式打响。日军在此期间攻下了上海和南京,单单在南京估计就有大约二十万名中国平民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军人惨遭杀害。美国对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提供了战斗机和飞行员用于抵抗日本,借此正式参与到了这场战争当中。

13.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打响。

14.1940年,德国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

15.在此期间,虽然德国和日本的许多公司名义上都是公众公司,实际上都是为支持战争的政府所控制。

16.1940年,哈里·斯蒂姆森成为美国的陆军部长。他针对日本采取了非常激进的经济制裁措施,一系列制裁在1940年7月2日(美国)签订(对日)出口制裁法案之后达到了顶峰。当年10月,他加强了针对日本的禁运,在西半球范围内禁止把钢铁送往英国以外的国家。

17.1940年9月初,日本趁着欧洲国家全神贯注于本土战事,抱着获取更多资源的目的入侵了东南亚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在1941年,通过占有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资源,日本扩张了它的势力范围,将“南部资源区”升级为“大东亚共荣圈”。“南部资源区”囊括了原欧洲国家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这一胜利实现的战略局面使得日本掌握到了获取核心自然资源的能力(主要是石油,橡胶和大米)。而“大东亚共荣圈”这个概念,更多是指日本所控制的亚洲国家集团,离之前“西方列强所控制的殖民地”这个概念已经相去甚远。

18.接下来,日本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占据了一座海军基地。这一举动对菲律宾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要知道)菲律宾当时是美国的保护国。

19.1941年,为了帮助同盟国的同时不卷入战争,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在该法案之下,美国可以向同盟国免费运送石油,食品和武器,以今日的美元价值计算,这些援助总额加起来超过6.5万亿美元。(因此,)该项法案使得美国尽管没有直接在战争中对外宣战,但是已经事实上终结了美国的中立地位。

20.1941年夏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冻结全部的日本在美资产,同时对日本实施石油和天然气禁运。据日本方面估计,(这种情况下)其将在两年内耗尽所有的石油。

21.1941年12月,日本奇袭了珍珠港以及英国和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虽然日本对于是否能赢得这场战争心里也没谱,但是它依然想摧毁能够威胁到日本的太平洋舰队。此外,日本还相信美国将在两线作战中(美国本土和欧洲战场)疲惫不堪,美国的政治体系也不允许该种情况的发生。不仅如此,日本认为其和盟友德国极权主义、威权式的军事工业系统要优于实行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美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事件与第一部分最后一处讲到的“战时经济”是相关联的。

本案例完,下一案例为2007年次贷危机。

------------------------------------------------------------------------------------------------------------------------

@不明真相的群众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道琼斯指数(.DJI)$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


全部讨论

2019-06-21 14:06

制度优势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