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编辑再迎重要成果:武大校友提出“环并环”策略,有望合成具备药理效用的化学分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国了,很早之前就买好今年三月份的回国机票。但是,分子编辑领域非常热门,类似工作很容易被抢发。所以从课题研究之初,我就披星戴月地赶进度,争取在回国之前完成。后来,论文是我飞回国内的那个晚上投出的,最终成功发表在 Science 上。”武汉大学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博士后王华敏表示。

图 | 王华敏(来源:王华敏)

研究中,他和同事提出一种可以直接合成双环分子的“环并环”策略。即结合分子编辑的相关思想,将一个小环插入另一个母环也就是更大的分子中。

双环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也是一些药物分子的重要骨架。噻吩化合物是一类含硫原子的杂环分子,在合成化学中有着重要应用。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王华敏等人以噻吩作为母环,以双环丁烷作为子环,将子环插入到母环之中之后,得到了含硫基的八元并环。

(来源:Science

他们还通过其他的化学转化手段,将这类产物进一步转化为更多的多环化合物。总而言之,本次工作另辟蹊径地开拓了一个新的策略,为合成含杂原子的双环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

在传统方法之中,人们主要通过环化反应的手段来合成双环化合物。而王华敏此次提出的策略可谓非常新颖,他将其称之为是“通向罗马”的另一条有意思的路线。

这也让他相信会有更多人借助“环并环”的策略,去合成更多的双环化合物,他也期待此次方法能为合成具备药理效用的分子注入新活力。

日前,相关论文以《噻吩类化合物的双环丁烷插入脱芳环扩环》(Dearomative ring expansion of thiophenes by bicyclobutane insertion)为题发在 Science 上 [1]。

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王华敏是第一作者,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弗兰克·格洛里乌斯(Frank Glorius)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肯德尔·纽科姆·霍克(Kendall Newcomb Houk)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其中一位审稿人评价称:“总的来说,此次工作带来了有趣、新颖的贡献。它揭示了以前未被发现的分子编辑方法,并为分子环的插入反应开辟了新途径。”另一位审稿人表示:“我预计这项工作将激发学界和业界的化学家们去构想新的扩环方法,从而催生复杂的多环系统和分子三维平面结构。”

(来源:Science

从大火的分子编辑说起

据王华敏介绍,在药物分子中环状化合物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很大一部分药物的分子结构都含有环体系,特别是含有杂原子(氧、硫、氮等原子)的环状分子。因此,合成和改造含杂原子的环状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分子编辑的概念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关注。通过分子的剪切和缝补等方式,将单个原子或两个原子插入环状分子之中进行增环反应,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此前,已有不少突破性论文发表在 ScienceNature 上。

事实上,分子编辑依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可以将小环作为一个单元插入到杂环分子中。但是,这类研究至今鲜有报道。

为此,王华敏和所在团队希望可以设计一种合成双环分子的新方法。他表示:“我的导师 Frank 教授希望我既能做一些和分子编辑相关的课题,又能与众不同地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并且还能产生潜在的应用前景。”

他继续说道:“由于我在组里是做光化学研究的,因此我希望能用光化学手段实现课题目标。”

噻吩具有很高三线态能量,想要通过能量转移激发噻吩化合物所需要的能量也比较高,因此不宜使用能量转移策略来达成研究目的。而噻吩环相对容易氧化,所以光氧化还原方式会更适合。

为此在探索反应条件的时候,王华敏合成了一些光敏剂,这些光敏剂具有氧化电势较高的特点,这让他顺利获得了目标分子。

经过一系列优化之后,他和同事得到了最优的反应条件,随后开始在该条件之下,对反应底物进行拓展。

针对噻吩和苯并噻吩类的反应底物,课题组逐个进行尝试,并得到十分满意的产率、以及较高的选择性。

考虑到双环分子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并且其存在于不少药物分子中。因此,王华敏等人提出“环并环”的想法,即将一个小环插入一个母环分子中,借此打造出一款合成双环化合物的新方法。

王华敏说:“研究一个反应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我们还做了一些机理研究,这让最初猜测的机制得以验证。Houk 教授课题组的邵慧玲老师等人则通过理论计算,解释了具有不同反应选择性的原因。”而在此次论文发表之后,王华敏的同事正在针对其他杂环分子开展新的研究。

(来源:Science)

本科开始进组做实验,博一期间发表顶刊一作论文

另据悉,王华敏是海南省临高县人。2010 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北上读书。其本科就读于武大化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他说:“武大化学院鼓励学生在本科时就进入实验室进行课余科研。后来,我在同学的介绍之下加入雷爱文教授的实验室。”

那时,王华敏也没有想到有机化学——会成为他此后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2014 年,他获得保送读研的资格,随后继续留在雷爱文课题组研究有机合成化学。

六年的研究生生涯中,从氧气活化的自由基反应、到光催化反应、再到电有机合成化学,王华敏涉猎了多个领域。

他说:“在雷老师实验室的这些年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雷老师课题组是一个世界知名的课题组,氛围很好大家的关系很融洽。在这期间我总共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对雷老师的培养一直铭记于心。”

至今,他仍然记得当自己第一次以一作身份在世界知名化学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论文时的心情。“刚接收的时候非常兴奋,还在实验室外面跑了几圈。”他说。彼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会在 Science上发表一篇一作论文。

2020 年,王华敏来到德国做博后研究,主要从事光催化有机合成。他说:“我的博后导师 Frank 教授建组已有二十多年,可以说他带领着一支世界级别的团队,他多次强调我们要探索和开发新的体系,去引领某个领域的发展。”

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探索,Frank 课题组在光催化、氢化、机器学习等领域颇有建树,尤其在光催化的研究上早已硕果累累。而王华敏此次能在 Science发表一作论文,也和导师的引领密不可分。

最后,王华敏表示:“我在出国之前就决定一定要回国,希望以后能继续从事化学研究,做有用的化学、做可以服务于大众的化学。”

参考资料:

1.Wang, H., Shao, H., Das, A., Dutta, S., Chan, H. T., Daniliuc, C., ... & Glorius, F. (2023). Dearomative ring expansion of thiophenes by bicyclobutane insertion.Science, 381(6653), 75-81.

运营/排版:何晨龙

由 DeepTech 携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重磅推出的《科技之巅:全球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20 周年珍藏版)》已开售!点击下方海报可购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