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造企业来说,是渠道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5回复:21喜欢:9

这周末终于抽时间把董姐的《行棋天下》看完了,里面对$格力电器(SZ000651)$这几年的渠道建设演变历史有很精辟的描述。但个人有个问题,就是对厂商来说,到底是渠道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产品重要的例子:$诺基亚(NOK)$无法推出受欢迎的智能机后,其引以为豪的FD模式(Fullfillment Distribute)很快就玩完了。

 

渠道重要的例子:$戴尔(DELL)$在中国2007年之前一直坚持直销策略,虽然其产品竞价比高,但是仍然打不过$惠普(HPQ)$$联想集团(00992)$. 2007年开始与$国美电器(00493)$等渠道商合作,并开始自建分销渠道后,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

 

格力电器销售模式变迁

1994年前---推销阶段

特点:主要靠推销人员个人能力打天下,运用销售提成的方式刺激销售人员积极性。通过大量赊销实现厂商合作。

优点:按照市场经济模式销售;对单位客户突破能力强。

缺点:对“明星”销售员个人依赖大;内部销售系统管理混乱;先发货后付款容易产生“三角债”。

转变:不在依赖业务员的个人英雄主义;重点建设营销模式。先付款后发货杜绝“三角债”。

转变契机:1994年格力电器业务员“集体辞职”。

 

1995年-1996年—超级大户模式阶段

特点:地区内培植单一大户经销商;以年终返利制度和淡季让利制度扶植大户。

优点:单一大户愿意全力拓展本地区域市场; 返利让利制度使其有财力扩大渠道规模。

缺点:大户盈利依靠年终返利让利,大量廉价出货,伤害二三级经销商利益;某些超级大户一家独大,直接威胁厂家利益(向厂家施压,讲条件,要利润);大户之间自相残杀,打他价格战,网络争夺战,实际上是区域性销售寡头地位的争夺。

转变契机:惩罚占格力销售额第一的大户经销商低价卖货。

转变:培养多个大户

 

1996年-1998年-多个大户并存阶段

特点:多个一级经销商并存。

优点:防止单一大户一家独大。

缺点:多个大户并存,为争夺二三级经销商摩擦不断。部分小经销商培养起来后,也跋扈起来。经销商为了扩大销量,要返点,在市场上频繁压价。

转变:组建大户联合体

 

1998年-2000年—联合代理阶段

特点:和一个区域内多家大户组建合资销售公司,共同开拓市场。

好处:大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公司共同利益,成功制止某一区域大户之间和不同区域大户的战争;大户原有销售网络得到有效利用;销售公司敢于为品牌未来投资;销售公司垄断当地货源,经销商扩展当地网络劲头足。

缺点:少数区域销售公司利用“自治”地位,压榨二三级经销商; 部分大区域销售公司开始自满,不满足于听命某一品牌,开始试着用格力帮助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经销竞争对手的产品。

转变契机:2000年淮地格力销售公司哗变。

 

2000年以后—专业代理阶段

特点:和大户合资组建区域销售公司,作为格力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对当地市场监控,规范价格体系和进货渠道,统一价格把产品批发给下一集经销商。格力销售公司财务部有独立决策权,市场反应迅速。

 

@matias @基本面通讯社 @一只理性且独行的猪 @静思 @龚浩的微博

全部讨论

2012-03-27 17:58

我认为一个企业渠道能管控好,证明这个企业具有做好事情的温床,有这样的温床,出好产品不难。反之亦然。

2012-03-20 10:11

如果产品是领先一代以上,则产品更重要;如果产品和对手差不多,就只能比渠道罗

2012-03-20 08:35

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非要选一个,产品更重要吧。比如格力,如果没有产品作保障,它的一些销售模式没办法搞。

2012-03-19 23:59

一直也在思考信托行业产品和销售的关系,虽然信托产品与实体经济的产品有所不同,但大家的讨论对思考很有启发

2012-03-19 14:19

渠道和产品都重要中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在生产环节可能是“强项”,另一方面渠道的建立是一项更复杂的环节。

2012-03-19 14:14

产品是起点,渠道是通路。此文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对渠道进化史的描述~ 对企业来讲,既要对渠道保持足够控制力,指哪打哪,又要尽可能控制成本。目前的区域销售公司形式,利益均沾,可谓渠道体系自然进化的最好选择~

渠道和产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都需要重视,如何协调他们的比例才是关键。

2012-03-19 12:52

当渠道完善的时候产品重要,当渠道不完善的时候,渠道重要。联想对$苹果(AAPL)$在中国“混乱”的经销体系是相当的鄙视,靠的就是国内PC分销体系还远没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