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清一山长关于财富思维:投资思维和消费思维的点评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0喜欢:2

再转一个故事:来自@刚刚好无聊

十多年前,在那个时候的公司,我曾经有一个股神同事。当时大家都非常年轻,也就20出头吧,所以股神同事也还是非常屌丝的。因为大家都没钱,所以吃饭只能在食堂解决。 有一次,我和股神同事一起结伴吃午饭,我们都要了一荤一素,大概10多块钱。结账的时候,我看见有卖西瓜的,大概一小盘西瓜3块钱,于是就拿了一盘子。 入座后,股神同事看见我买了西瓜,顿时勃然大怒,开始毫不留情地训斥我。训斥的大意内容就是: 1,我们都还很年轻,现在的每一分钱都非常有价值,你应该把它作为投资的本钱。 2,投资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延迟享受,你现在根本就不应该去享受西瓜。 3,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股神同事比我大几岁),过得比你苦多了,不要说西瓜,连肉都吃不上。 我当时真是目瞪口呆,但也无话可说,只好把西瓜盘子递过去说:“要不你也吃一块吧?” 股神同事顿时一脸严肃,为了显示自己的无比正义,毅然拒绝了我的西瓜【这里原作者解读错误,是两人对吃西瓜的解读,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股神朋友是认为吃西瓜根本是浪费,不是想吃又拼命忍住,别人白给他就吃了。如果是这样(喜欢占人便宜的人),他以后就注定赚不到大钱了】。我只好把那盘子西瓜都吃了。 也许后来股神同事都忘记了,但我一直记得这个事情。有的时候想想,还是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知道大家看到这里,都会想问,股神同事现在的情况,我摘一段他自己说过的话吧。 “今天晚上喝了点小酒,回想这些年,经历了太多起落,尝尽辛酸艰辛。从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到8万,从8万到40万,从40万到150多万,从150万到1000万,最后从1000万到现在的3000万!”

他成功的方式,我的分析就是:用延迟享受积累本金+持续稳定地复利。
【解析:我不同意作者的解读,我认为,他这个朋友的投资成功模式,不是作者这么技术性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造成的。他现在与他股神朋友的财富差距,不是作者多吃了几块西瓜,而是他们两人的思维家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差异。“股神朋友”的内在观念,就是是典型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思维模式,所以未来必定会成功。不是他把很多份“三元的西瓜”钱省下来后投资获得的收益这么简单。我上大学和毕业创业的时候,就是类似的思维模式,干过不少类似的事情,不买水果,只买必要的基本食物。但我会为了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花上万倍的资金去投,亏了也无所谓。这些投资失败亏掉的钱,远远比我省下来“吃西瓜”的钱要多得多,可能一个失败的初始投资,就是百万元,可以买多少西瓜了?但是,成功的投资带来的收益,也远远超过我失败的投资,早已对冲了。所以,是否拥有财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不是资金大小和省钱的问题。我身边的一个长辈,一辈子很省钱,比我节俭得多。但是他不花钱的作风延伸到了投资领域。我甚至告诉他投资的具体方案他都坚决不干。如果他正常的投资,他现在的资产,要比我的资产更多的。但他一直坚持只愿意把钱放在银行“赚利息”,自己不花钱,也不让别人花,自己也绝对不投资任何资产,除了银行理财外什么都不信任。现在,我一天赚的钱,就超过他一辈子积攒的财富了。所以,一味的“不花钱”也不对,看思维方式才行,到底是投资思维,还是消费者思维。

甚至现在,我也是一样的思维模式,不愿意花费多余的钱,不愿意“消费”而愿意冒险“投资”。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思维。而绝大多数人,更喜欢“消费”,平时追求赚钱的目标,也就是“消费”,比如赚了钱去买“好东西”好好享受,好吃的,以及买名车,买豪宅等等。这种思维模式,根子上决定了不会赚大钱的。

我现在泰国生活,也不愿意去买“外国水果”(比如苹果之类的,这里的高级超市有全世界的水果等),而是把泰国的当季水果当饭吃。今天的午餐就是泰国的芭蕉,味道很好。不过现在我也有“奢侈消费品”:每个月的电费,就需要开出3千多人民币。夏天会更多。就是由于我现在住的房子太大了,20多个房间,还有两个游泳池,草地每天的自动浇水装置等等,每天消耗的电费消耗太多了,而且家里的变压器,都是专门装的很大的单位用的专供的变压器。泳池你游不游,都要开支电费的(每天的循环清洁水)。还有要开给工人的维护费用等等。这种开支,是严重违背我日常价值观的。住在这种宁静郊区大房的生活,比住繁华市区小房的开支要大多了。我对自己的安慰就是:幸亏我买来这些大房子,是做【清一书院海外分部】的。不是我的个人消费品,算是“集体开支”。否则也学巴菲特,给房子贴上“清一的愚蠢”标志才安心

再跟帖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我小女儿的故事:她才9岁,似乎已经被我培养成了“不吃西瓜”模式,起码是“不自己买西瓜吃”。前两周周末,晚饭的时候,她不去食堂吃晚饭。我问为什么?她说,食堂今天不开伙。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外面买饭吃。她觉得贵,要十元左右,就干脆不吃晚饭了( 清一家族的“富二代”小姐,原来是靠饿肚子来攒钱的。比工薪阶层的孩子还不如)。我就拿了家里的水果给她当晚餐吃。问她是不是身上没钱?还特别的告诉她,18岁以前,她是可以找父母要生活费的,不用饿肚子。她说有钱,前两天还刚刚卖了国外带来的东西给别人,赚了200多元在手上呢。这些钱,她计划用来再买一些东西,带出国去卖给泰国人。也就是她愿意把手上的钱变成“资本”,而不是变成“消费品”。这种思维模式,一定会让她今后成为自己创富的“二代”的。这一点很像我小的时候的价值观。我10来岁,小学和初中,就是把每天父母给的早餐钱都省下来,不吃早餐的。我省一周的早餐钱,就可以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我喜欢的书了。【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我后来上大学,也会把伙食费省下来,只吃白饭和咸菜,去买书看。记得一个月的伙食费,可以节省到只花五元钱就够了。是大学同学中的“另类学生”。过得比农民家的孩子还“穷”。因为我觉得书籍是“投资品”,可以一直拥有。但吃东西就是“消费”,吃了就没有了,划不来。结果-----今天的我,跟当年拿了钱去吃掉的弟妹和同学们相比,财富值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我们其实当年的起步条件相同,就是思维不同,导致现在的差异巨大。现在的我,依然是更愿意拿钱去投资,买下某些好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用来买消费品,身上的衣服,还穿着10年以前买的。相比去买房子和车子,我更愿意买房地产公司的股票,或者卖车公司的股票(如正通),而不是用来买房子和车子。比如,我宁肯买融创绿城这样的房地产公司,而不愿意买它们造出来的房子。比如豪华的【融创壹号院】等,但我很愿意大家都去买这些高档房子

(不过,我买了恒大的房子,卖掉了恒大的股票,但我是先买股票后买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