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乙(—MAN)2023年发言汇编(04)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散户乙(—MAN)2023年发言汇编(04)

来自炎荷居的雪球专栏

本汇编来自散户乙(—MAN)2023年在雪球的所有发言及回复网友的问题,本人整理并分享给有缘人!

平时喜欢带着🎧听,自制音频版,有缘的朋友也可以听听哈。

音频版:网页链接

散户乙(—MAN)2023年发言汇编(04)

网页链接{05-27 11:09· 来自Android}

投资中,究竟什么叫看懂或看不懂?
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对我来说,投资回报就=初始投入X(1+投资回报率)持有年限次方。
对公司历史财报以及生意模式、行业未来等围绕公司的所有一切的理解,都为了解决上面公式的两个未知数
1,最低回报率。
2,年限。
有人理解价值投资就是死拿。
呵呵,你看投资回报的公式,如果公司基本面发生超出自己之前的预料而变化,回报率向下突破你的最低估计,为什么还要持有?
如果公司没什么变化,投资回报率在我预期的最坏之上运行。那投资回报就是持有年限的次方,我为什么不持有?

网页链接{05-27 14:59· 来自Android}

我早年看穷爸爸和富爸爸就记住了一句话:富人和穷人的区别不是智商上的区别,而是因为他们走在不同的路上。
这句话我个人的体会很深。
走对了路,起跑线和智商什么的仅仅影响前进速度,和走的距离。不会影响方向。
这个所谓不同的路,就是看问题应该采用什么角度去看,然后才有后面相应思考的逻辑以及解决办法。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同一个股市,甚至持有同一只股票,但其实大家看到的东西、关注的点都不一样。

网页链接{05-29 10:36· 来自Android}

很多投资者纠结周期。
我持有老窖和神华。
关于白酒的周期,煤炭的周期,让很多投资者都很担心,其中也不乏长期关注我的球友。
我们都知道万物皆有周期。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万物皆不同,各自有各自的周期,经历和结果也不同。
这轮地产周期,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周期高峰期过度融资负债扩张的公司不能碰。
为什么鞍钢从2008年景气高点到今天依然缓不过来?因为他把上一轮周期景气赚的钱外加贷款270亿建立了营口鲅鱼圈新厂,新厂建好就遇到行业景气下滑,利润大幅减少,巨大外债压的他喘不过气。十几年后,当初的新厂也已经不新,市场对钢材产品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而老窖和神华在上一轮行业经期周期下行中,他们都没什么负债,周期下滑只是意味着利润减少点,就不会被压死。
这种公司,我们为什么要花心思去判断周期顶部?难道就想在市场最顶点卖个好价?其实,靠预测周期买卖也并不靠谱。
自由现金流充沛负债率很低的企业,周期高低点并不涉及企业生死,反而会在不断的周期中变得更大更强,这也是一个规律。
说说我应对周期的策略。
看了巴菲特持有现金的比例,我手里的现金比例太低了。如果股价不到很低,这几年的股票分红就当现金储备不再买入了。
如果白酒进入下行周期,市场估价也大幅下跌,那我就买入,争取富两次。
如果煤炭进入下行,神华跌倒净资产,我也买入,确保长期投资年化收益15%以上。

网页链接{05-29 14:02· 来自Android}

我和大家最大的不同,我的年龄比很多球友的父亲都大。
我的投资历史基本与中国的证券史一样长。我经历过太多个睡不着觉、出冷汗、揪心自己赚的钱打水漂的不眠之夜。
如今我都已经60多的人,如果我的投资逻辑,依然让自己的情绪受股价波动影响,还晚上睡不着觉,还整天懊悔拍大腿,我是不是就太失败了?
我以前随口一说:股价涨我能赚钱,股价跌我也能赚钱,不涨不跌我也赚钱。
很多朋友好奇问我怎么回事,我就没回答。呵呵,我可以说是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说是阿Q精神:股价涨,账户涨。股价跌,留有充足现金,给机会低价买入好股。股价不涨不跌,也就是无效波动,我就赚股息嘛。
我在买入前就要尽一切努力,争取做到:我这笔投资的最低预期回报率,是由买入那一刻的买入价决定的。与持有期间的股价波动无关。如果你能理解我这句话的意思,就明白我的“轻松”不是装的了。

网页链接{05-30 10:53· 来自Android}

我是学巴菲特的。
学巴菲特就一定是注重“定量”的。以定量为基础。对未来的任何定性,都是历史“定量”的延续。
巴菲特每天做什么?看财报!看财报说白了就是“定量”,如果他看到一个有吸引力得财报,就会让助手送上这家公司历年的财报,他会仔细研究,我觉得这就是在定量。然后给出一个回报率满意的价格。
如果说看财报也是定性的一部分,那就是透过数字也可以揭示企业发展趋势。
这样做的弊病是会买到没什么前途的伯克希尔纺织或者某制鞋公司。
但完全定性,分分钟买到乐视网吉艾退这种股票。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定量的基础上,对未来“定性”一下。尽可能避免未来没什么钱途的行业。
苏威孚B的关键,不是丢多少钱,也不是定量,而是未来行业定性问题。

网页链接{05-30 13:16· 来自Android}

我记得当初芒格投资比亚迪时,比亚迪主要是做电池,好像还没有汽车。
即使有了汽车也是很早期尝试阶段,当时我们经常拿比亚迪汽车开玩笑。BYD刚好是大连人骂人的开头三个字母。
当初投资比亚迪真的就是定性。就好比段永平对拼多多的投资:我了解黄峥,就觉得他能成事。
当初芒格估计对比亚迪也是如此。就觉得王传福肯定能成事,至于未来能成什么事?我估计王传福自己也不太清楚。
芒格和段永平的感觉,一定来自于亲身经历亲身接触。
我们没这个条件,根据董事长慷慨激昂的演讲,根据管理层的某几个举动,就觉得可以定性,就很容易东施效颦,投给贾跃亭。

网页链接{05-30 15:42· 来自Android}

我之前说白酒刚经历三年疫情,渠道不太可能出现太多的非理性囤货。
最终导致渠道积压太多货,主要还是经销商自己对未来判断错误主动囤货导致。比如前两年的酱酒热,有可能觉得明年销量会更不错,不如今年多进点价格还便宜,说不定明年涨价呢。
有没有厂家压货呢?强势品牌的肯定是有,但并不是主要的。如果一个经销商就能卖十瓶,你非要压15瓶给他,且必须现款现货,即使经销商同意了,明年怎么办?明年即使再压15瓶,对厂家已是0增长,对经销商已经意味着库存10瓶了没有资金了。厂家干这种事无异于杀鸡取卵。
我这是说的通常情况。特殊情况呢?
比如老窖,这三年是股权激励考核年,比如去年差几个点就能完成考核指标,会不会向渠道压货?我就不敢肯定。即使有,也很正常。那么股权激励完后,就有可能需要时间消化。财务数据上就会呈现出周期特点了。
我作为投资者就不会焦虑这事,也不会去花心思评估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
我一切照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做好准备即可。不会到时候一惊一乍以为末日来临。

网页链接{05-30 19:55· 来自Android}

感觉大家可能对白酒的周期有个误区。总以为下一次名酒的周期还会像2014年那样再来一次。
其实我以前统计过白酒从1990年以来的周期,从90年的500多万到1996年的最高800多万(我忘记哪一年从吨改为千升)然后缓慢下行,当时的秦池、孔府家酒家宴什么的很火爆,最后秦池倒闭,孔府沉默。最低到了2003年的300万。期间五粮液茅台几乎没受什么影响,老窖当时国窖还处于培育期,总的营业额利润也很少,体量很小,但也仅是一年受点影响,随后一直增长。白酒的周期其实在有规模的名酒厂上一直是比较平滑的。
2012年是白酒很火爆的一年,之前名酒不断涨价。茅台涨到2000多,五粮液和国窖也突破千元,而且势头很好,渠道主动囤货的意愿很强。
随后就出了塑化剂的事件,我记得当时媒体上说有的名酒为了挂杯故意添加塑化剂,还说了很多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这时很多消费者要等一个明确的说法,白酒的销售就出现了一个短暂下降,我记得当时泸州老窖马上公布了旗下所有酒的检测报告,没发现有塑化剂。后来酒企自查发现可能是生产管道和运输过程中接触到塑料件导致,并不是故意添加。
随后就是八项规定的出台,一时间名酒经销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唯恐囤货砸在手里,纷纷抛货。我记得茅台出厂价没低于819元,但当时的双十一有经销商650出清。很多名酒经销商认为这行业没法干了,抛货转行。
老窖更惨。以往国窖1573主要走大的国企、石油石化、军队等。八项规定下来,不但销售立刻停止。很多关系户已经结账的货也要退回。当时据说有六亿已经算做上年利润的货又被退了回来。第二年业绩断崖就是这么来的。
2014年是由之前的渠道一片看好,到随后的极度悲观渠道出清,老窖更惨。这种情况下茅五泸怎么样呢?好像茅台2015年依然还有增速,五粮液2015年业绩略有下降,随后就进入增长。老窖业绩虽然断崖,但也没亏损依然有6毛业绩,也是随后开始由低位开始增长。
很多朋友过分的夸大了名酒的渠道库存,别人家我不知道,老窖这些年隔三差五的就发停货通知,为什么?不就是检测到某个片区库存需要消化而主动去库存嘛。
另外,白酒的体量越大,未来的周期表现就越平滑越不明显,我前些年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白酒凡是能进入100亿销售额的,基本就进入了保险箱,未来无忧了。

网页链接{05-31 13:53· 来自Android}

我以后不会再提前说我的目标价是多少钱买了。
我的目标价仅仅是我当下根据回报率算的一个模糊价,他是一个区域。它并不是个标准,也不意味着股价就一定会到或者到了就不再跌。
比如一个股票当下15块,我的目标价是10块,其实10块和11块有多大区别?真的到了11块左右,长时间缩量不跌,我可能就不傻等了。
又或者,快速跌破10块奔8块去了。你十块买了就可能被套。
有人说:没事,你说了我就当个参考,盈亏自负。
呵呵,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我发现这事也许没那么简单。
因为我隐约觉得上次有人可能这样操作:他16块买的,股价跌倒13块,大佬说目标价到10块,他就真抛了等跌到十块再买,然后股价12块一徘徊一扭头到了20块。
也许是我多想了,似乎正是这之后,有人开始匿名攻击我了。

网页链接{06-01 10:51· 来自Android}

羚锐这个企业很值得研究,我还在看,初步觉得还不错,但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有研究的朋友给说说呗。

网页链接{06-02 12:50· 来自Android}

我是从做长期股东角度来看神华,我看的就是股东权益回报率。
什么是影响神华长期投资回报率的主要因素,我就要关注什么。
煤价当然是主要因素,但当下有了长协,就弱化了波动,即使未来长协失效,神华也不会太差。对于我这种长期投资者,判断未来煤价的长期趋势才有意义,它好比预测夏季比春季平均气温高,才决定春季播种。而预测短期煤价波动,有点像预测下周那天温度最高一样,即很难也无实际意义。
电价也是一个因素,现在正在走市场化的过程中,情况已经比以往要好。
我不太懂财务,我以下的说法,从财务角度可能就并不严谨,仅从我个人朴素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有精通财务,觉得我这样理解有原则错误的也欢迎指出。
神华的股东权益里,有大概40%是直接涉及生产经营创造效益的资产,今年这部分资产的收益率大概是33%,近六年最差的2020年,其收益率也有21%。
在股东权益里近一半资产是现金和股权投资。这部分的收益率极低,一千多亿的现金,去年回报是30亿,近500亿的股权投资,回报20多亿,前年还是负的。严重拉低了神华的整体回报率。
这就是为什么煤价波动我不在意,而今年盈利3.5分红2.5我很失望的原因。意味着又要增加现金量了。
好消息是有了收购集团1600万吨煤炭的消息。如果收购的这部分资产回报率大于15%就是提高神华整体回报率的利好。因为神华账上的现金无论如何不会都分给我们,与其这样,不如收购资产提高回报率。
对我来说煤价波动的风险是可控的。不可控的风险反而来自于投资。未来影响神华投资回报率最大的风险就是它投资了回报率太低的项目。

网页链接{06-03 13:16· 来自Android}

巴菲特:如果你得密切追踪一家公司的动态,那就不该拥有它的股权。
我觉得我已经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你呢?

网页链接{06-04 15:13· 来自Android}

我觉得长期看,在投资市场主要分两种人:
1,赚钱的投资者。哪怕收益率不高。
2,亏钱的投资者。
我们如何能让自己首先先成为一个赚钱的人,然后再考虑收益率高低的问题。我个人体会,这个顺序决定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网页链接{06-06 11:57· 来自Android}

投资究竟是简单还是复杂?
大家都知道人的境界是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其实投资也大致经过这三个过程。
巴菲特等成功人士在表述价值投资的时候,喜欢把繁琐复杂的事提炼、抽象、归纳,概括成一些看似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人有一种错觉:投资挺简单的。
巴菲特们其实是通过大量繁杂复杂的基础投资工作,自下而上的提炼、浓缩出简单的大道理。
我们是先知道大道理,我们缺乏的是大量的基础工作。我们就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去解读这些大道理。有人觉得价值投资是口号,有人在实际操作中或不知所措或南辕北辙或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结论是:道理都懂,就是实际操作不行。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网页链接{06-07 11:15· 来自Android}

前面一个帖说到:投资首先要做一个赚钱的人,然后再考虑赚多赚少。
那么怎么才能首先做一个赚钱的人呢?
讨论这事之前,我们首先对赚钱和亏钱要有个定义。
巴菲特说:投资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不要亏损。第三条:记住前两条。
巴菲特又说:不能承受50%的下跌就不适合做投资。
细品这两句话,我们应该可以有一个感觉:我们通常认为的亏损—账户的缩水,其实隐含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企业业绩不断下滑,利润不断减少,市场占有不断萎缩,企业或所处行业前景黯淡萎缩或在竞争中败退。市值必然减小导致你所持有的那一部分也跟着缩小。
第二种是:股票市场受宏观、市场情绪等影响导致的股价波动。比如2015年的配资以及熔断,大盘整体水位下降,也会导致你的账户缩水。
我这里说的首先我们要做一个赚钱的人,就是指的第一种情况。
把不亏损的概念厘清以后,我们的讨论就有了针对性。
首先,一个历史上可以长期经营的公司,而且它的各种财务数据都不错的,现金流充沛的,再说句大白话:能保证长期赚钱的公司。
你如果能选择这样的公司,这就满足了你不亏钱的第一步。

网页链接{06-08 11:12· 来自Android}

接上。
如果我们能买到长期持续赚钱的公司,其实就迈出了避免亏损的第一步。
俗话说的:不能买错。
抛开纯短线以及听别人说的投资者外,大多数自己研究股票的投资者在买入公司的那一刻都认为自己买的公司是:长期持续赚钱的。但真正长可长期赚钱的公司却并不多。
关于选公司,有没有一些宽泛的经验之谈和条条框框呢?
我谈谈个人体会。
首先,投资是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理论上每个公司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才有选公司的第一条:不懂不投。
如果你真的懂一个企业,那什么选股经验和条条框框就都不重要,在真正的“懂”面前,它们都是教条主义,都是在冒傻气。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投资上属于键盘侠,我们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擅长的领域,也没有比别人对某些企业有特别高的认知,又想价值投资以躺平状态长期获得满意收益,那我们面对几千只股票时,就要有一些经验之谈和条条框框做辅助。
比如:长期靠高负债盈利的企业要慎重,净资产收益率太低的不投,行业毛利率很低,自由现金流紧紧巴巴的不要投,新兴且热门的行业不要急着投,要等尘埃落定行业稳定或经历一轮高峰低谷后,能算出大概收益率时再投。选择制造业一定要慎重,这一行受科技进步影响、产业转移影响的不要投,等等。其他可以大家添加。
比如鲁泰在早年也是个不错的价值投资股,早年受惠于纺织面料刚转移到我们国家,比欧美发达国家有竞争力,盈利,回报,分红都不错。但随着行业不断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它的竞争力就开始逐步下降,利润薄到汇率的波动都成了巨大风险,前几年它好像也要往低成本区转移了。再看巴菲特早年投资的伯克希尔纺织,皮鞋制造,也都属于此类。再看柯达IBM,华盛顿邮报等就属于受科技进步影响比较大的。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二)
随便聊聊,又到了该回家的时间。

网页链接{06-09 12:23· 来自Android}

接上。
好企业之后,就是好价格。
什么是好价格?这其实也不是个一眼就能看清楚的问题。
有句话叫:一眼定胖瘦。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做基础,你觉得胖也不一定是真胖也可能是虚胖。
与好价格相关的指标有很多,比如股息率,PE,PB等等,都是从某个方面让我们参考价格是否贵。我本人就喜欢从长期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理解价格的高低。如果再考虑一个增速的因素,就能让我们对平稳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企业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1,如果在2007年以200块钱二十多倍市净率的价格买入茅台,那么在随后的几年里,你的账户就经常坐电梯或被套。而如果这笔投资持有到今天,当初的投入已经基本靠三次十送一股以及现金分红收回。十几年后看,这就是一笔成功的投资。
2,如果同样在2007年以16.8元四倍市净率的发行价买了中石油,到今天依然还远没收回这笔投资,这就是一笔失败的投资。但如果是在2000年以1.75港币发行价入股中石油的股民,早就收回投资,这些年靠分红再投入也会获利不少,也算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我举上面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价格是否贵并不是直接可见,要想一想,算一算。对有的公司,宁可买贵也不买错。对有的公司,买贵了同样会导致投资失败。
以上内容并不严谨,也不全面,就是闲聊。
还有时间,就再聊聊股市波动导致的账户盈亏与赚公司钱的关系。前两天有个球友回复我:买了白酒是运气,前几年股价莫名其妙的涨了起来。
我个人的体会:股市很神奇,它有一股神秘力量,总是能从股价上体现出我们从公司获得的回报。也就是巴菲特说的:股市长期是称重机。
谈谈我的理解的这个运气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以很高的PB买入一个股票时,我们短期从公司获得的回报率就极低,它与股市或股票受到的乱七八糟因素影响导致的股价波动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也毫无支撑可言。这就是分分钟套你,让你不听坐电梯的原因。而如果这个公司可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你从公司获得的收益率也会不断的提高。当有一天你从公司获得的回报已经很高,股市的波动幅度已经无法忽略这一回报时,你的账户就不会再亏损或者坐电梯。与此同时,场外的投资者也会看到这一收益变化带来的高回报,他们会蜂拥而至,直到把股价买到收益率又变的不够吸引为止,甚至股价还会涨到又让收益率变得极低。这时你的账户市值就会跟着膨胀。
怎么样会亏损呢?就是企业的大环境导致长期回报率开始出现降低,增速减慢,甚至倒退。这时,投资者要想获得企业满意回报率,股价就必须降低才能实现。你如果是之前对业绩预期很好的时候买的,股价下台阶就会让你的账户出现亏损。这个亏损与股价波动造成的亏损含义不同。巴菲特说的:不要亏损。就是说的这种,要尽可能杜绝。
这里还要细分一下,上面说的是业绩下降是趋势性不可逆转的情况。业绩下降还有周期性的情况,这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些周期具有毁灭性,哪些周期是螺旋上升的。股价是否已经提前反应最坏情况等等。
我没什么结论性的东西,只有我认知下的具体例子,供大家参考。
今天中午买了条鱼。青椒豆腐皮炒肉,炖个鱼,再做个小白菜汤。

网页链接{06-14 10:36· 来自Android}

再聊一下人生的意义。呵呵,鹿公喜欢聊人口,我喜欢聊人生。
因为这个话题超出我的能力,我就没有办法一次想清楚说清楚,只能是边摸象,边思考,边聊。
我觉得聊人生的意义可能也要分几个层面,几个角度来说。
首先,人的一生是包含了:自然人生+文化人生。人类具有文化人生也是人这个高级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我们的自然人生与动物并无大的区别,都是自然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而我们读书,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学习房屋、工业产品、服装、生活用品等的设计,学习歌唱表演等艺术,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中文化人生的部分占比更大,为了追求和体验更有品味的人生,从而让我们的人生过的更加丰富多彩。
人生是否有意义,就主要取决和来自于我们文化人生的部分。
这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另外,人生的意义也分显性或隐形。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创造智能苹果手机的乔布斯,这些人的人生意义是显性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也只是在前人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而已。如果没有社会方方面面整体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就不可能有某个人在某一方面形成的突破。因此,我们每个人只要有了文化人生,就是在为提升人类整体的发展水平做贡献,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是有意义的。
人生的意义又分主管和客观。
在网上看的不知真假,据说乔布斯临死时,说了大致意思的话:躺在病床上,回想人生就像走马灯一样,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被外界所认同的或是财富等等的,在面对死亡之前全都褪色了,完全没有意义。
我理解,这仅仅是从他本人主观角度来看。
对快离开人世的人来说,其所做的一切从他本人主观上已经没有意义了,但客观上的意义依然存在,不会随当事人的离开而消失。
方丈说:人生是一种自然现象,意义是人自我赋予的。所以,你认为有意义,就有意义;你认为没意义,就没有。
这句话只看到了自然而忽略了文化人生的存在,并认为人生的意义仅仅是主观的。
智能手机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与地球另一边的人视频聊天、传输信息、娱乐游戏,这是智能手机实实在在的作用,与乔布斯临死认为它对自己是否有意义已经无关。你赋予它意义或者不赋予它意义,它都客观存在,都在造福人类,都是有意义的。空调、飞机、汽车这些都是超出自然,凝结前人智慧结晶的存在,给我们带来舒适、快捷的人生体验,也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虚无的。这些东西让我们与五千年前的人类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这就是无数先人看似无意义但汇集起来就推动人类进步的人生意义。
我觉得有一个词很符合方丈对人生的定义。那就是:爱情。
情欲是一种自然现象,爱情是人自我赋予的,你认为有爱情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
我觉得爱情就是一种感觉,它是完全主观的,是虚的,爱情是人有了文化后赋予这种感觉的一个名词。爱情这东西,你说它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你说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任何美好的爱情都只留下一个传说或者一个记忆。

网页链接{06-16 12:10· 来自Android}

再聊聊教育孩子的事。
这方面我没什么成功经验,但有失败的教训。
现在回想,孩子在大的方面,其实我们到不用太关注,毕竟长期生活在一起,身教重于言教,你如果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采取双标,小孩心里明镜一样,她就瞧不起你。
我想谈谈日常一些看似细节的方面。通常来说人的能力都是逼出来的,孩子更是如此。家里没人做饭,孩子一般很早就会做饭。遇到事情没人帮助,孩子一般就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等等。如果孩子有100项技能,大人总是帮他30项,这30项就是孩子的短板,大人如果帮她90项,孩子就会有90项短板。
我当初的做法是这样的:姑娘,你就负责专心学习,其他的事都交给我来办。
现在回头看,这真是愚蠢至极。
孩子的自信、智力,身心发育,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他的成长,能力的提高,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
可惜,我在她最需要锻炼和形成这些能力的年龄段,用我的能力把它取代了。
大人和孩子要保持距离,给他空间,让他有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不要生怕他脱离自己的监控就会出问题。
孩子时刻在我们的监控范围内,我们又特别勤快,孩子刚遇到点问题或者刚想干点什么,我们立刻就冲出来帮他解决了。
小的时候不明显,一旦长大,他面对社会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就会恐惧,就会没自信,有些就干脆拒绝长大了。

网页链接{06-16 15:11· 来自Android}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吃东西。
在动物世界里,一般都是老大先吃或者吃最好的部位,这是谁是老大的问题。我们人类也可以通过观察吃东西时的情况,来判断谁是老大。
我小时候去同学家,一般家里都几个孩子,母亲不工作,父亲是八级大工匠,工资很高一百多,一人均,就很穷了。家里不多的细粮,和凭票供应的鸡蛋、肉等,要首先保证一家之主。父亲下班回来,坐在主位,烫一壶酒,炒个鸡蛋,炸一点花生米做下酒菜。其他人吃玉米饼子,炖白菜。父亲有时会赏最小的孩子几个花生米一口炒鸡蛋。父亲在家具有绝对的权威。
现在物质丰富了,社会也进步了,当然不需要这样,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
孩子既不挣钱,在家里也是能力最差的,但吃东西却是占据了老大的地位,他喜欢吃的别人就自动少吃,等他吃够了剩下的,父母才吃,这种现象一定要杜绝。他的能力和实际地位错配,其实也是个很滑稽的事。
孩子喜欢吃的,家里再富裕,也要克制。吃的时候,即使家长不搞特殊,至少也要平均分配。即使想让孩子多吃点,也不要让他感觉出你是舍不得吃留给他,通常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不是感恩,而是觉得理所当然了。
这一点我做的挺好,女儿不管吃什么,第一口一定让我先吃。

网页链接{06-17 15:25· 来自Android}

中药对我来说一直是最后的选择。家里常备的三九感冒灵就是给我妈用的,我从来不吃。感冒头疼就多喝水,吃个感康多睡觉。我血脂高尿酸高,第一次去医院开药,开了很多中成药和他丁。后来我都明确告诉大夫不要开中成药,只吃他丁类药。
但有些病,比如我老婆腰疼,肩膀疼,老妈关节疼,就整天贴膏药,都说管用,我一直不以为然。直到去年我右上边拔了一颗大牙,以前吃东西习惯右边咀嚼,拔了牙就换到了左边。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腮帮子关节发炎,吃东西不敢张大嘴,一张嘴就很疼,也不敢用力嚼东西,也挺受罪。老婆让我去医院看看,我一想挂哪个科都不知道,是该去口腔医院还是普通医院也不知,而且估计去了也没什么办法,就一直拖着。后来有一天我老婆说,干脆给你脸上贴个膏药吧,晚上临睡贴上,第二天起来就有了效果,疼痛明显减轻,贴了三个晚上,好了。当时没在意,后来一看包装,就是羚锐出的。
再说它丁这药,有点副作用,我平时练双杠可以做20个,一吃他丁就觉得使不上劲,一看说明书,对肌肉运动有影响,我就不想常年吃了,吃了几个月我就停了。但我又管不住嘴,去化验血脂胆固醇总是超标一点,大夫就说那你试试血脂康吧,北大维信出的是红曲提炼的。我就每天两粒血脂康,羊排烧烤烤鸭照吃,上个月化验,指标虽然都还在上限,但已经不超标了。

网页链接{06-21 11:59· 来自Android}

一说白酒库存很大,新手们或者平时不太关注白酒的朋友很自然的联想到普通商品。比如某商品去年生产了100万件,只卖出50万件,库存巨大,很危险。
白酒的库存分未出厂库存和已出厂结账的渠道库存。
1,已经出厂的结账的货品进了渠道,渠道库存过大,如果销售速度不增加,就意味着厂家后续发货将减少,厂家报表就会呈现出增速减慢或持平甚至减少,这就有了周期迹象。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比如在全国最大的郑州白酒批发市场,一提到白酒的库存,都说仓库堆积如山,库存巨大。我们要看看是不是我们投资的白酒,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2,酒厂未出厂的库存增加,就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卖不动,积压的。这种原因导致的库存数量其实不多。以老窖为例,我一说你就明白了。老窖每一年初都有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从目前的销售数据看基本都超额完成。因此,不太可能生产量比销售量大的太多。对于其他白酒,他们可以不满负荷生产,比如传闻的各酒厂满负荷生产率表格。
第二种库存增加的原因,主要源于产销规模的扩大。规模大了,首先是成品库存要增加。去年销200亿的时候,要备好20亿库存随时准备发货。今年销250亿,就要准备25亿成品库存应对发货。其次是库存中的半成品和在成品,也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大。100亿销售额时,如果毛利率90%,那五年前就要有10亿的半成品库存,五年累计就要有50亿的库存。现在销售规模200亿,五年前就要有20亿的库存准备好,这五年累计就要有100亿库存。如果预计五年后的销售达到300亿,那今年就要计划增加半成品库存了,否则,五年后没那么多酒卖。当然,一般酒企都有庞大的基酒储备,实际生产不一定可丁可卯,但逻辑是这样的。
有人担心五年前准备了更多的半成品库存,五年后卖不了那么多怎么办?这就是另一码事了,但这就比届时销售好但库存不够要好办的多。
我只陈述我对白酒库存的理解,不涉及当下买入白酒投资回报率是否吸引的问题。

网页链接{06-21 15:12· 来自Android}

正常的白酒渠道去库存=过高库存-合理库存。所谓去库存是去的这一部分。
2013~2014的去库存是什么样呢?
名酒的渠道去库存=高库存-0库存。
老窖的去库存=高库存-0库存+已经卖出去的。
如果还以2013~2014年那次的情况做参考,推测下一波白酒去库存的情况,很可能就见不到。

网页链接{06-22 09:59· 来自Android}

大家都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我以前只是听着,并没仔细想这事。通过与球友们长期讨论各种事情,投资的、人生的、时事的,我个人对这事也有了体会。
我体会最深的: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解读。
我好像以前写过一个帖解释这事:每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台独立的电脑。
这个电脑的硬件,就是你的基因、智商等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软件是你后天的教育、经历、见识等等,形成了你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以及三观等。当然,这个软件是会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的。有句话叫:洗脑。就很像病毒侵入你的电脑纂改了程序,让你变了个人。老年痴呆其实就是硬件老化硬盘轨道损坏无法正常运行了。
再说回正题。
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大脑接收到相同的信息,但输出的结论却不同,这就是你对这件事的:认知。
一件事,一定有一个最接近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正确的认知。
投资是对未来的预判,它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对过去和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正确的认知。
也就是说对未来预判是否正确,取决于你对过去和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比较麻烦的是:当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输入的参数是事实,他们这台电脑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正确的。当有人和他结论不同时,往往第一反应是:他说假话,他非蠢即坏。
而对未来的预判,又有很多不确定的新增因素出现,
所以对未来正确的预判=正确的认知+运气。

网页链接{06-23 13:29· 来自Android}

价值投资的难易。
价值投资有一些大道理,这些道理阐述的是价投的大原则,思考方式,说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它通常是一些口号式的话语。会背诵且很容易让你误以为自己理解了。
也许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易。
到了具体投资中,我们要面对具体公司。
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这时需要的是剖析麻雀。它有哪些共性的东西,哪些个性的东西。涉及投资回报的关键因素在未来会如何变化?等等。如何把价值投资的大道理落到实处。
也许这就是价值投资的:难。

网页链接{06-23 20:59· 来自Android}

其实,如果算清楚投资回报率,分散还是不分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前年老窖成为抱团股,随着股价的上升,回报率越来越低,股息率也越来越低。这时,环顾左右,各类股票涨的都挺猛,看得懂的回报率都不太高,而长电和神华的十年相对回报率就越来越吸引,股息率也越来越吸引。在这种情况下,抛出部分老窖分散投资就成了自然选择。我抛出部分老窖后,本来是打算把钱一半投长电,一半投神华。
当时粗算如果神华股价总是在净资产附近,神华后续不再投资低回报率的项目,之前已经投入很多资金但停产的火电项目能投产产生效益,每年分红再投入,长期可以有15%的收益。从分红角度看,股息率🈶10%,现金分红十年可以回本。注:神华如果长期现估值都在1.5倍市净率,那这笔投资就很难达到15%的回报率了。这笔投资最终汇报多少?将取决于现金分红再投资的回报率了。
而当时长电股价是19块多,差不多是2.5倍的净资产价格,16%的净资产收益率,以2.5倍价格买入的股东,回报率也就6.5%左右。即使按每年5%增长,十年后的回报率也就10%,十年平均回报大概8%。(长电的折旧使得真实回报会高一点)从分红角度看,当时股息率差不多4%。
其实静态看哪个更划算很明显,长电的溢价来自于大部分投资者都感觉:它长期看更确定。大家愿意为这个确定性多付一点价钱。
但如果把账算清楚,再把神华10年内的情况想清楚,就很难分散了。
事实是,我在买入长电的过程中,就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要为了分散而放着回报率更高的不买去买回报率低的呢?
我记得想通后,第二天就开始抛出刚买的长电,只留了1/5,并全部换成了神华H。
从这两年的情况看,神华的回报的确要快很多,今年分红后,神华A和H平均成本已经低于十块,如无意外,这笔投资再有个三五年就差不多收回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当时还没有考虑长电在乌白注入后的股东回报率是多少。

网页链接{06-25 19:20· 来自Android}

之前的帖提到当时对神华与长电哪个更值得投资的考虑。
有球友提问:如今长电已经收购了白乌,站在当下能否再谈一下长电?
我就试着谈一下,仅供参考。有些数据我就没有亲自考证,大家重点看我谈的逻辑。
今年长电的业绩大概在:1.3~1.5。未来几年也大约在这个区间附近波动。
有球友这样算,届时25倍市盈率,股价应该在:32元~37元。呵呵,如果是短期投资赚市场的钱,你可以这样去预期,但长期价投就不会这么考虑问题。
我重点考虑的是:当下22元的股价,年底后市盈率在15~17倍,净资产收益率在16%~20%区间,2.8左右的市净率。股息率大约在4%~5%。
1,如果长期投资,回报率是否满意?
2,对于未来暂时看不到外延增速,上述估值是否低估?
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取决于每个投资者用手里的备选股与长电的比较结果,并没有一个定论。
有关长电的巨大资产折旧费所隐含的收益,可能就要与长电巨大的有息负债捆绑到一起来看。
长电这次的业绩增长,不是内生的,而是外延得来。长电不仅收购了乌白的资产,也同时获得了债务。
合计近4000亿左右的有息负债,对于一般的企业就是一个雷,对我来说负债超过50%,我就不看了,负债是要还的,过高的负债是个雷。对于一般企业,就不能只盯着收购带来的业绩增长,因为增加的欠债是要还的,还债就必然影响当期可分配利润。
具体到长电,我们可能就真的只按明牌考虑即可,不用考虑还钱,巨大的债务可能就用折旧费这个隐含的利润慢慢用来还债。
万一遇到银根收紧,利息大幅上升,像恒大那样爆雷咋办?对此长电最近有一个答复:长电融资具有国家信用。这句话的意思,你就理解为:长电无论负债多少都是可控的,不会爆雷就行了。
以上是我对长电朴素和肤浅的理解,仅供参考。我觉得长电的优势是确定,对它的高负债有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不用太考虑,还债也不太会影响当期业绩。当下是否值得投资还是需要你自己与手里待投资的其他公司比较。

网页链接{06-25 21:36· 来自Android}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我理解这个认知:其实是以当下已知的条件和数据,对企业未来愿景的判断。
而当下已知的所有条件和数据,与未来预期的结果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如数学公式那样的推导关系。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严丝合缝的关系,那大家的预期就一致了,就不会存在认知差别。
比如,我说一张纸叠27次,高度比喜马拉雅山高。无论你多么的不可思议,多么的不同意,我只要把计算公式写出来,并得出结果,我们的认知立刻就一样了。
哪一个股票更好更值得投资?其实都是每个人在自己的认知下综合考虑后的选择。当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最终结果如何,只有等未来到了,结果自然揭晓,各自为各自当初的认知买单。

网页链接{06-30 11:12· 来自Android}

我觉得的我们对中国经济还是要看的长远一点,全面一点,客观一点。
对当下的中国经济不需要过多的解读,也不必有过多的联想和引申。
我不是学经济的,我个人感觉,当下我们感受到的经济扶苏乏力,其实就来自于我们主动把房地产这一体量、产业链巨大的行业按住,由此带来的副作用。
说心里话,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爆火,以及后来恒大融创为代表的众多巨型房企的债务危机,没有引发金融危机,没有出现一地鸡毛,相比于美国08次贷危机,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我们已经算是软着陆。
房地产这块资产无论是在每个家庭里,还是在国家层面,以及涉及的庞大产业链,占比都太大。只要它一缩水,就会影响整个家庭和全国的整体财富水位。
我理解,我们当下感受到的,本质上其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尽管我们在其他领域,比如汽车、新能源等有大幅增长,但短期都不足以完全弥补。这时,适当维持股市的平稳也是挺重要的事。在房地产缩水的同时,避免证券也跟着缩水,也是避免财富大幅缩水的一个办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逐步摆脱或者弱化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它会逐步将资本引导到更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领域,这是好事。

作者:炎荷居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