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牛市熊市历史数据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0喜欢:39

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A股普遍的特点是牛短熊长,牛市短暂而气派磅礴,熊市阴跌不断漫漫无期。下面整理的中国股市牛市熊市时间一览表,A股13次牛熊历史全部记录在这里。大盘综合指数为例:每次行情启动时,投资者按照5天、20天均线买卖法,波段操作,将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1月29日3587点-7月6日2691点此轮调整时间超过5个月:跌幅超过25%调整幅度较大。从2017年6月12日5178点-2018年7月6日2691点=下跌5382点;跌幅48%近50%调整幅度较大。此轮牛转熊市大级别调整一年零一个月13个月。5178行情大幅度下跌之后,A股各大板块估值已处在历史大底附近。2000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过4次大底,见底时间分别为2005年6月6日、2008年10月28日、2013年6月25日,以及2016年1月27日,见底时上证指数分别为998点、1664点、1849点、2638点。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和创业板在四次底部的平均市盈率分别是13.07倍、26.59倍、31.91倍、58.01倍,市净率分别为1.61倍、2.31倍、2.96倍、4.60倍。事实上,2018年7月9日各大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已经在该平均数附近。另外,市场已有数百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和部分上市公司预期股息率超过5%。

中国股市牛市熊市时间一览表: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96-1429点1992年5月26日(一年半后+1380%);

第一次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点1992年11月17日(半年时间-73%);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386-1558点1993年2月16日(三个月后+303%);

第二次熊市:1993年2月16日1558-325点1994年7月29日(17个月,-79%);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325-1052点1994年9月13日 (一个半月,223%);

第三次熊市:1994年9月13日1052-577点1995年5月17日 (八个月,-45%);

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582-926点 1995年5月22日 (三天 +59%);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926-512点 1996年1月19日 (八个月,-45%);

第五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512-1510点 1997年5月12日 (17个月,194%);

第五次熊市:1997年5月12日1510-1025点1999年5月18日 (两年,-33%);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1047-2245点2001年6月14日 (两年多,114%);

第六次熊市:2001年6月14日 2245-998点 2005年6月6日 (四年多,-55.5%);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 998-6124点 2007年10月16日(两年半,513%);

第七次熊市:2007年10月16日6124-1664点2008年10月28日(一年,-73%);

第八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1664-3478点 2009年8月4日(九个多月+109%);

第八次熊市:2009年8月4日 3478-1949点 2012年12月4日(三年多,-39%);

第九次牛市:2012年12月4日1949-2444点 2013年2月18日(14个月14天+23.56%)

第九次熊市:2013年2月18日2444-1849点 2013年6月25日(四个多月,-19%);

第十次牛市:2013年6月25日1849-2270点 2013年9月12日(两个多月,15%);

第十次熊市:2013年9月12日2270-1974点 2014年3月12日(六个月,-11%);

第11次牛市:2014年3月12日1974-5166点2015年6月12日(一年三个月+162%);

第11次熊市:2015年6月12日5178-2638点2016年1月27日《7个月15天-49%》;

第12次维稳慢牛:2016年1月27日2638-3587点2018年1月29日(24个月整-26%);

第12次熊市:2018年1月29日3587-2691点2018年7月6日(6个月6天-25%回调率99%)

股市历来决定性的三部曲:(股市的规律1-往往都是在绝望中见底;2-在犹豫中上涨,3-在疯狂中死亡。)熊市形成底部的主要特点:牛市反向思维相对论:

1:成交量持续出现地量;因为地量的出现是标志着调整到位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说明做空能量接近衰竭;后市交易密集放量回升或反弹就是对底部的确认。

2:消息面只要出现利空就能迅速刺激大盘出现中阴;轻易诱发恐慌性下跌;表明市场人气已经脆弱到了极限《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见底!》;

3:大盘周线和月线长期徘徊于下轨成交萎缩,形成底背离的底部可能性很大,K线趋势出现横盘震荡抗跌K线“V型反转探底针”中期底部可以确立!

4:沪深两市跌幅三个波段3-5个点左右,尤其是最后一波处于半死不活成交极度萎缩不涨不跌的状态;热点板块零星出现;场内资金运作没有持久效应;也会有阶段性领涨股票;但是如果;有多个持续热点板块;盘面活跃;并且成交持续放大;大盘指数不断走高;技术上底部完全可以确认!如果;有龙头股出现将会拉动大盘形成大的突破!

5:大刊小报著名财经名士开始纷纷看空、以前叫嚣坚守的开始沉默或者转空,人人谈股变色;或者是厌恶股市没兴趣谈论股市时:

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

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平衡市即通常所说的“牛皮偏软行情”是一种股价在盘整中逐渐下沉的低迷市道,一般相伴的成交量都很小。其实股票市场上出现牛市的原因有很多,它的形成也是有诸多条件的,首先就是经济因素,如果股市价格上涨,肯定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后是政治因素,只有国家的大力扶持,股票市场才有可能十分繁盛,而最后一点就是股市本身的因素,在这三个条件下,股市才有可能形成牛市的现象;熊市理论政策则相反!

牛市和熊市的区别:牛市中大盘的上升时间长,下跌时间短;相反,熊市中大盘的上升时间短,下跌时间长,相对应的操作策略也不同。在牛市中赚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非是赚多赚少的事情,如何才能赚到最多的钱呢?有人说,如果每天抓到一个大黑马当然是最好的,但可能吗?笔者认为最佳方法是选择好强势股,按照5日、20日均线系统持股,最能赚钱。因为在牛市中极大多数的股票都在上升趋势中,股票的技术图形显示该股票在反复震荡中按一定的上升轨迹上行,笔者经仔细研究后,发现采用5日、20日均线系统持股法,有很好的實用价值。

5日均线作为短期趋势的轨迹线,20日均线作为波段趋势的轨迹线,一旦5日和20日均线产生明显的带量的拐点,其趋势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你选择的是强势股,趋势将更长,只要5日、20日均线向上趋势的角度不变,持股是最佳选择,也是最安全的操作策略,把止盈点选择在20日均线上升趋势走弱或发生向下拐点时卖出,锁住利润。经过统计,这種方法对极大多数投资者是最有效的跑赢大盘的方法。

另外,在大盘的每轮上升行情中,绝大多数的股票除强势股外,涨幅基本上和大盘同步,如果你频繁地换股,即使你每次操作都正确,你的交易成本谁来出呢?最终结果很难跑赢牛市中的大盘。

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大部分投资者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有远见的投资者则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和形势的分析,预期市场情况即将发生变化,开始逐步选择优质股买人。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市,整个市场交投开始活跃。这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这时市况虽然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使投资者心有余悸。市场出现一种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总的来说大市基调良好,股价力图上升。这段时间可维持数月甚至超过一年,主要视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的严重程度而定。

牛市第三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会使投资人退出市场,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加入。市场情绪高涨,充满乐观气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上市公司也趁机大举集资,或送红股或将股票拆细,以吸引中小投资者。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即使出现坏消息也会被作为投机热点炒作,变为利好消息。垃圾股、冷门股股价均大幅度上涨,而一些稳健的优质股则反而被漠视。同时,炒股热浪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均加入了炒股大军。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极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第一期。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况下,这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变化完全没有戒心。市场上真真假假的各种利好消息到处都是,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达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在这段时期内加速扩张,收购合并的消息频传。正当绝大多数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升势时,少数明智的投资者和个别投资大户已开始将资金逐步撤离或处于观望。因此,市场的交投虽然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降温的迹象。这时如果股价再进一步攀升,成交量却不能同步跟上的话,大跌就可能出现。在这个时期,当股价下跌时,许多人仍然认为这种下跌只是上升过程中的回调。其实,这是股市大跌的开始。

熊市第二期。这一阶段,股票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触发“恐慌性抛售”。一方面市场上热点太多,想要买进的人反因难以选择而退缩不前,处于观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急于抛出,加剧股价急速下跌。在允许进行信用交易的市场上,从事买空交易的投机者遭受的打击更大,他们往往因偿还融入资金的压力而被迫抛售,于是股价越跌越急,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一轮疯狂的抛售和股价急跌以后,投资者会觉得跌势有点过分,因为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的现状尚未达到如此悲观的地步,于是市场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回升和反弹。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可能维持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回升或反弹的幅度一般为整个市场总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熊市第三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以后,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趋于恶化,公司业绩下降,财务困难。各种真假难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进一步打击。这时整个股票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股价继反弹后较大幅度下挫。在熊市第三期中,股价持续下跌,但跌势没有加剧,由于那些质量较差的股票已经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这时由于市场信心崩溃,下跌的股票集中在业绩一向良好的蓝筹股和优质股上。这一阶段正好与牛市第一阶段的初段吻合,有远见和理智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最佳的吸纳机会,这时购入低价优质股,待大市回升后可获得丰厚回报。

一般来说,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过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都不尽相同,因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差异会有较大的区别。回顾1993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了股价的大幅涨跌变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中国股市牛市熊市时间一览表:

第1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96-1429点1992年5月26日(一年半后+1380%);

第1次熊市:1992年5月26日1429-386点1992年11月17日(半年时间-73%);

第2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386-1558点1993年2月16日(三个月后+303%);

第2次熊市:1993年2月16日1558-325点1994年7月29日(17个月,-79%);

第3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325-1052点1994年9月13日 (一个半月,223%);

第3次熊市:1994年9月13日1052-577点1995年5月17日 (八个月,-45%);

第4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582-926点 1995年5月22日 (三天 +59%);

第4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926-512点 1996年1月19日 (八个月,-45%);

第5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512-1510点 1997年5月12日 (17个月,194%);

第5次熊市:1997年5月12日1510-1025点1999年5月18日 (两年,-33%);

第6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1047-2245点2001年6月14日 (两年多,114%);

第6次熊市:2001年6月14日 2245-998点 2005年6月6日 (四年多,-55.5%);

第7次牛市:2005年6月6日 998-6124点 2007年10月16日(两年半,513%);

第7次熊市:2007年10月16日6124-1664点2008年10月28日(一年,-73%);

第8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1664-3478点 2009年8月4日(九个多月+109%);

第8次熊市:2009年8月4日 3478-1949点 2012年12月4日(三年多,-39%);

第9次牛市:2012年12月4日1949-2444点 2013年2月18日(14个月14天+23.56%)

第9次熊市:2013年2月18日2444-1849点 2013年6月25日(四个多月,-19%);

第10次牛市:2013年6月25日1849-2270点 2013年9月12日(两个多月,15%);

第10次熊市:2013年9月12日2270-1974点 2014年3月12日(六个月,-11%);

第11次牛市:2014年3月12日1974-5166点2015年6月12日(一年三个月+162%);

第11次熊市:2015年6月12日5178-2638点2016年1月27日《7个月15天-49%》;

第12次维稳慢牛:2016年1月27日2638-3587点2018年1月29日(24个月整-26%);

第12次熊市:2018年1月29日3587至今

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股市一共经历了12次牛熊市,超过50%跌幅的熊市有4次,分别是-73%,-79%,-73%,-55.5%!去除最高和最低数后,10次熊市的平均跌幅达到47.81%!

$漫步者(SZ002351)$ $邮储银行(SH601658)$ $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持股等解套 @出家的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