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的阿里影业,还未成为主角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29日晚间,阿里影业发布截止到2024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实现收入50.36亿元,同比增长44%。报告期内归属于阿里影业的净利润为2.85亿元,与去年同期净亏损2.91亿元相比,实现扭亏为盈。

阿里影业在2024财年整体的增长得益于2023年文娱消费市场的复苏和群众对娱乐生活的热情重燃。经历三年市场低迷和消沉带来的蛰伏期,2023年电影和演出市场的各项数据都迎来倍数式增长,作为阿里影业核心业务支撑的线下娱乐便贡献了营收的主要来源。

阿里影业2024财年报告期内,全国电影总票房556亿元,同比增长75%;观影人次13.3亿,同比上涨80%,票房和观影人次基本恢复到了2017年的水平。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总收入约502.32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150.65%,其中大中型营业性演出票房约201.71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373.6%。

电影和演出市场的火爆使得阿里影业在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大麦等业务分支的收入较2023财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对大麦进行收购并完成交割后,大麦凭借其在演出票务领域的绝对影响力实现GMV同比增长500%的成绩,成为阿里影业2024财年收入增幅最大的部分。

市场回暖提振业绩,让阿里影业一扫过往持续亏损的阴霾,但市场和消费者在经历狂热的一年后逐渐趋于理性,大麦在丢失掉“报复性消费”的加成后,还能否持续通过高增长向阿里影业注入营收蓄水池。另外在以“内容+科技”为战略的深入下,阿里影业产出的内容如何打通更多产业链,完成泛娱乐生态的构建,是接下来影业能否稳步向前的关键所在。

依然存在内容焦虑

电影和剧集制作是阿里影业在内容方面布局的重点,是营收的重要贡献,也是下游IP业务的核心。财报显示,2024财年阿里影业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收入20.72亿元,同比增长68.58%;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76.26%;剧集制作收入5.96亿元,同比减少23.66%。

在报告期内,阿里影业参与出品和发行的影片数量近60部,其中主宣发项目30部,自合制项目6部。2023年暑期档票房前两位的《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阿里影业的参与方式为合制,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为主出品和发行,票房第二的《飞驰人生2》为联合出品和发行,去年五一档票房冠军《人生路不熟》为联合出品和发行,票房第二的《长空之王》为合制、主宣发。

阿里影业在电影业务上的运作模式带着浓重的互联网公司作风,与传统电影公司不同的是阿里影业并不强调“主投主控”,更在意的是对重要档期的覆盖率和头部项目的捕获力,也就是通过寻找投资项目将阿里影业的品牌铺展到全年重要档期之中,并在头部爆款项目获得超高票房后实现良好的收益率转化。

因此即便是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影片的票房表现不错,使得其在电影业务上有良好的收益,但参与方式皆为合制、联合出品或主导宣发,没有独立自制项目,这无疑是一种冒险的方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阿里影业过去是有投入巨大进行项目自制的案例,比如《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等,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影片口碑都不尽如人意。阿里影业的互联网基因让其迷信“流量+IP”的模式,导致在自制项目时更多的关注着IP孵化和流量变现,而没有按照电影制作节奏去按部就班,严重忽视了内容创作。

也许是过去的失败经历让阿里影业不再执着于自制,反而通过投资的方式筛选出合适的项目,从而保证良好的投资利润率。

一位制片人告诉光子星球,阿里影业在选项目时一般都在项目初期就开始接触了,会根据故事类型、演员阵容和档期选择来进行判断并确定投资份额,也有主动找到阿里影业的,“很多项目选择阿里主要是看中他们的宣发”。

灯塔专业版、全案营销设计“黑马”、MCN机构“淘光秀影”形成完整的宣发闭环,让阿里影业有覆盖全档期、全头部项目的资格和实力。

这是阿里影业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在近两年的电影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好内容受到观众的喜爱,过去仅凭“流量+IP+大明星”的爆款方法论在当下市场中越发失效,对于阿里影业在前期选择项目的“广撒网”方式相较于自制内容而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都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在缺乏内容存量时对于影业本身的品牌竞争力、市场话语权和IP孵化力来说都是不利的。

即使按照阿里影业在财报中所述,“参与影片票房占总票房比例超过60%,其中十五部影片进入同期票房前20”,但阿里影业并非内容产出公司,这对于势要打造泛娱乐生态的影业乃至阿里大文娱而言,都会是薄弱的一环。

联动与业务互通

阿里影业在自制内容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剧集上。在财报中特别提到,阿里影业参与出品和发行的《飞驰人生2》与优酷独播的《飞驰人生热爱篇》实现影剧IP联动,这是阿里影业在IP孵化方面的一次较为成功的试水。

《飞驰人生热爱篇》延续了“飞驰人生”IP,是阿里影业首次的影剧联动,收获不错的效果。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未来阿里影业拍的头部的电影,我们都有剧集开发的想法。”

围绕IP开发和打造的影剧联动形式可以推动IP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还是阿里影业内部IP衍生品业务的重要推手。财报显示,2024财年阿里影业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39.56%,其中IP衍生品业务主要专注在阿里鱼业务和潮玩品牌的打造。

潮玩是当下IP衍生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商业化变现形式,因其流通性与限定收藏价值成为年轻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交场景。

阿里影业旗下潮玩品牌“锦鲤拿趣”便通过阿里影业影视IP孵化打造出数十余种潮玩IP,比如电影《消失的她》、《热烈》,剧集《安乐传》、《甄嬛传》等。另外,阿里鱼与国际知名IP公司三丽鸥合作,通过转授权和商品开发等形式在内容活动开发、图库素材设计、营销资源整合等方面围绕IP打造着不同产品、玩法和活动。

无论是阿里鱼,还是锦鲤拿趣,在IP衍生方面实现一定的商业成果过后,依旧需要持续不断的新内容输出以保证IP衍生业务的流畅运行和良好的收益率,毕竟单个IP的价值延续性面临较大的时间考验。对于倚靠爆品出现的潮玩商品,推陈出新或制造爆款是必要的,而这将对内容产出能力和IP孵化能力提出挑战,这似乎又回到了阿里影业的薄弱一环中。

其次,影剧联动和IP衍生在阿里影业的业务矩阵中所占比例整体并不高,这对于靠“买买买”建立起业务线的阿里影业而言始终会是一个缺口。

从电影、电视剧、大麦到大文娱集团下的优酷,靠并购而来的业务链条在日常经营中将会面临较大的整合压力,单打独斗的业务分支纵然不利于影业的良性运转。从《飞驰人生》的影剧联动、《我在世间尽头等你》的电影话剧联动,到锦鲤拿趣品牌,阿里影业也许是意识到业务互通的重要性,但相比于腾讯爱奇艺等竞争对手,节奏还是过慢,成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尽管从财报中可以窥见对于阿里影业来说,电影项目仍旧是核心板块,但在电影的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等现实因素之下,尤其是在收购完成大麦的节点,阿里影业是需要更多业务间的联动互通来扫除内部屏障并形成另一个稳定增长点,来应对更残酷的竞争。

大麦能大卖多久?

去年,在阿里影业收购大麦之后,无疑是让影业的IP有了更多可孵化的场景,不再单一的停留在线上或潮玩品类,比如阿里影业将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改编为舞台剧在线下展演,让IP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呈现。

阿里影业收购大麦之前,淘票票就与大麦推出了联合会员淘麦VIP,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发放权益,在购买电影票和演出票的时候皆能享有,会员积分仅能通过在淘票票和大麦平台消费获得,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复购率。

对于电影票而言,淘麦VIP的出现的确会增添一定的用户黏性,毕竟相较于演出票高昂的价格,电影票售价更低廉,复购频次更高。

演出票不单单是售价高昂,一来是对于用户而言热门演出场次即便是淘麦VIP依然购很难买到,这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并没有实质性帮助。二来对平台而言,目前在国内线下演出市场,仅演唱会能支撑起一定的销售空间,其余品类还尚属小众,尽管能服务于小部分精英受众,但对于平台来说会员制的效果便不再明显。

线下演出市场的“不和谐”对于大麦未来的发展同样是一个难题。

去年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演出市场超预期火爆,属于特殊情况,当观众情绪趋于稳定,热情逐渐退散,演出市场终归会回到平静。就拿今年来说,部分二、三线歌手和乐队的演出票就不再如去年一样“一票难求”,临近演出开始仍有大量余票的现象层出不穷,第三方平台打折出售的“尴尬”让国内演出市场“一朝回到解放前”。演唱会市场如此,音乐会、话剧、展览等形式的演出更甚。

因此在收购大麦之后第一个财年收获不错财务业绩无疑是对下一个财年的无形压力,在“GMV增幅500%”不会再出现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大麦业务的平稳过渡。

2024财年的扭亏为盈给阿里影业接下来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当各业务成果尽显同时又突出更多问题的当下,该怎样应对冲击的竞争环境,以此保证阿里影业乃至阿里大文娱能一直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