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公用事业股重估元年

发布于: Android转发:5回复:14喜欢:19

写在最前面:本人持有公用事业股$洪城环境(SH600461)$ $唐山港(SH601000)$ 以及广义的公用事业股粤高速A宁沪高速长江电力华能水电川投能源,再广义一下的话,中国神华邮储银行也算,持仓总比例预估超过70%。

没有多少人看得起公用事业,即使是长期投资者,很正常。低增长劝退成长股投资者,低波动劝退短线投资者,大部分的重资产和高杠杆劝退价值投资者,没啥故事把卖方也一起劝退,公用事业股自己孤零零在市场上浮沉,15年至今经历了杠杆牛,蓝筹牛,赛道股,都与他们无关。

有些公司被看不起,似乎也有些道理。比如类公用事业股中国建筑(我也持有,上面忘了说了,不管了),常年20%股息分配比,报表上利润一年比一年多,也不暴雷,但投资者就是看不到和公司共享利润的那一天。

锁在公用事业股脖子上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成长性,业务如何拓宽拓深 2.公司价值,包括几个显性问题:提价难,垃圾资产多和同质性,以及隐形的核心问题:管理层和员工为谁服务?3.利益共享,即稳定的、可持续的回报

成长性上,有所改善,至少是头部公司有改善。对于全国性的如邮储,神华,成长空间确实不大,只能往下沉市场,或者产业链上下游拓宽,前者还在拓宽路上,后者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大部分收益都会发给股东。对于区域性的如长电,洪城,基本靠着n年一次的兼并重组托起成长性,空间够大,可以多点开花,水风光互补也好,垃圾发电也罢;空间较小的如宁沪,慢慢从房地产副业转向投资银行副业。

公司价值上,有些是主动改善,有些也是历史的进程。最基础的水、电公共产品在去年年底开始相继松动,局部上已经打开了涨价通道;议价权确实不掌握在公用事业公司手中,但过往三四十年的城市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得提价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

垃圾资产,这个只能各自甄别了。比如我对皖通和黔源,包括国投电力,实在无法忍受,所以也就不持仓。有些我是可以忍受的,比如川投的八竿子打不着的电气自动化、光纤光缆业务,足够小且没有再投入,忍也就忍了。大部分的公司资产还是很纯净高效的,比如粤高速洪城环境长江电力等。

同质性,无法解决,大部分也没必要解决,特别是水和电。

管理层和员工为谁服务,以及利益共享问题,重中之重。目前为止,大部分公用事业股会用分红承诺来试图打消投资者的疑虑,比如长电宁沪的70%,洪城神华的50%(翻了一下,神华可能是35%)。近几年欣喜地发现,多次出现了超出承诺的回报,如神华的特别息,神华宁沪去年的梭哈式分红,唐山港的季度分红。事实是,公用事业股在不断向投资者抛出橄榄枝,展现自己的开放性和与投资者是利益共同体的决心。这一点,也可以多翻翻神华和洪城的投资者交流纪要,耐心和认真程度绝对不亚于私企。

不过,这肯定不够。员工为谁服务,公司存在的价值是一个本质问题,一两年的橄榄枝不保熟。这点除了等待时间证明以外,我提供以下几个思路供参考:

1.值得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是为股东服务的公司,这是根本。因此,回应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诉求,是衡量此标准的一种方法之一。不考虑我有没有持股,前几年黔源的定增方案一直持续到被股东大会否决掉,国投电力顶着反对声也要定增和发gdr;刚过去的2021,神华、宁沪和唐山港主动将没有下一步投资意图的资金主动分给股东,而皖通和海控也及时接受投资者的反馈,积极推动公司和投资者的沟通并给出了多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2.部分公司正在进一步告诉我们,它存在的价值。比如长电,它含着金钥匙出生,似乎躺着就能赚钱。但其实16年的增发收购,和近两三年买遍一切的二级市场投资,才是股价一跃而起的重要原因。比如神华,它自己搞火电自己搞铁路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不划算,但现在煤价管控和风光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家会慢慢发现,纯煤炭公司和纯火电公司会越来越难以生存,因为它们都不可能再是独立发展的行业了。比如洪城,它正在以飞速的方式贴近市场,稳步的成长,积极地与投资者沟通,分红承诺,外延扩张,其灵活性已经不像是个公用事业股了。

最后,加一点公用事业股以外的因素。大家都希望投资无限扩张,高回报率,稳定现金流的企业。然而,过去的一年大家也都发现了,高杠杆并不是都能得到高回报率,也有可能被掐住脖子;线上世界也不一定能够无限扩张,有可能被各个击破,+这个没牌照,+那个没版号,到处逛了一圈,发现大家都是“公用事业股”,而且还是“普通”的那个,随时可能被替换。

以上是个人泛泛而谈的周末思考,欢迎所有人参与讨论,有信息互换或者逻辑探讨不胜感激,没有信息没有逻辑又想教我投资的建议不用鸟我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