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改变世界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想要“颠覆”、“改变”世界的骚年们,想要投资这些意气风发的骚年的骚年们,不妨读读《集装箱改变世界》。

  集装箱将航运、陆运(卡车和火车)以极低的成本连接起来,重塑了港口、货运、以及生产制造流程。集装箱是全球化的底层装备,统一了运输的基础标准,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集装箱变革的要求似乎并不多:统一尺寸的箱子(外加统一的箱子特性:承重、加固、吊运)、改造后适合承运的轮船、新增吊装设施的港口、配套的陆运体系。因为有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似乎这些都并非难事。

  但事实是,变革,很困难。

一. 经济利益驱动

  推动变革最直接的动力就是降本/提效。集装箱运输大幅简化了港口装卸过程,至少降低2/3的成本,将时间大幅缩短。挥舞经济成本的胡萝卜,变革应该如雨后春笋般萌发。

  事实上,并不是。

  分析经济利益,不能只集中在单一的实体,需要全面考虑。降低成本的一方主要是船运。对港口,由于需要大幅的投资和改造,在初期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对港口装卸工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因此,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另一面是“投资激增”和“劳动力失业”。所以集装箱改革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复杂的劳资关系。在改革初期,港口工人罢工或拒绝卸装,南美的部分航线,因此无法推进变革。而港口的升级改造,则和更多的经济、政治体产生了关联。

  港口不仅仅是装卸的通道,因为运输成本的关系,港口聚集了大量的配套生产实体。而集装箱的变革会影响这些经济体,从而遇到极大的阻力。当然由此也产生了大量港口的衰落以及新兴港口的崛起。

  所以,当我们谈论经济利益的时候,需要明确谁受益、谁受损。并且充分考虑受损方产生的阻力。

二. 新、旧利益的分裂

  按理说,船运方应该同心协力推动变革。但是,不要忘了,从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船运方”。采用散装方式的旧有体系,抱团形成了非常固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他们成立协会,垄断价格。旧有体系并不着急,他们可以先稳住客户,观望新体系的发展,从而择时选择站队。

  船运方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数有着竞争关系的实体。他们会相互竞争、模仿,甚至相互挖坑、投资。所以集装箱的改造在初期范围很小,周边设施配套极不完善,而在后期由于各方选择的趋同,才会爆发式增长。

三、标准统一的漫长过程

  集装箱的大小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先行者往往是拍脑袋或者依从某些历史数据来决定。而这个数据非常关键,它会决定船的构造、起重机的承重、卡车能否满载、是否超过道路的承载能力以及火车的装载能力。这个时候各协会的人员都会参与,一方面让尺寸符合各类限制,优化效率,同时最好能避免之前的投资被浪费。 

  如此繁多的目标,自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于是标准被一拖再拖。事实上,前两大船运公司的箱子尺寸全都不符合标准。并且后来发现,这个标准其实也并不符合陆运的实际。

  这其实是行业成熟的自然过程,很多细节难以高屋建瓴的提前设计,而是配合、妥协中磨合而成。这个过程自然会伴随大量的投资被浪费。这是提前布局、抢占市场的必要代价(当然抢占市场的策略是否成功,取决于客户的忠诚度,而在运输业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四、推动进程的偶然事件

  在集装箱已经出现十几年后,其实大部分的航线并未采用。原因是各种各样的:短途货物量小,集装箱没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国际航线需要港口以及港口工会的配合;航运协会的刻板和保守;地方政府及港口对天量投资及利益转移的恐惧……

  但是宏观事件往往像乒乓球一样,摆来摆去。

  好消息终于来了:越南战争!军方需要高效的远程补给,不仅量大而且给的起钱。唯一的要求就是活要好。集装箱的头部企业自然砸入巨资,在越南港口修建配套设备。这笔大单不仅给企业带来不菲的收入,在从越南返航的路线上还把日本(后来还有新加坡、香港、韩国)拉入到集装箱世界中。

  如何等到偶然的幸运事件呢?唯一靠谱的方法就是活下去,并且在机会出现时砸钱、砸钱、砸钱。这种事情显然可遇不可求,在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要保证自己还在,并且站在最高的树下。

五、先锋开拓者

  如果仔细查看集装箱先入企业的财报,你会发现这些头部公司的财务情况往往比较糟糕,并且伴随巨大的风险。这种背负大量债务,不断挑战各类神怪的公司往往需要一个感性、不服输、犟头犟脑的领航人(当然这个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先锋公司)。

  不管你把这种领航人定义为:外星人、傻大粗、二愣子、精神图腾、企业家精神、民族灵魂、为天地立命。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就是独特的、他们的出现是概率的、是稀缺的。这些人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有的在学术上并不优秀。有的人纯粹是外行,但就是认为内行都是傻子。

  这种先锋开拓者闯劲十足。有时不以盈利为目的(至少是短期的),有时他们力挽狂澜让你流泪。但是你也要知道,绝对的权威也可能把企业带入深渊。

  这些先锋开拓者是企业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

六、价格大战

  当趋势一旦形成的时候,所有的环节都被打通。之前嘲笑、观望的各方跑步甚至是弹射入场。这个时候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快速扩张的规模使得价格战难以避免。

  先入场的先锋们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财大气粗的大佬们入场开始收割。目前标准已经统一、所有环节都很配合。大佬们猛烈的砸钱,或者是融资。低价、超低的价格被推出来争夺客户。各个船企主动或被迫卷入,供给增大。客户终于可以开始挑挑拣拣。

  客户兴高采烈,但是船企愁云密布。

  你以为随着小虾米的退出,世界就安静了么?

  不,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集装箱被造的越来越大,各地的船厂如下饺子般推出大吨位的巨轮。

  然后,大船背后还有超大船、超大船的背后还有超超大船!

  最开始巴拿马运河的承载量是船舶的极限,很快超巴拿马的船舶下水了。然后船舶的设计推到了马六甲可容纳的极限尺寸。

  这意味着什么呢?低价的背后还有超低价。同时还意味着浅水的港口被抛弃。

七、活下去

  巨大的规模不仅意味着摊薄的成本,巨量的营收。同时还意味着船大难掉头。一个错误就可以引起连锁反应、葬送企业。

  偏偏集装箱的世界,意外非常的多。世界贸易、港口、地区兴起……这些看起来宏大的变量都会深刻影响船企。同时还有不宏大的变量,对船企也很重要。比如: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低廉的时候,船企选择造高耗油的快船:缩短交付周期,加快服务质量。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提高,船企将油老虎卖掉,开始造慢速低耗油的大船。

  结果呢?油价经过一个轮回,又下来了。大量的慢船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船坞中,被客户嫌弃的抛在一边。这个轮回让集装箱的先锋企业直接破产。

  活下去,从来都不容易。特别是对大企业。

结语:

  拍拍脑袋,变革似乎是天经地义、万夫所指的。但是一句话:“这是赛道、这是未来”。难道你就能赚到钱吗?

  不要忘了,变革从来都是在分裂、渐进、爆发、萧条中不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