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和实用主义的均值回归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夜听分享47:《论语八佾篇》第16、17、18——丛林法则和实用主义的均值回归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射箭比的不是谁的力气大,谁能射穿箭靶,而是看谁射得准,因为人的力量不同,这是古人的智慧。”

子贡想在农历初一祭祀时省去活羊献祭这个环节。孔子说:“子贡啊!你在乎的是羊,我在乎的是礼啊!”

孔子说:“臣子侍奉君主天经地义,现在反倒成了异类,被人认为是谄媚。”

资源不够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难题,人类历史就是围绕稀缺的资源不够分配这一难题而不断做背离和回归运动的过程。如何背离?如何回归?我个人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普通人则流行实用主义)是历史的底色和必然,也是人类的兽性本能,这是回归。而用非暴力手段(文化、秩序、规则等人文主义成果)解决问题则是历史的偶然,是人类中的天才和普通人完美共振所孕育的人性光辉的灵光乍现,这是背离。在背离和回归交织的过程中,神性作为兽性和人性之外的人类第三性至关重要,它是人类解释自身独特灵性困惑的最有效方式。人类史上,无论兽性还是人性占优势的时代,唯有神性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是莽荒时代通过拿活人献祭与神对话的祭司,还是文艺复兴后,与西方理性人文主义达成妥协并退出世俗政权、回归神权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只有他们永不退位。

丛林法则和人文主义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神本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共同构成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史的主要脉络。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灵性,激发人类创造力,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社会组织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满足更多人的资源需求,帮助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文主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来不会一往无前,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无限满足人类无止境的需求,一旦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类的增长的速度,均值回归就会成为发生,丛林法则、实用主义会取代秩序礼法成为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甚至不惜牺牲大多数人来保护人类整体的生存机会,均值回归就此发生。

孔子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文主义秩序日益瓦解、丛林法则均值回归的时代。在僧多粥少、饭都不够吃的年代,新老贵族们不顾斯文扫地大打出手,他们越来越信奉强权即是公理,什么礼法规则滚一边去。

孔子只能在均值回归的大势面前整日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你看周公时代的射礼,为什么只看射得准,根本不管你能不能射穿靶子?因为力量有先天差异,但不能射准却可以通过后天习得,这就是古人锄强扶弱的智慧。”

“我说子贡啊,你一天到晚只会心疼你的羊,天下大乱,你有再多的羊又有什么用?”

“真是咄咄怪事,乱臣贼子习以为常,忠君守礼反倒成了另类,人心不古呀!”

孔子就这样在抱怨声中度过了他的晚年,虽然他并不为自己的时代所容,但正是因为人类社会在背离和回归的交织中螺旋式前进,丛林法则的回归不会是常态,人文主义的曙光不断重现,所以两千多年来直至未来,孔子永远不会缺少门徒。

据说4月11日是孔子的忌日,今天距离孔子去世整整2499年,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