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短剧到线下旅游,“文旅+微短剧”如何美美与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主编温静导读:随着微短剧与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人希望这种深度融合,能够达到“1+1>2”的效果,成为打造“网红城市”的有力推动,但必须看到,微短剧与文旅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矛盾,形成难以磨合的痛点。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曹瀛琰

《我的阿勒泰》上映恰逢其时。既让消费者在千篇一律又垂涎欲滴的霸总、穿越、甜宠主题中感受到一股来自现实与大自然的清凉,又给文旅微短剧的从业者带来新的希望,给文旅微短剧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从年初,文旅微短剧一时风头无两。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巨大增速和高速发展吸引了政府机构、国资企业、出版集团、广电媒体等“正规军”入场,微短剧精品化趋势更加显著。

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目标任务是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随后,北京、杭州等省市地区纷纷部署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洛阳、婺源、建水等地则结合本地风土人情,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出品微短剧。无疑,微短剧与文旅融合是当下文娱领域最火热的风口。

但微短剧和文旅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各有特色,尽管从盈利模式上看,都面向C端用户,注重引流、留存、复购,但具体到定位、打法甚至商业模式都截然不同,火热之下,能否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仍需一些冷思考和更多的创新探索。

1

微短剧如何快速牵手文旅?

1.多渠道、多层次,赋能文旅IP快速触达用户

微短剧沿袭了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逻辑。小程序短剧首先显露出巨大的流量价值,“1天充值破2300万、8天收入破亿”是小程序短剧带来的“奇迹”,随后,快手、抖音、腾讯B站等长短视频平台加入微短剧的竞争,使得微短剧具备显著的跨平台特点,能在移动端、PC端等多样化的社交平台中传播、触达观众。

在内容层面,战神、逆袭、甜宠、霸总等固然是大盘所在,但是,《我的阿勒泰》首2日连续登顶全网收视榜,尤其飞猪数据显示,《我的阿勒泰》开播以来,平台上的阿勒泰旅游搜索热度大增超5倍,飞往阿勒泰的机票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超50%,租车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近1倍;2023年网络自创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也在抖音平台收获超过5亿播放、3000万点赞。短时间内实现的“现象级传播”和引流作用,让业界看到在爽剧模式之外,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等正能量内容的可能。

2.用户粘性强,赋能文旅IP加快形成品牌认知

微短剧形成高粘性用户的能力,是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因为时长、形式的限制,微短剧要求剧情紧凑、结构简化、以情绪驱动作为核心要素,以矛盾冲突作为关键支撑,用尖锐而激烈的剧情走向与现实生活的平淡形成反差,二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深刻触动观众内心,让观众在短时间直接获得情绪“宣泄”;在每集结尾,精巧的“钩子”又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提高观众用户的粘性。

依托这一能力,文旅IP可以探索出加快形成品牌认知的新方式,进一步丰富品牌传播的“武器库”。一方面,文旅景区自有IP可以通过微短剧加速传播,相较过往的风光宣传更快地形成有效市场;另一方面,微短剧可以与文旅景区通力合作创新IP,快速将新IP与文旅景区之间的联系,形成用户的普遍印象,如今年1月,河南云台山冰雪节宣传推广活动中,“男女妲己”火爆出圈而不得不退出传播。

3.创作成本低,赋能文旅更稳妥地开展新探索

近年来,影视作品凭借丰富的视听语言,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城市画卷,“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现实。《去有风的地方》《狂飙》《繁花》等影视剧相继将云南有风小院、江门猪脚面、上海排骨年糕等剧中的经典内容打造成为游客的“打卡必备”。但是,影视与文旅的结合显然存在天然“鸿沟”——投入产出的不可衡量。影视剧高昂的投资成本对文旅行业价格不菲,尤其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究竟要如何带“火”一座城?显然缺少成熟可靠的方法论。

成本“门槛”的降低,是文旅与微短剧融合的先决条件。仅计算创作成本,相较于一般影视剧,微短剧以极低的门槛构筑了巨大优势,一部精品创作的微短剧,成本仅略微相当于一部“低成本”电影,更别提动辄上亿元投资的商业巨制。同时,精品创作的微短剧继承视听艺术的音画特色与叙事方法基础上,还具有网络艺术短小精悍、兼收并蓄的风格,能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流派产生交互,取长补短,形成不逊于传统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力与传播力。这些优势和较低的风险让文旅产业可以更稳妥地在新领域开展探索。

2

微短剧与文旅之间的融合之“痛”

随着微短剧与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人希望这种深度融合,能够达到“1+1>2”的效果,成为打造“网红城市”的有力推动,但必须看到,微短剧与文旅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矛盾,形成难以磨合的痛点。

1.“痛点1”:市场竞争加剧,爆款方法论难以琢磨

文旅微短剧终归是要回到微短剧的大盘,甚至影视剧的大盘上来,随着市场竞争激烈,文旅微短剧要面对更多竞争对手。

根据相关统计,2023年各大平台共上新微短剧616部,截至2023年11月,国内约有4000多部微短剧备案,根据抖音平台发布,2023年抖音播放量突破10亿的微短剧仅有12部。爆款出圈的难度大增。

另一方面,微短剧包含创作与投流两个部分,投流“平替”传统影视剧的宣发,也是提高微短剧播放量的重要方式。新的平台、环境、方式,使不可控因素增多,播放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并不是每一部都会收获理想的成绩,比起《我的归途有风》破亿的播放量,由杭州市临平区联合出品的《临平,向幸福出发》播放量只过百万,差距甚大。

2.“痛点2”:创作逻辑冲突,“爽点”与“美”的融合成为考验

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内核仍是内容创作与创新。在文旅传播逻辑中,文旅的“美”是自然的美,是人文的美,如细雨润物,需要层层递进地感受。这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文艺电影,或者是一部文艺的电视剧。因此,在部分文旅从业者看来,微短剧“爽点”设计的理念与文旅传播的展示逻辑相悖。“爽点”与“美”之间的张力形成文旅微短剧创作创新的挑战,但也创造了机遇,尽管《我的阿勒泰》通过延长单集时间,直接改变了传统微短剧的节奏设计,但传统微短剧的节奏中如何融入文旅要素,仍然没有探索出较好的方式。

3.“痛点3”:盈利模式迥然,商业模式机制束缚难突破

微短剧搭建于完备的电商系统之上,“先免费、后付费”和月度/年度会员两种模式是主流。单集较低的客单价,吸引了大批用户为剧情买单。据《中国微短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微短剧的用户付费渗透率已高达41%,超过35%的用户在微短剧上的月均付费流水甚至超过100元。

理论而言,文旅微短剧有两种收入模式:

一是当前的主流,即文旅方(各地文旅局、文旅景区等)参与微短剧出品,以定制、合作等形式与创作公司合作,作品逐集收费。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主打治愈的文旅微短剧,没有吸引付费最主要的内容设计和“钩子”,还能吸引观众消费“解锁”吗?

二是文旅方与微短剧、电商结合,将文旅消费产品,如文创产品或门票等通过电商系统销售。但是,各大平台内部电商系统与微短剧体系尚未形成合力,在这方面仍没有有效的探索。

3

破局——

“微短剧+文旅”加速形成合力

“微短剧+文旅”是“影视+文旅”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转变。文旅类微短剧前景广阔,但目前市场处于探索阶段,有待破局。也有不少文旅业者提到,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和微短剧均强调内容和用户的结合,这是两者融合的基础。要实现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突破,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上要丰富创作支持形式。合格的“微短剧+文旅”作品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融合文旅元素,将文化特色和影像叙事有机结合。广电总局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中提出了挖掘乡村旅游、聚焦非遗创作等8个创作方向,极大地帮助创作者在题材上进行了聚焦。各地在部署开展文旅微短剧创作计划、征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资金、服务、场景等,加强对导演、编剧等创作团队采风的支持力度,引导创作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深挖素材、生活体验等方式创作出兼具审美与“爽点”的好故事。

二是商业模式上探索多方收益机制。文旅微短剧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实现吸引更多游客,加速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多元消费业态高质量发展。唯有参与其中的文旅产品供应方、微短剧创作方、微短剧发布平台方,加快探索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构筑多方受益的业态模型,才能实现“微短剧+文旅”的长效、健康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有潜力、有规模的“新赛道”。

三是文旅产品供给要持续提升优化。微短剧的核心是内容创作,文旅产业的核心是服务体验;微短剧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能够为文旅产品锦上添花,真正起作用的在微短剧之外,将文旅产品供给的提升与优化落在实处。去年通过网络大火的淄博、哈尔滨,没有在“人潮”中迷失,而是自上而下进一步完善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公安部门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宣传、文旅部门大力推介,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和服务职能,及时响应游客诉求、提供高标准的旅游服务,实现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微短剧+文旅”的成功案例,是“美美与共”的动人体现,如《我的阿勒泰》在大家的期盼下呈现出动人成果。诚然,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产品融合并不容易,在诸多政策的引导下,从业者的努力下,相信文旅微短剧必将成为微短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链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