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世界本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我决定做自己的码头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的第一个月即将过去,这样两件事,各位球友都想必都历历在目。

其中一个是,2024年以来,随着中证500中证1000持续下跌,挂钩这两个指数的“雪球结构”期权产品接连发生亏损,而有些带杠杆的产品已经爆仓。如果整个指数继续下行,未来还会有几百亿的本金等待损失。

“2024年飘的雪,是投资者敲入的雪”。

一般而言,个人投资者的雪球投资门槛是100万、甚至1000万起,有人说这种行情又收割了一部分中产。

而第二个消息则跟更多普通人相关, 2023年基本上所有宽基指数破了三年来的新低,创业板指数高点拦腰斩。 到了2024年,各大指数仍然继续下行,很多人认为认为的历史新低和足够的安全垫,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这两个事件,都指向同一个事:

警惕看上去高胜率、低赔率,但是高尾部风险的投资。

….

1、先是“雪球结构”期权产品的事情

从本质上来说,买这类产品就像是开了一个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是买保险的投保人,承保对象是产品的挂钩标的。

投保人(证券公司)缴纳保费(产品票息)投保后,依靠做波段(低买高卖、赚取波动收益)来赚钱,保险公司(用户)得到固定收益(票息往往年化收益十几), 产品持有人兜底。

一旦标的出现下跌并触发了条件,那么作为投资人的保险公司,需要承担风险来赔偿(亏损)。

但产品一共有五种场景,只有一种场景保险公司(投资者人)会亏钱,其他情况都是不赔。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雪球是一种高胜率、低赔率、高尾部风险的产品。

如果没有发生尾部风险,持有体验非常高,表现很像一支固收+,导致很多本来想要保本的资金会参与进来。

销售经理对外推介时,由于亏钱发生概率相对较小,往往也会忽略对于风险的介绍,而过多强调收益的稳定性。

但一旦发生风险,亏损会高达收益的好几倍。

本身这种产品只是一种工具,用来看多/看空的波动率交易,工具是中性的,甚至它极大程度云平了市场的大幅波动,让波峰和波谷更平缓一些。但在非理性市场中,往往忽视工具背后的多面性。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喜欢以及认同的事情上。

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即使有能力和机会去矫正其中的问题,也不愿费心关注。

相信家人朋友、熟悉的客户经理、认同的精神领袖,

相信他们能帮助自己,但世界本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除了它以来,其实还有产品都有类似特点,比如:

· 在2023年刚刚暴雷的中植系信托,以及类似的私募信托类高收益固收产品

· 资管新规发行前,专坑固收新人的债券质押式回购(非国债)

· 看上去没有风险的期权卖权策略:卖期权,赚取期权费,只要波段不超过限定范围

后面我们计划专门开一个专栏来讲讲怎么识别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

2、更多关于普通人的事情

而除此之外,我们普通打工人的交易工具也值得进一步审视。

例如很多关注交易创新的朋友会发现,最近一些ETF的网格策略、以及在此基础上优化的时变网格策略,也或多或少有一些“雪球”的影子。

网格策略,利用市场波段来赚取收益,每跌一个区间就买入一份,价格每上涨一个区间就卖出一份,不断低吸高抛,和雪球的对手盘(投保人)很像,但缺少保险公司的兜底保障。

不少人通过网格策略在震荡行情中赚到了钱,甚至指数略有下跌时还小有盈利。但一旦市场出现趋势性变化,就会出现类似“雪球结构”的尾部风险。

而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低估值策略,也隐藏了(1)指数长期能实现均值回归、(2)自己能等到那一天的假设。但如果均值回归速度没有达到预期、或者抄底子弹早已打满而市场仍在下行,就是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繁华》里爷叔讲的纽约大帝国大厦故事,虽然很多人引用过,但真的很适合这个市场。

“人们需要一个钟头才能从底部走到顶端,但从顶端落下去却只需8.8秒。”

多看少动,在这个行情下,好好保护好自己。$沪深300(SH000300)$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