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国联股份(SH603613)$ 我对国联股份的一点认识
我买股票是从国联股份开始的,因为跟这个公司有些接触,开始就是市场说的超短线那种,跟着涨势挣了点钱,胆子也大了开始买别的股票,被市场教育了几次之后都清空了,仅留了一些国联,虽然也起起伏伏,但自认为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还算放心。

首先国联股份是一家老牌的B2B企业,从2002年注册成立做黄页→做行业分类信息网站→做工业品原材料交易平台→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整体捋下来其实他们做的是一件事,就是不断深挖企业(toB)客户服务需求。

初期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收取信息服务费的方式获得收益。这个期间做的还可以,但不算突出,据说是排名第四还是第六来。但可以确认的是这个经营模式是有局限的,首先行业天花板太低,市场容量有限,其次后来者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进军消费互联网获得突围,有了后来的淘宝传奇,淘宝又反哺B2B。

做多多平台可以说是国联股份选择的突围方向,据说是受了盛景咨询的点拨和启发。多多平台实际参与企业交易,等于是在之前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深挖了一层用户需求,跟用户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这一模式的成功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原因1、互联网应用技术日益成熟2、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环境让更多企业有了降本增效向内要收益的需求。3、国联股份自身十几年的用户基础。4、可谓彪悍的创业执行团队。

目前多多平台交易还处于成长期,目标是链接更多企业,与更多企业通过交易形成深度合作关系。那如何做大规模呢,如何与企业形成粘性呢?可以说交易平台做的不是增量市场,是存量市场,是对原有交易方式的优化整合,消费平台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改变市场用户原有的路径选择呢?是大撒网做营销吗,肯定不是,投入产出比太差。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利,让用户尝到甜头,然后体验效率,进而形成粘性。(这里的让利逻辑是建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环境基础上的。否则工业品原材料采购价格需求弹性是不大的)

问题又来了,让出去的甜头从哪里来?其实这也是平台价值的体现之处。昨天交流会,听潘总讲到了一个“利润池”的概念,这里引用一下。他说:“从财务报表上看,交易差价是平台利润的综合体现。实际运营中,这部分利润包括:集采环节压缩的交易差价,还有形成规模的上游商返利,整体是一个利润池。”

但我觉得这个利润池还不仅于此,从多多平台的深度产业链运营模式上看,其实还存在易货和多环节参与的情况,那么一笔交易费用可以获得两个集采交易环节的利润,这一部分是不是也可以纳入利润池?再有斋姐提到的物流集采、仓储集采,这里省下来的钱也应该是利润池的组成部分吧?毕竟对于大宗产品这些费用占比是不小的?整体算下来这个利润池的利润来源还是蛮多,可能是还没形成标准化数据没有拿出来说。用利润池里的利润调配来开发用户提升粘性,就是多多平台做大规模的核心抓手。

我的理解,20多年来,国联股份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在跑,这是很难得的,需要战略定力、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一个埋头实践的团队。看着他们云工厂策略、数字供应链策略的相继实施,未来越来越清晰。
此前没写过贴文,只是看看。感觉最近乱的有点不像话,简单说一些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