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僵持 中方靠兩大關鍵贏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國和印度部隊在喜馬拉雅山區邊境對峙,通常被視為兩大核武國陷入僵局。然而,這現狀或許是新德里所承受不起的。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指出,近一年來中印不時爆發衝突,而評論往往認為這是僵局。儘管從表面上看來,這可能是正確的,但兩個因素應該改變這種看法這或許沒錯,但有兩大要素應該會改變這種看法。

第一,中方的口袋遠比印度深,尤其是歷經新冠肺炎衝擊後,中國的經濟已反彈回升,而印度則陷入衰退。其次,中方迫使印度把心思專注在確保邊境領土上,但卻犧牲了戰略軍事轉型,賦予中方明顯的長期優勢。                

中印目前的危機源自去年5月解放軍趁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印度部隊疏於防守之際,將演訓部隊調至拉達克(Ladakh)。而狀況的嚴重性到6月中時,已變得顯而易見。當時有20名印軍在邊境流血衝突中喪生。不過,雙方都未向彼此發一彈,而是用棍棒與石塊造成對方死傷。

從那時起,中印數度設法降低邊境緊張,但無論是軍事或政治談判都沒效。事實上,中方已拒絕恢復5月前的拉達克邊境「現狀」,如今他們多控制了600平方英里(近1600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印雙方主戰坦克在對峙區僅距幾碼,而兩國有超過10萬部隊持續部署在海拔10,000—15,000英尺(近3050—4600米),溫度可能下降到華氏零下22度(攝氏零下30度)的山區。

新德里體認到,中方具有龐大的軍事優勢,因此選擇採取經濟制裁,如禁用中方應用程式(app),還有限制中方參與政府採購等。然而,這類措施對中國產生的效果不大。另一方面,儘管新德里在中印未定邊界的印方「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LAC)內採取一些大膽的軍事行動,但8月底時,它仍小心翼翼,以避免雙方軍事衝突升級,或演變為小型戰爭。

分析指出,印度2020年身為南亞表現最差的經濟體,可承受不起爆發軍事衝突所要付出的代價。而一旦印度與中方開戰,將迫使新德里放棄長久以來的戰略自主政策,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公開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由於印度不想快刀斬亂麻,透過戰爭解決問題,因此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和中方在邊境繼續僵持下去。而印度在拉達克部署重兵,目的在於防止中方進一步搶占領土。然而,這些部署既懲罰不了中方的入侵,也不能迫使他們放棄對新取得領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