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圣杯的荆棘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择时,market timing,是指根据某种预测方法进入或者退出金融市场,或在资产类别之间转换配置的行为。如果投资者能够预测某种资产何时上涨和下跌,他们就可以进行交易,将市场走势转化为利润。

正统的金融经济学认为择时是无法贡献超额收益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认为金融市场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并且价格会根据新信息迅速调整。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要持续跑赢市场是很困难的,因为所有相关信息都已纳入股价中。因此,任何把握市场时机和利用错误定价的尝试都会很快在市场中反映出来,从而很难产生持续的超额收益。

他们对择时的批评主要来自于价格预测不可行。197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夏普 (William Sharpe) 在《金融分析师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名为“市场择时的可能收益”,该研究试图找出市场时机以及跟踪基准的被动指数基金必须准确执行的频率。夏普得出的结论是,采用市场择时策略的投资者必须在 74% 的时间内正确,才能每年击败具有类似风险的基准投资组合。

所以,关于择时的看法,交易界和学术界其实没有太大分歧,认为择时可行的人,是相信存在一定的方法,可以实现74%以上的准确率,而大部分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尤其是长期持续的保持这种准确率。

一两次完美择时不算什么,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交易员,可以很多次做到完美择时。但是,这依然并不能保证持续的获益,杠杆比例是个关键变量,因为你可能正确择时了,正好在行情启动的时候进入交易,但是,你的杠杆不够。索罗斯多次采访中,认为自己的胜率最多只有50%。他认为自己获取稳定超额回报的关键是下大注在正确的交易,而错误的交易及时撤离。

很多人误认为判断力是持续获益的基础。如果能正确判断资产价格的运动方向,那么,不就可以持续获益了吗?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有良好的判断力,但是在金融市场输的一塌糊涂。最有名的当然就是凯恩斯,他在1920前后认为德国马克会有巨大的贬值,开始做空马克,从而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破产。真正到1923年德国马克贬值万亿倍时,凯恩斯早就不在市场了。而对于其他行业的杰出者,固然有良好判断力,但是,在证券市场摔跟头的人比比皆是,比如1929年丘吉尔在股票市场的亏损。

判断力不是持续获益的根本,持续的正确择时又那么困难,即便正确择时了还有一个仓位的问题,更重要的事,你并不知道看似正确的择时,是一个大趋势,还是一个震荡市场? 这才是持续获益的所有困难所在,从培养基本的判断分析能力、学会择时的技巧、杠杆力度和技巧、对趋势的判断能力,每一步,都足以让人退出交易行业。而贯穿其中的,还有个人固有的偏见、情绪、身体健康、多年形成的坏习惯,持续的破坏我们的基本判断力、看图的能力、杠杠的调用、变化中大趋势的识别能力。这些变量,每一个环节,都足以让持续成功不可能。

利佛莫尔终其一生有没有实现理想的状态,他最后的自杀,除了生活的失败,也并不排除对交易胜利的幻灭。

但是他的确指出了理想状态下应该有的样子。最简单的说,那就是,一年只有3、4次交易机会,而大的交易机会是4、5年才有一次。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些空闲时期,你能管住自己吗?

更难的是,你怎么知道这次机会是真正的机会,而不是陷阱呢?

最后,我们再简单归纳下截止目前我们认知到持续胜利的几个基础能力:

1、基本情形的判断能力:经济周期、金融条件、地缘政治

2、择时的能力:技术分析、点线图

3、杠杆的能力:本质上是心理,认输,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行动的勇气,比如,现在的德国债券,能否有30倍以上杠杆的勇气?灵活性,能否如鱼儿一样,自由的在秋水中随意切换方向,而毫无挂碍;

4、大时代的历史认知能力:这是真正创造性的能力,因为,是超出你所有经验的部分。我在好几年前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基本范式的转变,但是,要把这种认知落实到具体的仓位,则是一个十万八千里的遥远路程,纳粹德国的股票价格翻了数倍,直到战争爆发。

上面的每一项,可能都需要5年以上的全神贯注,最重要的是,你得活着,否则,你永远见不到高原平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