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软约束变硬了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们在2016和2017年形成的中国债务问题软约束模型过去几年得到了充分验证。证明了在中国独有的政府-市场关系体系中,并不会发生显性意义的债务危机,但是长期弊端会一直积累,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弹性,直到某一天原来的模式无法持续,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这里引用2017年文章的分析框架如下。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债务分析框架,来预测中国债务的发展。

重点是考察债务软约束的政府和国企部门,推测其债务问题爆发的条件和形式。从技术上看,新约束条件只能从宏观角度定义,因为微观的地方政府和国企不存在债务硬约束,只有考虑宏观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硬约束。

我们转而思考广义政府面临的宏观约束条件。

一般而言,政府部门面临的约束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胀、以及经济体系容易引发危机的脆弱结构(如金融部门等)。也就是说,只有当债务问题的演进威胁到上述目标时,才有可能引发危机。接下来分别考察债务与经济、通胀和金融脆弱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