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目前疫情发展模式,一家三口人估计正常要2-3周时间没法工作。一方面治病要花钱,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收入损失,发病期间没法工作赚钱了。对商业服务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出门活动消费的人流急剧下降。12月份和一季度的经济将会陷入巨大的困难。
解决之策,每人发1万元人民币,作为特别防疫补贴。发行14万亿特别国债,看似惊人,但是影响也不会太大。作为现金补贴,相当部分会进入消费,通过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能够回收相当部分。
正常环境下,突然增加这么多负债当然不是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生病了,适当负债治病疗养,才能更快恢复身体,才能继续工作挣钱。
如果没有强力的刺激措施,会不会陷入通缩?消费需求下降,但是供应能力没有变化,出口的需求可能也会下降。
继续大幅度增加投资似乎也不是良策,投资项目难找,容易良莠不齐浪费资金,而且也不能应急。
-------------------------------------
【补充】 中国国债和地方债券余额约60万亿,一次性发行14万亿国债看似十分惊人,但是也不会太夸张。而且这也是一种调节收入差异,扶助困难家庭度过疫情难关的有效手段。这几年疫情,对中底层收入的群体来说,尤其是没有固定薪资的“手停口停”的群体来说,可想而知,收入会大幅度下降。此时此刻,全国人民给与适当经济支持,合情合理。
为什么说是“调节收入差异”呢,因为现金补贴每人相同,但是用于偿还国债的各种收入,肯定还是富裕群体每人贡献更多。综合看,实质是增加富裕群体税收补贴低收入家庭。而且由于每人发放的现金补贴金额相同,也不会有什么不同意见。
-------------------------------------------------
【12-21补充】14万亿多吗?既多,也不多。
说多是因为这个数据很有冲击力,说不多是因为和中国经济总量相比,人均相比。
中国经济总量120万亿,其中居民收入仅仅为40%多一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50-60%的水平。
如果一次性增加14万亿,也就是居民收入占GDP提高到50%多一点,高吗?
谨慎一点,先发一半七万亿,居民收入占GDP 达到46%左右,依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底部。
所以发钱不仅仅可以帮助走出疫情难关,也是经济转型的一部分。我们天天强调提高消费,构建经济内循环。提高消费,我们不缺产能,不缺消费意愿,只是缺钱。
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这么多的GDP,创造了这么大量的财富,我们只是要求在疫情难关的时候,多分配一点创造出来的天量财富,这,不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