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在中国会重演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下周投资指南】

1、【上周市场数据及估值】

巴菲特指标(首富比例)=67.10%

(就是用沪深股市总市值除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它是目前判断任何时刻市场的估值水平最好的指标。是巴菲特常用的一个判断市场整体估值的指标。根据过去十年回测数据来看,A股的首富比例正常波动数值范围在0.4-0.8之间。)

2、入场条件:

沪深300温度:20.40℃;适合

中证500温度: 9.10℃;适合

综合判断:可以入场

(筛选条件:中证500沪深300温度低于30℃时可以入场;大于50℃时卖50%;大于100%时清仓。)

3、仓位配置

中证全指温度: 10.70度 股债投资比例:股票/债券=89/11

4、主要指标:

上证 50 温度: 36.20 停止买入

沪深300温度: 20.40 买 入

中证500温度: 9.10 买 入

创业板指温度: 1.60 买 入

中证红利温度: 33.20 买 入

恒生指数温度: 17.50 买 入

【投资常识】

波动率越高收益越高是真的吗?

根据行为金融学家的研究,导致高波动低收益的非理性行为,主要有3点:

①赌博心理,高波动股票和彩票相似、今天买明天就可能涨20%,那后天可能跌30%,但是还会吸引不少人来参与。

②代表性偏差,人们误以为大涨大跌是大牛股的象征,为了押中大牛股,人们经常为高波动股票支付了过高的价格。

③过度自信,大量乐观投资者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愿意花更贵的价钱买看好的股票。

通常情况下,高风险的投资产品,本应该获得高回报。但是,在股市里却存在一种反常的现象:波动大的股票,长期收益并没有更高,反倒是波动率低的股票表现更好。

【本周市场分析】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从今年5月23日A股再次迎来调整以来,截止本周一(7月8日),中证全指累计回调了一个多月时间,累计跌幅达11.22%。好在近期多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本周终于迎来了久违了反弹。也不知道又有多少散户在市场底部交出了带血的筹码。

前段时间大跌,由于已经习惯了股市习性的我,所以也没啥好恐惧的,晓得就那么会事,而且跌多了,我还能捡点便宜的筹码。但不知道又有多少承受能力弱的散户投资者,能否经受住这波下跌带给他们的心里冲击。不过,每个进入股市的投资者,都将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市场考验过程。

接下来,就市场的走势判断,我个人认为这不过是触底反弹,并不会是反转。因为真正的反转行情最低满足三个股市上涨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即经济企稳复苏,国际环境好转,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但当前这三个条件仍然扑朔迷离,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然而投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目前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是非常让人担忧的。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具有长远投资思维的理性投资人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会不会也陷入如日本一样的“失去的三十年”呢?

两年前当国外逐步走出疫情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为啥日本会在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大萧条中,而美国为啥能在短短五年多时间就重新步入正轨。

回顾历史,日本在1990年出现了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则是在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其实日本和美国在危机爆发后都采取了相同的措施:维持低利率与量化宽松,扩大财政支出、加大公共投资,把债务从企业和居民头上转移到政府头上。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陷入了“失落的三十年”,美国仅用了三五年就走出了泥潭。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的“不破不立”政策兜底和美国的“一破一立”破旧立新。长痛对应的是1990年后的日本,短痛对应的是2008年后的美国。破,就是出清落后产能;立,就是产业转型升级。

美国在解决危机时往往选择“短痛法”,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比如次贷危机发生后,在2008-2014年间,银行系统清理坏账超过万亿美元,企业倒闭更是超过200万家。虽然过程痛苦,但换来的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优化,过剩产能的出清,和大批僵尸企业的淘汰。

整个国家因此实现轻装上阵,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诞生出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一批科技巨头公司,实现了科技和产业升级,整个经济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修复。

日本则把急症拖成了慢性病。在政府注资救助的惯例下,日本的银行倾向于隐藏而不是暴露风险。持续给经营不善的“僵尸企业”续命,包括国有企业、包括大量传统过剩产能企业。1992-2002年,日本企业中“僵尸企业”平均占比高达17%,这些企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在此期间日本新增贷款的六成。产业不能出清、信贷资源的错配和浪费成了日本经济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的最重要原因。

日本“长痛模式”,本质是用更大的债务来覆盖现有债务问题,然后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来消化,好处就是经济没有硬着陆,坏处则是错过了经济再次腾飞的关键期。在犹豫“破不破”的时候,错过了“立”的最佳时机,也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这样两种选择,一种是长痛,一种是短痛。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经历过长痛与短痛的抉择。上世纪90年代大量国企面临困境,当时中国锐意改革,有破有立。

“破”:强力去化过剩产能,特别是纺织、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并采取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方式,解决职工的困境。“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启住房市场化时代;改革金融体制和外汇体制,金融市场化加速;积极出口导向,引导东亚制造业落户中国;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债务; 实施国企体制改革,全面转向现代化管理体制;推动中国入“世”,享受全球化红利。

就是在这样的“破”和“立”中,2000年后的中国经济再次轻装上阵,走上世界舞台,开启了黄金“二十年”。如今,大国经济又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过去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纯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很难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发展硬核科技和进行产业升级。

上世纪90年代的我国历史经验已经给了答案,看来,一直焦虑中国是否也会陷入如日本一样的“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甚至“失去的三十年”,完全可能是杞人忧天!而中国经济重启也必将不会太远。

本周(7月8日-7月12日)是今年第26个交易周。本周中证全指上涨1.19%,上证指数上涨0.72%;深证成指上涨1.82%;创业板指上涨1.69%;本周A股三大指数均出现上涨的局面,恐慌情绪得以修复。

规模指数中,上证50上涨1.12%;沪深300上涨1.20%;中证500上涨1.09%;中证1000上涨1.40%;中证2000上涨1.14%,科创50上涨2.79%。本周规模指数均出现修复性上涨,接下来值得期待。

本周(7月8日-7月12日),标普500指数上涨0.87%;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25%;日经225指数上涨0.68%,英国富时100上涨0.60%,德国DAX30指数上涨1.48%,法国CAC40指数上涨0.37%,香港恒生指数上涨2.77%。

本周海外市场出现涨跌不一的分化格局,其中美日股市均出现了大幅波动,而欧洲的三大主要指数均出现了上涨。正如我上周所提出的质疑那样:“在如此怪异下的国际金融环境下我在想,高息下的美国美国企业真能支撑起如此高的美股估值吗?一个严重脱离公司基本面的股价,早晚都将面临均值的回归...”,或许,这样的质疑正在变成现实。

【重要消息】

暂停转融通和强化量化监管

7月10日下午6点,证监会突然发布两则重要信息,就是股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也是股市下跌中最被诟病的:转融通和量化交易。

据证监会官方公众号消息,为切实回应投资者关切,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充分评估当前市场情况,证监会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自2024年7月11日起实施。存量转融券合约可以展期,但不得晚于9月30日了结。

同时,批准证券交易所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自2024年7月22日起实施。

本届证监会做事的风格确实雷厉风行,对民意的回应也是效率惊人。看到市场上对转融通充满愤怒,不断加强对转融通的限制,直到完全暂停。

7月11日,市场对转融通有积极反馈,上证上涨超过1%,深成指上涨接近2%,两市共有4800家公司上涨,成交量放大到7800亿。有了积极反馈,A股会就此翻转么?可能要打个问号。

从证监会同期公布的数据来看,其实融券、转融券的实质性影响,很早就没有了。7月10日的宣布,只是顺水推舟,后续并不会产生太多实质性的作用。

据证监会公众号,截至2024年6月底,融券、转融券规模累计下降64%、75%。融券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约0.05%,每日融券卖出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由0.7%下降至0.2%,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减弱,为暂停转融券业务创造了条件。

很难相信,0.05%,0.2%这些小数点后面好几位的影响,能够造成股市这般窘境。选择在这个时间暂停转融通,按证监会的措辞,也是认为融券等和转融通相关的数据,低到没啥影响了。

不过,站在理性的角度,我们的村长已尽全力了,能做的都做了。但纵观世界股市的历史,很少看到哪个市场,靠禁止做空,或者约束交易走牛的。站在情绪的角度,证监会的做法是挽回信心的方式,值得肯定,但不要期待市场因此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