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开始“污名化”中国新能源产业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张河勋 电子工程专辑 2024-03-05 17:06 中国香港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就作出预测:在碳减排这一问题上,西方国家就是在“放空炮”!如今,这一场由西方国家构建的碳排放“陷阱”,正被中国跨越过去,而西方在竞争中落败的同时,也开始“污名化”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继2023年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所谓的倾销调查之后,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展开调查。其展开调查的“依据”在于中国可能可以控制网联智能汽车,进而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实际上,为了阻止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早就开始了对中国相关产业链的打压。2023年底,美国就公布了一项新的电动车补贴新规:自2024年起,所有在美销售的电动车,要想获得补贴,其电池材料不得来自FEOC。所谓的FEOC就是指电动车电池不能来自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这四个国家。简单思考一下,就可以确定美国这一补贴新规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国,毕竟其他三个国家根本就没有电动车产业。图源:比亚迪可以说,在未来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中,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被设置更多的障碍,特别在欧美市场的竞争中将遭受更多不确定性的政治性因素。这也将是中国战略性产业发展面临的地缘常态,无所避免,只能跨越过去。为中国构建的碳排放陷阱30多年前,在西方国家的倡议下,全球各国联合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公约》本是西方国家构建的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减排陷阱”。随后,在《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相关协议的落地之后,碳减排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履行的发展承诺。然而,美西方国家非但不屡行公约,反而“呼吁”发展中国家减排。美国更是相继退出《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欧洲则是在碳减排这一议题上不断打折扣。其中,欧洲绿色发展的主力——德国此前就宣布取消“2035年碳中和”承诺,通过模糊淘汰煤电厂的期限,让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得以重返德国市场。2023年9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宣布推迟一系列关键环保计划的问题。对此,英国内政大臣苏拉·布雷弗曼更是回应到:“我们不会通过让英国人民破产来拯救地球。”除了没有履行碳减排承诺之外,西方国家也没有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所约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反而,中国在碳减排上一直不折不扣地践行承诺。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上,当前中国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即使是化石能源的碳排控制技术也进入了先进行列。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522万辆,超过了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正冲击着全球传统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3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吉瓦时),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2023年中国光伏超越水电,成为全国第二大电源。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1亿千瓦。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16.88GW,同比增长148%,创下历史新高。同样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止2023年12月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从数据可以看出,风电已然成为全球增长迅猛的能源之一……这些成绩正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发展清洁能源取得的重要成果。根据英国气候科学与政策网站的分析报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早将在2024年开始下降,并且是结构性下降。毫无疑问,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中国在这个市场已经拥有了先发优势。“污名化”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当初,西方国家推动碳减排倡议,甚至搞出“碳中和”“碳税”,原本是要通过科技优势、环保协议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但不曾想中国已经在新能源产业上取得领先优势,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全球领先。如果照着这个“剧本”发展下去,西方国家就是为中国做了“嫁衣裳”,自然不会心甘情愿把发展红利让渡给中国。2022年9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正式成为立法。该法案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通胀削减法案》以削减通胀为名,但从其具体内容和出台过程来看,更多的是试图缓解美国高通胀等经济困境,同时也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寻求发展优势。2023年4月17日,美国政府发布了《通胀削减法案》细则,公布了可以获得补贴的电动汽车名单。这一法案对全球其他各国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遭到各国的反对,其中也包括欧盟。然而,欧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却把矛头指向中国。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启动反补贴调查。2024年1月1日,美国能源部(DOE)于去年12月发布《两党基础设施法》中“敏感外国实体(FEOC)”的解释文件、美国财政部(Treasury)和国税局(IRS)发布的《通货膨胀削减法》(IRA)第30D条清洁能源车辆税收抵免相关禁令的指导意见正式生效。根据这两大指导意见内容,从2024年开始,从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外国实体生产的电池组件出口美国应用到清洁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和清洁燃料汽车)上将无法获得消费者购买补贴;而从2025年开始,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外国实体生产的锂、镍、钴、石墨等关键矿物出口美国应用到清洁能源汽车上将无法获得消费者购买补贴。从两大指导意见针对的目标对象来看,中国无疑是“唯一的针对者”。当地时间2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又宣布将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展开调查。而中国电动汽车被指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收集个人数据,远程操控让车失灵,“给我们的国家安全带来风险”。而且他还宣布,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加以应对。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更是在3月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极力渲染“中国威胁”,对中国汽车发表惊人言论,“假如美国路上有300万辆中国车,北京能让它们同时熄火”,“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有100万辆汽车,比如有数百万辆中国汽车在美国的道路上行驶,每天每分钟都在收集数百万美国人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传回北京……”可以说,西方已经彻底撕下碳中和的伪装了,各种打压和污名化中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障碍最近,苹果放弃电动汽车业务、奔驰放弃全面汽车电动化这两大动态值得关注。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使然。其中,苹果之所以放弃电动汽车,根本原因在于在电动汽车上苹果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就无法实现其品牌溢价,也就进一步导致无法实现盈利。这明显不符合苹果的利益。而奔驰放弃全面汽车全面电动化,主要在于奔驰已经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落后于中国同业竞争者。如果全面电动化,奔驰将没有核心技术优势,而且对其品牌也是一种伤害。但实际上目前奔驰燃油车仍然贡献了主要的利润,在部分转向电动化的同时,继续攫取燃油车的利润,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因此,苹果、奔驰两大巨头发展战略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动车产业拥有绝对的优势。反而,苹果、奔驰的决策是对新能源政策、市场需求、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全面考量。尽管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但仍然不能忽视西方国家在汽车这一产业上的核心优势,而且这一新兴产业的成长路径也仍然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仍然拥有深厚的汽车核心技术沉淀。以德国为例,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凭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线技术,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还存在“技术性颠覆”的风险——固态电池。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发展较为成熟,但续航能力是最大的掣肘。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公开的有效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国家/地区的前五位排名依次为日本、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此外,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中国汽车产业普遍“缺芯”。以智能汽车所需要的高算力芯片为例,中国车企所搭载的自动驾驶芯片主要来自于英伟达、Moblileye;智能座舱方面,芯片则主要来自于高通和英特尔。尽管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中国厂商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高算力芯片装机量占比相对较小,特别是在美国AI算力芯片出口管制趋严的情况下,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这新能源这一产业变革中,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格局是紧密相连的。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中,必然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