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操作系统?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8

为什么阿里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操作系统?

作者:安迪

10月17日,北京环球度假区宣布和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利用阿里的技术打造全新游园体验,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化主题公园。

这个消息让拥有多位变形金刚影迷、和“吃饱站立就看不到脚”的远川团队,激动不已。毕竟,这次推出的七大主题景区中,将有“变形金刚”和“功夫熊猫”两大IP首次亮相。然而,同时作为科技观察者的我们,却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这次合作对于阿里,意味着什么?

过去的二十年,阿里先后孵化出了淘宝、天猫、支付宝、云计算等等业务,在零售业的舞台上长袖独舞。阿里的数字化经营布局,在2019年初的ONE大会上,被现任掌门人张勇总结为“阿里商业操作系统”。而这次合作,则是阿里商业系统走出新零售、拥抱更广阔商业形态的重要一步。

马老师曾说,“前20年是互联网公司的20年,未来的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30年。”那么,在迎面而来的数字经济时代,阿里是否依然可以成为新时代商业的引领者、奠基者?商业操作系统会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将进行三个角度的探索。

1、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如果以1979年改革开放以起点,新中国的商业发展不过40年,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岁月中,中国的商业环境却快速变迁,每个时代所需要的商业要素也不断变幻: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而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三次重要变迁:

1979-1999年,商品供不足需,商业呈现单点模式。卖纽扣的章华妹,拿到编号10101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彻底打开了商品经济时代。如何生产出商品,成为商业的核心要素。这个时期的商业者们,不需要考虑品牌、服务、营销、互动,甚至为了数量,可以牺牲质量。

因而诸如温州、义乌等地,利用全家出动的生产方式、“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以及一些用纸板充当皮革的劣质手段,很快便成为了许多商品的全国货源,开启了商业奇迹。

2000-2010年,商品供给呈现多样化,商业由点到线。中国人的热情一旦迸发,便是波澜壮阔,商业也是如此。商品的供给逐渐增加,如何寻找新渠道,扩大需求,成为企业们考虑的重点。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贸经济启动,“海外”成为商业的核心要素。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出现不同的肤色,每天有超过3000名国外采购员在各个摊位上和卖家交谈。英语成为大学最热门的专业,而企业对英语流利销售员的追捧,不亚于如今会唱跳的明星。

英语专业的马云,也抓住了这个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中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用B2B的方式,开启了阿里巴巴的商业之路。但,阿里的思考并没有止步于此。虽然供给的数量已经在增加了,但在数十亿消费者需求面前,依然需要更大的提高。

因此,马云用自己的信用卡买了一套海外软件,带领团队开发出了C2C的淘宝网。用互联网技术、免费开店的政策,打开了封闭的供给端,也令大量不能被传统零售业覆盖到的用户喜出望外。供给和需求的双向扩张,使得商业环境从之前的“单向”,变为“双向交互”,商业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于是,传统的“顾客,你好”,变成了“亲,请记得好评”。

在国内商品出口的同时,海外商品也不断涌入中国,而且为商界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质量都差不多,但依靠一个“对号”,却可以卖出如此昂贵的价格?而且还被消费者如此追捧?

温州最大的皮鞋公司“奥康”集团也在思考这个问题。1999年12月,董事长王振滔在杭州武林门放了一把火,烧掉了2000多爽劣质、假冒的皮鞋,郑重宣告了对质量、品牌的重视。

1999年,杭州武林门奥康集团烧鞋

淘宝带动着电子商务的爆发,几何增长的供给也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B2C模式的演化,也令商家和消费者的连接网更加复杂多样化。

这个时期商家们,不再是埋头生产、野蛮生产。和消费者的连接,开始让商家们去重视“品牌、服务、质量、营销”等等这些赢得消费者心智的要素。这些要素就像一个个珠子,被互联网一个个串了起来,形成了一条线;而且这条线随着支付、物流、消费金融、数据分析等等元素的发展,不断延伸。

延伸的商业要素,也正是消费者需求,在新时代的体现。把握这些要素的京东,取代了国美苏宁传统家电卖场;淘宝系取代了百货商场;当当取代了新华书店;而新的消费品牌也在不断崛起。

2009年加入淘宝的阿芙精油,充分利用着新时代商业的趋势,精选商品、极致运营、重视客户体验和品牌塑造,仅用了4年便成为了淘系美妆类目第一,成为口碑驱动的新品牌。

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爆发,数字经济体重塑商业。乔布斯的天才灵感,改变了移动终端的形态,也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同于电脑构建的互联网商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可以随地随时随处地操作手机,这开始令商业场景变得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商业要素也从线开始向面、体进化。

首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化会更加显著。

互联网让购物、支付等信息数据化,而移动互联网则增加了地理位置、情感状态、健康状况、信用等级等等更多维的数据。而丰富的数据,可以还原更真实的消费者,也可以令商业拓展充满可能性。而这也更符合万千消费者各自不同的需求。

但是,众多的数据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何搜集、管理、分析、运营这些数据,成为商业的核心条件,也成为商业的重大挑战。

其次,消费商品多样化也更加明显。

消费品已经从传统的服饰家电等商品,扩展到了美甲、理发、电影、餐饮、出行等各样形态;也从零售扩展到了金融、医疗、教育等等多个领域。而且消费场景也从商场、家里,扩展到了高铁、机场、医院等。

与此同时,消费品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一次看电影,可能涉及到打车、吃饭等多个场景。这些消费场景的触发点,可以来自于线下、也可以来自于线上。这也就要求商家具备线上和线下的触达能力。

再次,商业要素正从线扩展到面,甚至于体。

淘宝让简单的买卖双方,扩展到了包含物流、营销等等的多方;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包含的参与者不仅仅是零售领域,也包含其他领域。例如,一次购物,可能涉及到信用评分、金融信贷、理财支取等多个环节。一次医院体检,可能涉及到保险、金融、出行记录等等多个场景。

在互联网时代,曾有众多传统企业纷纷“触网”,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B2C平台。例如,顺丰曾建立线下零售店、万达曾推动线上电商网站等等,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因为,他们仍只是聚焦在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点,并没有形成线的能力。

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线上和线下不断渗透,商业场景的边界不断拓展、商业需要的元素也急剧增加。商业包含了零售线、金融线、医疗线、出行线、技术线等等多个领域,已经从“点”,进化到了包含多个“面”的数字经济体。

工具解决具体事件,系统才能搞定系统问题。显然这个状况下,已经不是“点的突破、线的理顺”可以胜任的,而需要一个生态级别的系统才可以从容应对。而面对这种况,商家们的内心,也许只剩下一句有气无力的话,“我太难了”。

然而,回顾历史来看,每个时代的变迁中,都有一批感到“困难”的人或公司被淘汰,也有一批迎难而上、解决困难的人或公司而崛起。诞生于1999年的阿里,几乎和互联网时代同行,而且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进化,积累出了一套包含淘宝、支付宝、云等等元素的商业操作系统。在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的主角是否依然是阿里?

2、阿里的商业理解如何进化?

为什么阿里总遇到困难?因为阿里在不断摸索消费者和商家的各自需求、不断拓展着零售业的边界、商业的边界。

如今商家经营中面临的痛点,阿里几乎都能感同身受。因为在遇到各种问题时,阿里往往会选择先撸起袖子自己干,把路跑通。比如做淘宝需要担保交易就创造了支付宝,电商规模扩张、货品种类增加,尤其有生鲜等需要时效性配送时,便和申通、中通、圆通等行业伙伴合作,还牵头做了数字化物流体系菜鸟等等。

阿里的做法被内部人称为“自己的猫粮,自己先试吃”,这种做法将业务创新风险从客户转移到了内部。而这种自信和担当,在马云创业之初便有体现。

中国加入世贸失败的那一年,马云便评论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过是时间问题,就像阿里巴巴成长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能够做出如此风淡云轻的判断,是因为阿里对商业有着领先、深刻的认知。而这个认知能力和体系,也在一次次的战役中,得到加深和提升。

2009年阿里开始推动云计算业务,在开发初期,集团内部对于放弃“IOE”更换云架构也是非常的不乐意。而业内对云也并不看好,在2010年的IT领袖峰会上,有的大佬认为云服务,无非是新瓶装旧酒 ;也有人认为(云)需要过几百年、一千年后,到阿凡达那种确实有可能,现在还是过早了。

但马云却坦言,最怕老酒装新瓶,会坚定信心,对云充满希望。他也把这种坚定在集团内推行。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层,围绕云展开了一番番开会、一次次交流。终于,淘宝开始采用云架构,其他业务部门也开始执行集团的战略,纷纷上云。

终于,2013年阿里云实现技术突破,独臂支撑起了国内云计算的半边天。阿里云的成功,便是对阿里进化系统的验证: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提前预判问题、引导趋势发展。如今,Oracle也因迟迟没能实现上云,被大客户Amazon全面放弃。

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到菜鸟、支付宝、云计算,这一次次战役的成果,就像一颗颗龙珠,但并不是集齐了就能召集神龙。神龙的出现,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要素:协同。

阿里的协同作用也并不是天然形成的。2007年时,阿里内部便对淘宝和支付宝的发展产生了分歧。于是马云带着管理层来到了宁波,在一间总统套房内开了三天闭门会。经过连续的争吵,大家逐渐形成了统一意见: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生态系统。

2016年底,马云带着合伙人又开了三次会,最终统一了目标,积极打造一个互联网经济体。

因此,当阿里不再单独输出或依赖单一模块时,各模块的协同性开始体现,也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系统能力。而能够促使阿里在数字经济时代形成从线上到线下的能力,不仅依赖于思想的统一,也离不开支付宝的进化。

2010年支付宝年会上,马云曾痛批“烂,太烂,烂到极点”。于是,他的女同事彭蕾临危受命,一方面优化软件,另一方面先后接入了水电煤气、信用卡还款、违章处理等使用场景,数亿网民由此进入移动支付时代。支付二维码进入了富丽堂皇的酒店、人声鼎沸的商超、也挂在了飞驰的动车内、走街串巷的推车上,支付宝一把将中国经济毛细血管上的小微商家拉上数字化经营的快车。

2015年“双十二”,支付宝半价日活动

而这次进化,使得支付宝横跨B端和C端,成为了阿里系统线下场景的发力平台。

支付宝阿里体系各类会员的整合点:无论是淘宝天猫会员,还是盒马鲜生的新零售体系,或者优酷的大文娱、哈啰单车的出行,都可以在支付宝上整合成一个全方位的平台。这也给各项业务的会员相互优惠相互导流,乃至组合式营销,创造了大的舞台。

支付宝也是6大支柱中唯一一个深入各个线下场景的载体,与偏重线上的天猫淘宝形成合力。而这也是阿里在商业领先于行业其他公司的要素之一。

尽管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做支付,但也只有阿里让支付从单一化工具融入了生活场景中。也让支付宝成为阿里系与线下商家、商家同用户,三者之间的连接点,通过这个连接点,操作系统的内功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到线下、服务于用户,这将极大扩展阿里数字经济体的内涵和外延。

支付宝的小程序,正是这方面的体现。小程序比 app 轻,比 h5 重,既能解决内容触达,又能解决服务闭环。例如,阿里云为小程序开发者提供统一的后端云服务,帮助开发者进行统一的资源、数据、运营管理。用户在小程序中完成购买后,也可以无缝接入菜鸟物流和蜂鸟配送的体系。

而这种倾向于做「重」的系统性打法,既是阿里丰富商业经验的禀赋驱动,也是线下商业元素需求的导向。

比如交通领域,行业大部分公司认为,地铁最需要的是“接入移动支付,节省数零钱的成本”,但实际上,地铁公司最关心的是如何保障如此高人流场所的安全、地铁下来之后的最后一公里交通如何衔接、如何增加盈利而不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等等。

互联网最引以为傲的流量,其实仅仅是线下商家做决策的要素之一,痛点和诉求比消费者更加多元化。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套具备综合解决能力的系统。这些需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行业内多数公司并不能良好感知到这些需求;另一方面,也未必具备实现能力。

网上有评论说,腾讯是做工具的,阿里是做系统的。而科技媒体人Keso曾直言,在腾讯,兄弟部门都像兄弟公司;在阿里,兄弟公司就像兄弟部门。而只有这样的合作氛围、协同意愿,才能满足线下商业的发展诉求。

3、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如何发挥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任何一项商业的发展,都将是各个环节、流程的配合,而对应阿里而言,就是多个业务部门协同合作为用户提供服务,形成一套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

在今年年初提出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时,张勇尤其强调一点:“商业操作系统的关键不是单一模块,而是加起来输出一套系统能力。工具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系统解决系统问题。

用系统解决全局问题,不无道理,某种程度上,也是阿里的一种惯性。在没有底层设施时,阿里已经习惯于铺路和搭桥,深度参与商业环节中。反过来,重活儿做的多,合作伙伴实现质变的门槛就低了。

即使是初创的小团队,也能利用钉钉组建一个流程完整、内控正规的管理体系;利用阿里云建立IT系统;拥有一套自带数据分析和营销功能的金融支付工具;商品也可以利用菜鸟物流进行产品配送,用蜂鸟来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曾经摆在中小公司、线下商户面前的各种难题,都能用阿里商业操作系统来解决。而商家的核心,便是用心打磨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体验,这也正是商业的根本。

最近,北京环球度假区宣布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备受关注,背后也是同样的逻辑。一个环节复杂、人流量大的线下场景,如何整体性提升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需要的依然是一揽子方案。

在构建全链路数字化乐园的目标上,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决心很大。在其官网放出的招聘信息中就包含“数字平台业务运营高级经理”这样的岗位,针对性列出候选人画像——“对阿里巴巴生态的各业务模式以及平台上的消费者行为都有深入的理解”、能在阿里生态中“开发新的生意机会”。

全面数字化、实现业绩增长并不是不可实现。星巴克和阿里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星巴克国际及渠道发展集团总裁John Culver曾对媒体评价道,“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会为我们在中国施展‘飞轮’战略提供火箭燃料”。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数字化成效也迎来大幅改善,2019年7月25日,新一季度财报披露后,星巴克股价直接由90.98美元涨至99.11美元,市值达到1200亿美元,创上市后新高。

从星巴克到环球影城,越来越多大型实体公司开始拥抱互联网、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也走向线下,要想持续实现化学反应,则迎来了新命题——谁能成为数字时代的「操作系统」?

全部讨论

2019-10-25 12:39

【企业研究——阿里巴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