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垃圾的“投机者”——申昊转债 “假如”我是高熵的操盘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2

之所以会分析“高价”的申昊转债,是因为前些日子看到公告,之前举牌买入了帝欧转债的高熵资产截止6/26持有了157.8万张,占总发行量的28.69%。至今未弄懂其买帝欧转债的套路,让我耿耿于怀,所以想着通过分析申昊是否能发现一些端倪呢。这也好为后续看到高熵杀入其他标的时候,我也好有个“应对捡漏”之策。

按规定持有超过20%需要发公告,而当天26日发公告时已经持有了超28%,如果不考虑违规行为的话,也就是在最后一日这家公司买入了至少8.7%的量,即47.85万张。我一看26号当天的成交额到达了2.6亿,成交288.1万张,每张债券的平均成交价是90.25元。其中上午2小时成交65.29万张,难不成你当天上午悄咪咪得吃进了近73%的筹码,就当你那么勇猛吧,经我掐指一算,平均买入成本86.63元,当天共计至少花费4145万元。

那剩下的19.99%(大约109.95万张)可能在什么价位买进的呢?向前追溯一下,发现6/3莫名其妙出现过股债大涨,毫无任何利好公布,难道你会那么饥饿得在如此高价位建仓?如果那么高建仓那就必然有企图了,或许他是没想到后面会遇到那么糟糕的行情吧。

咱们先不把这家公司当做那么傻的冤大头,姑且认为其聪明睿智,在相对低的价格完成了建仓行为,就认为是86.45元吧(相信我,绝对比这个价格高不少),那这109.95万张的花费是9505万元,合计1.365亿元。谁说市场缺钱的?你看这大户之前刚花了2个多亿买入帝欧转债,转身又至少花了1.365亿买入了申昊转债咱们姑且先认为他的持债成本是86.5元吧,现在债价格是91.3元,还微赚呢。但万一建仓成本更高些呢,考虑到资金自有成本,请相信我现在高熵是亏损的。既然那么多公募都会亏损,在这疯狂的市场下栽倒几个私募岂不是很正常?咱们别抱着这种想当然的思维去做判断,如果这世道私募都傻到赚不到钱(我知道这两年不少私募挺惨的),那这市场真的太难了。

姑且认为这是家资金实力雄厚,不赚钱不罢休的主吧。只有这样认为,我们才能在这有投机机会。

我先尝试从源头上分析高熵的动机,但毕竟不是亲历者,分析中必然有猜测的水分,故大家就当小说读吧。

作为一个私募要花重金买入一个标的,必然是研究并制定了多套应对策略的。我们就把自己当做是这家私募的操盘手来进行一次“高大上”的投机策略分析吧。

先不管高熵是被主人“邀请”的,亦或是“不请自来”,我作为一个操盘手必然会先好好研究一下这个标的及其正股吧,免得不小心踩坑反被市场“瓮中捉鳖”了。

当我看到正股的历史营业数据时,就有些蒙了,作为处于一个不怎么内卷赛道的所谓科技型企业,怎么这两年的业绩是越来越差,毛利率不断下行。看来得多看几份年报了解下原因了。

过去3年,公司智能机器人业务的业绩大幅缩水,从21年的2.57亿,次年1.67亿,而23年只剩0.11亿,而以电力监测为主的智能电力监测及控制设备业务从4.99亿跌到22年1.87亿,23年为3.48亿。看来问题是出在22年,因为上市公司中没有同类型产品的公司,所以无法横向对比,只能从其自身的年报上去找找原因了。但粗粗看了一遍,22年公司对于业绩下降只给了“报告期内,受国内外环境因素制约及下游客户建设结构周期性变化、部分项目招投标延后影响,公 司生产经营承受一定的压力”这个模糊的理由。但看到23年的业绩依旧没有起色,这说明公司的销售业务出现了大的问题,但具体是客户需求下降了还是产品竞争力不行了,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其22年所在大本营的省内业务竟然出现了近60%的降幅,看起前五客户榜就会发现22年排名第一的客户营业额贡献竟然少了2个亿,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同一家客户,但可以确认是省内的大客户订单变少了。从一个维度来说,客户过于集中的业绩风险就在于此。

对于市场开发这块作为非专业人士不能说得太多,但据我了解输电线路除冰机器人及无人机在几年前的央视新闻就播报过,作为一个此行业的头部公司在这几年却迟迟没有打开北方市场,确实让人唏嘘,到底是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不行,还是这个产品的门槛太低了,虽然上市公司不多,但有众多公司利用区位优势在抢占市场呢?

在阅读23年年报的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不少疑问,其中一个就是产品生产量、销售量及库存量的怪异关系。20-22年库存量都维持在2050套上下,但到了23年增加到了4168套;而过去三年销售量对比生产量的巨大正差值,让我产生非常大的疑问,这巨大的产能差值通过什么形式来补上的?为何23年在销售量远大于生产量的情况下却产生了2000多套的库存?而这几年都是这样的正差值,也就说明不存在当年订单次年生产发货的情况,故对此在未找到合理解释前,我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再看几组关键数据,来看看其财务数据质量如何:

1. 从22年开始,公司的研发投入从原来11%的占比增加到33%上下,虽然这个比例的上升和公司营业额下降有一定关系,但其研发投入的绝对值确实增加了50%有余。从研发项目状态来看,每年都有新增的项目,也有消失的项目,而这些消失的项目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但可以明确的是其未有效转化为订单。在业绩不行的当下,公司并未把资金投入到渠道开发上(销售费用未增加),而在研发投入上不断加码,这是对自家原来产品的市场竞争缺乏信息还是有其他目的呢?比如说通过研发把钱正当转出去一些,恕我多嘴。

2. 年报现实23年公司利息支出1651万,公司并没有长期借债,可转债本期利息支出经计算不超过275万,而本年度才出现的短期借款2810.6万会产生将近1376万的利息?请问你是向做高利贷的大股东借的钱吗?

3. 公司23年的应收账款6.18亿,这几年持续高位,其中2年期以上达到了1.7亿,根据其坏账计提标准,今年如果不能即使回收历史旧账,那很可能会有1亿以上的坏账计提,到时公司的亏损可就更大了。

4. 再看看库存减值,23年减值1709万,看似不多,但对比下历史数据就会发现原材料和库存产品出现了大比例的减值,在产品和发出产品竟首次出现了较大比例的减值,这一切说明要么公司的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了,要么公司有想借此达到别的目的。

5. 再看一下大家很少关注的应付账款,本期减少了近1亿,看似是好事,但再看看现金流量表里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出支付的现金”,23年支出2.69亿,也就是刨去支付之前1亿的应付款,全年为业务支出的硬性花费是1.69亿,公司23年3.86亿的营业收入,公司开始号称原材料占成本的91.51%呀。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是2.18亿,存在不可表述的差值,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财务知识不够导致的。

分析完这几组数据,我基本没有继续分析的动力了,因为基本可以判断,公司在业务无法有效拓展的背景下,其业绩会持续变差,且有些不可描述又找不到合理解释的问题存在。作为一个理性的操盘手,这样的资产质量不佳的标的应该是不太可能去主动碰触的。那还有什么可以吸引我去冒风险尝试的吗?

1. 股权分析:公司现在总股本1.47亿,其中两位大股东合计占比32.5%;157.8万张可转债如果按现在转股价转股的话才能转468.11万张股票,无法影响大股东;即便是按未来修底转股价来计算的话,也只能获取1232.81万张股票,亦然无法撼动大股东,可见争夺股权不会是其目标。

2. 下修赚价差:公司下修预期确实较大,但即便是下修到底,鉴于公司现在的业绩,市场估计也给不了太高价格。投入至少1.365亿去冒风险赚取个十来个点的利润,貌似不太值当。

3. 充当白手套:从现在分析来看,高熵大概率是被大股东邀请来的,但近来是否是为了帮忙买入市场上流通的可转债呢?按现在那么高的价格买入,再考虑到可转债还有三年多的存续期,貌似也不太合理哦。

4. 借壳或注资:这个暂无法通过分析确认,因为确实对这家私募不太熟。

5. 二级市场炒作获利:只要价格波动足够大,私募就能通过波段操作获利,不过看最近的走势波动及成交量,还没看到这个迹象,可以持续关注。

6. 踩坑了:也许,我说是也许,私募真的在6/3的高位为了某些私下达成的目的进行了买入,然后遇到了市场寒流被迫在6/26进行加仓来抹平成本,然后再通过日内短线买卖和后续市场回暖来爬出坑。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只能表示同情下了。

综上分析,个人觉得在二级市场炒作获利的可能性较大,也暂且不关其是主动参与炒作,还是被动入坑后被迫炒作。故就看其后续成交量和价格波动大小,陪他一同投机吧。从时机上来看,下修公告后估计会是最佳的炒作时机。

申昊转债,我已拿好碗勺,坐等打汤,请勿让我等太久哦。

全部讨论

07-10 18:28

不下修公告已发,坐等大佬分解……@于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