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加坡承接跨国药企自建产能,医药CXO出现拐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过去二十多年,全球制药产业链中的专业分工日趋显著,医药企业将研发与生产外包的CXO模式已相当成熟,但是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和地域政策的变化,跨国药企们重金砸向供应链,纷纷通过并购及自建生产基地,加码自有产能,以掌握供应端的自主权,打造全球竞争力。

药企根据全球产业链新逻辑灵活调整战略,不断提高自有产能占比的发展趋势将在多个赛道成为常态,与CXO企业的合作关系可能出现拐点。

跨国巨头,积极布局自有产能

今年以来,跨国药企在投资建厂和扩大产能方面表现出积极的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涉及的逆向收购(投资)CDMO企业、扩产、投资建厂事件共计10起,主要产能涉及多肽、ADC、核药领域,新的产能布局调整集中在欧洲、美国、新加坡。

并购投资及重大扩产事件回溯如下:

6月5日,阿斯利康投资CDMO公司Nucleus RadioPharma,该公司具备在核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临床资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5月20日,阿斯利康宣布,将花15亿美元,在新加坡建设ADC生产基地。

5月24日,礼来宣布了其150年历史上最大的产能投资,将追加53亿美元(总投资额增至90亿美元)用于扩建其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工厂,以提升减肥、糖尿病治疗药物“替尔泊肽(Tirzepatide)”的关键活性成分API产量。

2月5日,诺和诺德大股东表示,将以165亿美金的价格收购全球排名前五的CDMO公司Catalent。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诺和诺德将以110亿美元收购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三个灌装工厂,以保障多肽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图源:诺和诺德中国官网

其他扩产、新建产能事件包括:1月25日,艾伯维决定投资2.23亿美元,扩建其新加坡生产基地;2月6日,阿斯利康计划投资3亿美元在美建立细胞疗法工厂;BMS宣布出资4亿美元在爱尔兰扩建生产基地;安进投资4.74亿美元的俄亥俄州生物制造工厂开业;2月15日,第一三共宣布投资10亿欧元扩建德国慕尼黑ADC生产厂;3月1日,阿斯利康公布4.75亿美元在华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

欧美、新加坡,承接了自建产能

纵观跨国药企大手笔并购、建厂及扩产的背后,主要还是源于新竞争趋势下的”供应链压力”。

比如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在全球范围内主要靠Catalent公司灌装,当前诺和诺德与礼来竞争激烈,而且全球需求快速膨胀,仅今年以来就数次面临断货威胁,因此,药物供应成为决胜因素,诺和诺德先手反向收购Catalent公司。

而在这笔收购宣布后不久,其对手礼来重大的扩产计划也宣告落地,4月8日,礼来在德国投入约25亿美元的阿尔泽工厂正式启动建设,该工厂预计在2027年完工,向全球供应减肥产品。德国几乎能够完整提供替尔泊肽产业链,礼来也就不用担心被诺和诺德收购Catalent卡脖子。

图源:pixabay

据了解,2023年礼来的替尔泊肽实现了53.39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970%,远超预期的40亿美元。市场迅速放量的前提下,产能成为最大障碍,产能短缺持续至今年。作为应对,5月24日,礼来又宣布追加53亿美元用于扩建其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工厂,主要生产替尔泊肽的原料药。

来自“健识局”的数据统计发现,过去三年,礼来花了110亿美元扩产,其中包括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和爱尔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持续扩张投资。

除了欧美,辐射亚洲市场的新加坡,也成了跨国药企建造生产基地的新宠。阿斯利康新加坡ADC生产基地,预计2024 年底开始设计和建造,2029 年投入运营,满足阿斯利康 ADC 药物的全球供应。

今年3月,诺华公司宣布2.56亿美元扩建其在新加坡的生物制药生产设施;赛诺菲则在去年4月,开始建设位于新加坡的首个亚洲疫苗生产中心,以满足亚洲市场未来对流行病疫苗的需求。其他如安进(Amgen)、爱尔康(Alcon)、夏尔(Shire)等也将亚太地区总部、大型制造工厂或研发中心设在了新加坡。

图源:pixabay

行业观察认为,药企在配套完善、更接近服务市场的地方建立多个医疗产品的生产工厂,以辐射市场,降低成本是发展趋势;同时受美《生物安全法案》影响,即使跨国药企与中国CXO的脱钩意愿并不强烈,但仍会在新产能布局时考虑未知的系统性风险。

自建产能是战略行动,新赛道CXO格局或改变

目前看来,药企通过并购、投资CDMO或者布局自建产能,来加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对冲政策引发的供应链风险,增加自身的全球竞争力,将日益成为“共识”。

阿斯利康管理层公开表明:“过去几年,与同行相比,我们在生产设施上的投资严重不足。最近的趋势表明,拥有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时候,公司因为供应投资不足而跟不上增长的野心”。

图源:阿斯利康中国官网

阿斯利康近期的动作来看,阿斯利康已经在ADC、核药两大潜力赛道,提前进行战略性的自有产能布局。

其新加坡ADC生产基地,是公司首个可完成ADC药物端到端的、从临床至商业化规模的生产基地,如在2029年如期投产,将成为阿斯利康抢占ADC药物市场的供应链保障,将为其参与全球竞争打造供应链“护城河”。

而据沙利文数据,2020年至2025年全球ADC生产外包率达70%外包服务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28.4%),目前已上市的15款ADC产品中就有13款采用外包服务。阿斯利康是少数拥有自建产能实力的企业,其自建产能的战略行动,或将搅动ADC代工市场的格局。

如果说,ADC药物的火热带动了ADC CDMO的繁荣,那么当下核药研发需求水涨船高,也催生着核药CDMO的发展。

在核药领域,阿斯利康一方面加速并购核药创新公司,如3月19日收购Fusion所有流通股,潜在交易总金额达24亿美元;一方面也在提前落子投资核药CDMO,如6月5日投资核药CDMO公司Nucleus RadioPharma。

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药企凭借强大的财力,一方面收购创新公司,一方面提前布局自有产能,两头通吃,双管齐下,未来面向医药新赛道的“CXO”代工格局不说被改写,市场份额也注定从源头被重新分配。

不过,CXO也不是完全没有应对,比如中国CXO集体加速出海,或转向欧洲或进入新加坡,加强与跨国药企的联动合作。

当然无论是新旧赛道的CXO之间的博弈,或者CXO与药企自建产能的市场拉锯,都要十分关注市场余量与各家产能布局,以防造成新一轮的内卷竞争。比如国内ADC代工市场还未大规模商业化,但入局的CXO公司已有不少,除了药明联合外,还包括专门转型做ADC药物CDMO的东曜药业,由复宏汉霖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安腾瑞霖、三生制药成立的晟国医药,此外作为小分子CDMO龙头的博腾和凯莱英,也开始布局ADC。

结语

跨国药企将自有产能布局提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在大热赛道进行规模化自建产能,在面向未来的潜力赛道“提前落子”,这是大势所趋,叠加政策因素影响、行业内部竞争白热化,医药CXO尤其是中国CXO, 未来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发展环境,能否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时做出有利企业发展的布局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外,本文中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来表现,投资需谨慎。

BY:盖德视界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恒生医疗ETF(SH513060)$ $君实生物(01877)$ $药明生物(02269)$

@雪球基金 @今日话题 @雪球号直通车

#3000点保卫战再度打响!#

全部讨论

06-16 11:12

对中国的医药行业极为不利呀?

06-11 13:46

对医药行业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