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修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1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之变幻,浙江潮之壮观,要算是天下奇景。未曾游览过的人只是听人说,内心充满了向往,总觉得未见到是莫大的憾事。

真见到了,又如何?没有什么神奇的,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也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罢了。

人对于“求之不得”的东西总是如此,被欲望所驱使,拼命追求,以为得到了就是快乐。

当真正得到后,会发现也不过如此,然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念头:黄山的烟雨会不会更美呢?东海的潮水会不会更壮观呢?

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人在得到一件事物后,又会去追求另一件事物,再次进入“未到千般恨不消”的循环。

其实,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人生是苦的。

我曾多次推荐过一本书,叫《洞见》,作者罗伯特·赖特,他用现代进化心理学解释佛学的概念和观点,论证佛陀当年的很多说法是对的。当然,书中摒弃了佛教中“超自然”的因素,比如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神通等。

作者考证早期佛教原典中的“苦”,发现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满足”。苦,就是不满足。

为什么人生是苦的?难道真有个造物主,故意让人感到苦吗?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这是写进我们基因里的本性,是自然规律。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有别的追求。但这样的人都死了,他们的基因没有传下来。

进化是漫长的,也是残酷的。一代代的淘汰,努力传播自己基因的生物都活了下来,并把这项使命写进了基因深处。

不管你是否愿意,你做任何事的本质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一切的原动力。

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参与竞争、获得声望等等。

有人说,为什么人要甘受本能的控制呢?人可是有独立思想的生物,怎么可以等同于那些普通的动植物?

人是懒惰的,也是向往自由的,谁也不会甘愿被驱使,哪怕是造物主。自然选择怎么让我们“乐意”去做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呢?

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1、完成上面那些事,你就能获得快乐。比如吃一顿美食和谈恋爱都能让人感到快乐。

2、快乐是一瞬间的感觉,是短暂的。当你得到后,快乐就会消失。

如果我们得到一次,就能获得持续永久的快乐,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决定了,那些愿意重复做一些事的动物会更容易把基因传下来。

比如吃一顿美食后,当时很快乐,但饥饿很快又会来。比如买了小房子后,会想着换大房子,后面还会想着换别墅。再比如前面说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3、对于上述这两个事实,大脑只关注获取快乐,而忽略第二点。

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 ,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还是一样的理由,放弃追求快乐的人也许有,但他们的基因都没传下来。

挺可悲的,人一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所以,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会痛苦。欲望若满足,会无聊。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我时常想,人类就像是被欲望驱使的驴,日复一日的拉磨,还自以为高明。

在做某个事情之前,我们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

什么是快乐?

过想过的生活,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就会快乐吗?你想过的生活,一定无法满足;你想得到的东西,一定无穷无尽。

所谓快乐,只是个幻觉。

如果做一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利,你就感到快乐,也激励着你下次还这样做。如果做一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你就会痛苦,你下次就不做了。

如果做一件事,让我们感到快乐,就一定是对的吗?

比如,吸毒让人快乐,但我们不会这样做,因为那不过是在刺激多巴胺分泌而已;吃高脂高糖的食物让人快乐,我们也不该这样做,因为现在早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古代。

比如,原始社会中,大家都是熟人,你给人的印象很重要,你必须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但现代城市生活,是个陌生人社会,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的表现,你若太敏感,太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就会很焦虑。

由于时代的变化,很多能让人产生快乐感觉的事,都不是对的。这些“苦”和“烦恼”,都是基因本能给我们的幻觉。

我们一定要遵循基因的本能吗?

当我们觉察到“快乐是短暂的”后,因无法真正满足的苦也就消失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吃饭就是吃饭,写字就是写字,走路就是走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摆脱贪求和幻觉来看待事物,这时事物以自身存在的状态呈现自己,朴素而又单纯。

一切追求,都是对当下的否定,也将永远得不到快乐。

很多年前,手表是奢侈品,自行车是奢侈品,缝纫机是奢侈品,后来BB机是奢侈品,大哥大是奢侈品......最后一路进化,终于到了现在,房子是奢侈品。

人的烦恼,不会因为物质变丰富而减少。有了手表后,想要缝纫机;有了缝纫机,想要BB机;有了BB机,想要大哥大;有了三四线房子,想要北上广房子。

北上广有房子的人,依然会有新的烦恼。

禅宗有个公案,说的是一个禅师的修行之道。禅师说,我吃饭时就想着吃饭,睡觉时就想着睡觉。而凡俗之人,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所以烦恼不断。

怎么才能没烦恼?

即有手表时就享受手表,有房子住就享受房子,不要跟别人对比,永远享受当下。烦恼属于精神层面,只能靠修心来解决。错以为更多物质就能没有烦恼,反而会带来更多烦恼。

道理都懂,怎么做到呢?

在《洞见》中,提到了“内观”冥想,即观察自己,体察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旁观者。

冥想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在那里,姿势无所谓,只要别睡着就行。然后,专注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只专注呼吸,摒弃一切杂念。这并不容易,你试试看,各种念头会不断冒出来。刚开始能坚持1分钟就很不易,通过不断练习,专注的时间才能慢慢长起来。

冥想,就是要求思想不能信马由缰,必须专注呼吸。

专注呼吸不是目的,目的是取得对大脑的控制权。如果能专注很长时间,你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有巨大的喜悦感。

当你能专注呼吸很长时间后,接下来就有两种选择:正念和正定。

正定,就是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

正念,就是把专注随时用在日常的任何东西上,你可以专注欣赏天上的白云,也可以专注品尝米饭的香味。

专注冥想,把自我和各种情感剥离,能做到的话,你可以立马感受到冥想的好处。比如牙疼,普通人会很烦躁,痛苦不堪,被情绪绑架。而冥想的做法是,先承认疼痛的存在,然后跟它保持距离,旁观它,这样你就不会被情绪绑架。能做到的人,不管碰到什么事,都不会感情用事,永远都很超脱。

书中提到,作者有次去参加冥想培训班,正好教室外面有工人用电锯锯木头,噪音很大。然后他就用冥想的办法,先接受“反感电锯声音”的情绪,然后审视这个情绪。这时候电锯声还存在,但似乎不带负面情绪了。再后来,他甚至觉得电锯声挺好听的。

电锯声难听,是我们人为赋予的内涵,实际上,它只是个普通的声音。

这就是修行。

$牧原股份(SZ002714)$ $海尔智家(SH600690)$ $格力电器(SZ00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