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发”到股价翻倍,海底捞靠啥“涮”出来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曾被券商唱空的“火锅一哥”海底捞于8月20日发布了其2019年中报,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16.9亿元,同比增长了59.3%,归母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了40.9%。良好的业绩增幅再次引起市场热议。

8月20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其年中报,营收116.9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40.9%。

受此影响,海底捞股价8月21日大涨7.69港元。截止8月22日收盘报34.35港元,较年初股价几近翻番。要知道,海底捞2018年9月上市时,首日便遭遇了破发。

从破发到股价翻番,业绩无疑是其最强力的支持,这背后是门店的高速扩张。海底捞秉承了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加密、三线及以下城市加速下沉的开店策略。

一直以来,海底捞能否保持高增长一直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从其财报发现,海底捞的毛利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其在上下游产业链中较强的定价优势,而这与海底捞管理体系和供应链密不可分。

//半年营收破百亿//

“火锅一哥”海底捞于8月20日晚间披露了最新的2019年年中报,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16.9亿元,同比增长了59.3%;实现营业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40.9%。依旧表现出了良好的业绩增幅,而其相当于每天净赚500万元的营业利润也不禁让网友想吃穷海底捞的梦想破灭。

受此消息影响,8月21日,海底捞开盘一度上涨至8.32%,截至当天收盘,海底捞股价涨7.69%。而自2019年以来,海底捞已经累计上涨100.42%,远跑赢同期涨幅仅有1.64%的恒生指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业绩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其净利润增速相较于去年的60%已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另外,财报显示,海底捞餐厅总数由2018年末的341家,环比增长252家至593家。在大量新增店面的情况下,虽然整体翻台率保持在4.8,但上半年新开餐厅翻台率仅为3.9,低于2018年新店的翻台率4.5。

同店销售从2018年同期的60.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63.3亿,增长4.7%,增速较往年略有放缓。而这也说明,老店的营收水平已接近天花板,增长乏力,海底捞未来增长还要靠新店。

而这也从其财报披露的收入构成得以印证,2019年上半年,其餐厅经营收入占了总收入的96.9%,同比增长了58.4%。对于餐厅业绩的增长,海底捞在业绩公告中指出,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门店增加,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门店130家,全球门店从2018年底的466家,增至2019年6月30日的593家。

有趣的是,就在今年7月16日,国金证券就因海底捞门店数增长过快而给出卖出评级。国金证券方面称,市场对海底捞预期过高,短期估值与实际的业绩预期无法匹配,核心理由有二:第一、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门店数在加速增长,但是新开门店数的面积较小;第二,一线城市由于新开门店的边际效益,翻台率有下降迹象。

//门店快速扩张//

2015年末146家;2016年末176家;2017年末273家;2018年末466家;2019年中593家是海底捞的门店历程。

而2018年是海底捞门店的爆发年,新增门店数量193家,近乎2017年的2倍。其中,过半的新店在冬天旺季开业,单12月份一个月就开设了至少52家,占全年开店数26%以上。

从其招股书中得知,以开设新店来增加市场份额是其实现营收持续增长的业务战略。而海底捞通过IPO募集资金66.32亿元,也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公司2018年至2020年的门店和员工扩充计划。

火锅虽然仍处于上升的阶梯当中,但已经从过去的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竞争。整体来看,一线城市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他二三线城市机会稍大。从其门店扩张的布局来看,海底捞秉承了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加密、三线及以下城市加速下沉的开店策略。

海底捞上市后公布的第一份财报显示,新开的餐厅数量中,二线城市就占到了 87 家,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分别开了 41 家和 48 家。一二线城市的新店占比达到了 66%,而2017 年这一数据为49%。2019年上半年新开的130家餐厅,超过44%的门店在二线城市。

营收方面,2018海底捞营收近一半来自二线城市,占47.2%,一线城市和三线及以下城市营业收入分别占24.4%和20.4%。

分城市来看,海底捞下沉的三线城市的经营指标却是在报告期内增长最快的。其同店的销售增速达到12.5%,同期一、二线城市分别为3.3%、1.9%,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三线城市翻台率水平大幅提升,由4.7提升至5.1次/天,与一线城市持平。

2019年8月初,国元证券发布研报称,海底捞上市后扩店步伐明显加快,业绩也随之大幅增长。虽然海底捞靠门店驱动了业绩的持续高增长,但扩张带来的挑战也不能被忽略。

高速扩张的同时使得海底捞流动负债大幅增加,从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增长了18倍。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在不断降低,其营运资金运转能力在下降。

花旗表示,虽然海底捞未来两年盈利将继续增长,但公司可追溯经营与财务周期相对较短;因店铺扩张而增加的资本支出,将导致利润率短期承压并增加执行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海底捞估值水平。

//产业链优势//

对于海底捞能否保持高稳定增长,其毛利率也一直是投资者较为关心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半年度海底捞毛利率为58.1%,而其2018年半年度和全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8.2%和59.1%。海底捞最近几年的毛利率也稳定在59%至60%之间,反映出整个公司在上下游产业链中较强的定价优势。

不置可否,强大的管理体系和供应链,成为海底捞实现规模化快速复制的同时保障新店质量不打折扣的坚强后盾。

撑起千亿市值的背后,是从羊肉、底料供应,到冷链物流运输,从人力资源培训到店内装修,海底捞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独立运作。

资料显示,除了直营餐厅外,海底捞还建立了强大的支撑体系。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两个底料生产基地。海底捞以“采购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仓储标准化、配送现代化”为宗旨,已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

上游食材由蜀海集团、四川海底捞供应;中游调味品由颐海集团供应;蜀韵东方负责门店装修和翻新;微海咨询负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虽然这些公司都是海底捞旗下独立公司,但其不仅向海底捞提供服务,同时还对外开放,为其他餐饮公司提供对口业务。

2017年海底捞通过其自身供应链获取的采购和服务已经占到总成本的82%。

此次海底捞不仅自己业绩亮眼,同时带火了自己产业链上的其他“兄弟”。海底捞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在同日发布2019年中报,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4.9%,净利润同比增长54.1%。

@今日话题

$海底捞(06862)$ $颐海国际(0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