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失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今日话题    @价值投机张    $FAMILYMART UNY HLD(FYRTY)$   $正大股份(OC833651)$   $便利蜂(BIANLF)$  

撰文|商观

台湾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在2017年的内部大会上,曾当着大家伙的面说:“全家中国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全家在中国没有竞争者。”

仅过去3年多,全家Family Mart跌落神坛。



门店


首现苗头是在门店端。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拥有“狼性”般开发力的全家,在过去一年里,仅开出166家便利店铺。

这让此前紧跟全家店铺数、居外资便利店“老二”的罗森,在2020年底以“大比分”完成对全家的超越。全家去年新开店铺数大概只到罗森的1/4。同期,罗森新增627家门店,7-11新增240家门店。

而并不只去年是全家的拓店“低谷”。2019年,全家全年仅新增230家便利门店。均落于罗森、7-11之后。同期,罗森新增656家门店,7-11新增345家门店。

实际上,全家已连续三年新拓店数都落于罗森之后。甚至7-11的开店速度也连续两年超过全家。

便利店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业态。有网点的规模性,才能完成对城市的覆盖,及消化门店背后的 物流系统和鲜食工厂的成本。

店不够,供应链就不稳定。供应链不稳定,就会造成店开不出来。便利店业内人士将便利店拓店开发的状态,譬喻为“只能踩着油门往前走”。

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门店的开发力,便利店整个体系可能会因此走下坡路。


人才


全家的中高层人才外流,首当其冲。

《商业观察家》6月30日收到全家方面关于其中国大陆执行长林建宏离职传闻的回复,全家确认林建宏离职,称执行长的继任人选目前在慎重考量中,相关职能暂由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代行。

林建宏2015年11月加盟全家,担任公司执行长一职。负责中国大陆市场。林系全家营运层面的“一号人物”。直接向顶新集团董事长魏应行汇报。

林建宏之下、中国全家营运层面的“二号人物”——中国全家总经理朱宏涛,则在3年前先于林离开全家,去了国内本土便利店企业。当时,很多全家中高层或遭对手“挖角”,或主动离职,有过一波人事震荡。

此次,对于林建宏的离职,《商业观察家》接收到三个版本的说法。

第一个说法来自全家官方,全家称林系个人原因提出离职,此后仍将是顶新集团的顾问。

第二个版本说法,则是与全家收购案有关。

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早前全家已经决定要卖了,但前几天又传出收购方放弃收购。

“放弃这个事很突然,因为之前是基本谈好的节奏。放弃的原因则不清楚,应该不是价格问题。”

收购的传闻方包括中信和正大集团。“交涉都到了人员更换的地步。因此有了林建宏的离职,其他包括全家的开发、商品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骨干也都换了,林建宏在4月以后也没怎么露面了。”

对于这个版本,《商业观察家》向全家中国官方求证,对方明确回复称:“收购说”并不存在,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商业观察家》还向接近全家的市场人士,及全家业务生态内人士处探寻收购传闻,得到的回复是:“以我对董事长的了解,不可能放弃(全家)的,商品、开发部门人士变动是换岗而已。”

“之前,执行长曾对身边人有过明确表态,全家不可能卖给正大。比如,你看看全世界有哪家公司,可以同时经营两个世界级便利店品牌的?”

《商业观察家》收到的第三个版本说法则是,林的离职与全家失速有关。

全家从多年的外资便利店头牌跌落,外有同行竞争加剧,内受全家日方的利益纠葛牵制。作为执行长,两头受制,不如择良枝而栖。有市场人士称,林的离职大概率是找到了更好的“下家”。


内困


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去年全家门店拓展放缓,主因在“内困”。

“全家整个体系还是运转的很好,并没有什么问题,门店数被对手超越,扩张放缓,并不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部竞争,而是内卷限制了对外的发展,导致我们在原地打转。”

“经营上,全家一点没掉链子。今年全家是提出在求质的前提下再稳步增量。今年果断关闭了很多高亏损的店铺,又重新开了不少新店,重点在降租止损,整个经营重心是在节流上狠下功夫。这恰恰是全家以前经营比较忽视的。相信今年全家整体数据会改善很多。”

今年年初,全家FA米云超上线了,覆盖美容美妆、世界美酒、水果蔬菜、数码家电、宠物生活等五个大的品类,全家方面称目前业务进展不错,符合预期。同时全家也开始主推年费制的尊享卡,开始深耕付费会员制。后者可能不断加强全家会员的复购及黏性。

《商业观察家》认为,去年全家的门店拓展放缓,或有几层面原因。

首先,跟去年的疫情大环境重创便利店行业有关。疫情下,以办公楼宇、商圈中心、园区店为主的全家便利店,店铺经营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疫情一来,新开店、新加盟都自然就慢下来了。疫情下的去年上半年,全家仅新增55家门店。

第二,上海是全家的大本营市场,全家在上海的店铺密度很高,基本上已无缝渗透进上海的每一条街巷,上海的便利店市场多年前就维持在总数6000家的饱和状态。上海趋于见顶,意味着在上海是便利店第一的全家上海主体市场也相对地望见了天花板。

第三,在上海外埠地区,“单打独斗”的全家又拼不过联手本地区域龙头、大玩“大加盟”的罗森、7-11等一干可以“区域授权”的对手。比如,和外资便利店同行做对比,全家目前除了苏、锡、常、杭四个城市是因为早年的布局抢先,保持了先发优势,其他城市的门店数都逐步被罗森、7-11超越了。

而根本的问题还是在全家的“顶层设计”出纰漏了。祸起萧蔷,全家中国与全家日方的合同官司纠葛悬而未决,牵扯高层精力的同时,又如何能让下面员工不动摇地万分投入开发呢?

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全家日方给顶新集团全家大陆的授权,是到今年6月份到期。全家日方对品牌授权的续约条件有一条,是要求限定指定区域。

也就是说,全家日方合同中未予授权的区域,顶新集团都无法在这些区域去做拓展开店。

“因为授权问题掣肘,全家开发部人员过去实则根本无法放开手脚去干。”市场人士说,与日方矛盾激化以来,全家开发部人员过去两年来都只能在已进入的区域城市发展门店,所有其他新区域都不能去做开拓。

在顶新集团方面看来,日方全家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据《商业观察家》了解,全家日方给了顶新集团三个选择,要么退出大陆全家的经营;要么按照日方要求限定区域,顶新集团只能在已授权的经营区域经营;要么增加品牌授权费,即从此前的区域授权,变更为需要对每一个单店按年收取品牌使用费,且费率不低。

“对于顶新集团而言,接受哪一条都相当困难。”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目前看,双方已经完全没有了互信。尤其是全家日方,对顶新集团已经完全不再信任。


未决


全家便利店与日方母公司全家UNY控股公司,2019年公诉于法庭的合同争端,目前都未得到解决。

据悉,目前双方争执点在于品牌授权费的认定悬殊。

“双方认定的品牌使用费,中间相差好几倍。但是,谁也不愿意做让步,谁也不舍得放弃自身利益。”

但是,在这场经营权纠葛中,顶新集团看似陷入了较被动的局面。仅从时间上来看,这场官司打了两年多,也是实在地耽误了全家大陆生意两年多。

“全家大陆2000多加盟商,都是与全家品牌Family Mart签订的加盟合约,如果没有了全家品牌,这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太多太复杂了。”市场人士称,顶新集团需要给每一个加盟商重新签订合约,还要合法、有效解约此前的合同。

全家中国方面回复《商业观察家》称,目前全家便利店的经营与运作一切正常。至于合同方面的问题,基于保密的原则,不便说明。

市场人士认为,顶新集团目前与其受制于日方全家,不如效仿韩国CU的“一夜翻牌”,放弃全家品牌,或许还能激发顶新集团的“二次创业”激情。

目前,在悬而未决中等待,未与日方彻底决裂的顶新集团,看上去颇符合魏应行的行事风格——稳健是外界对魏董事长的一致评价。

但比较肯定的则是,即便全家大陆资产要做出售,若没有解决掉与日方经营权官司,全家大陆资产始终都会是一个“烫手山芋”。

早前的收购传闻方——正大集团,是泰国市场7-11的运营方。同时又是全家母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的大股东。若能接手收购大陆资产,全家大陆门店与日方的矛盾或许能更易调解。

“现在大家都在等待,等待最后的结果出来。”全家方面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