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00000000天上天下# 

认知和知识的诅咒

1、我们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对于帆船的到来视而不见

1492年8月3日,受到西班牙女王依莎贝拉资助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渡大西洋西行,历经两个多月,于当年10月12日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并把此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大航海时代开端。随后不久,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也如此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新大陆的时代;此后又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终于首次证实了“地球确实是圆的”历史推断,对于人类打破神学垄断、尊崇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今的美国人,要在每年的10月12日(或者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过一个“哥伦布日”,以此来纪念500多年前首次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哥伦布首次登陆华特林岛的时候,岛上的印第安人却看不见近在眼前的诺大帆船。有资料显示,这些印第安人惊奇于这些不同于自己的欧洲人是如何来到这里的,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帆船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人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这个历史记载足够有趣,足够让人思索多多。比较让人信服的解释是:这些印第安人从来就没有见过帆船,当然自己也就没有帆船的概念和逻辑,于是,即使近在眼前,他们也会变得“视而不见”了。

看到这样的事实,您真得还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么?如此大的帆船(主船圣玛丽亚号就是28米长、6米宽的三桅帆船,排水量近200吨,那个年代算是较大的了),仅仅竖立着的那些桅杆就够大的了,这等扎眼的事物,这些印第安人为何就看不到呢?

由此可见,人类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是具有一定的路径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建立一种概念(这也正是语言和符号逻辑诞生,使得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关键),然后才有可能顺利地真实把握这个事物的,否则,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面对从来就没有见过、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的新生事物,往往就会发生“印第安人看不见近在咫尺的帆船”现象了。

2、我们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

知识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针对美国人民)的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一首并通过敲桌子把这个节奏敲给听众听,然后让听众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里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是他们认为2次就有1次,为什么呢?

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因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说“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循环着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脑中听到曲调。但是对听众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也就听不到这个曲调——他们所能听到的仅是:嗒,嗒嗒,嗒嗒嗒。

做一个敲击者很难。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度里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诅咒的原因

1.心智模型发生变化。心智模型改变了知识的记忆背景。

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或专家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以一个物理学家为例,她可以创造一个由物理规律构成的心智模型库(或认知系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她会倾向于用这些基本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靠问题表面特点的相似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问题中涉及的装置(滑轮、斜面等)。某一天,当物理学教授要讲物理学入门知识的时候,她会讲怎样用牛顿力学中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忘了她的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己早已形成心智模型的基本步骤。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

2.认知错误。

教授假设她的学生会轻松地听懂复杂的课程,因为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极其基础的——这就是元认知错误,是对她知道的东西和她学生知道的东西之间匹配程度的误判。

马祖尔说,最了解学生们在接受新概念上有什么困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其他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智模型相同、认知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