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临床数据一路向好,股价也大涨,但还是要裁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创新药企的裁员行为已经有些偏离基本逻辑,成为一种备选的常规操作了。这或许与资本态度的大起大落有关,在资本的冲击下,企业会受到行业整体状态的裹挟,做出某种程度上并不契合自身的决策。

Adaptimmune是TCR-T赛道的领军企业之一,对一个创新药企来说,他们已经快要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

2022年11月8日,Adaptimmune公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在管线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核心产品afami-cel的BLA申请已经滚动递交,与FDA举行的BLA前会议卓有成效。

同时,他们还更新了同靶点的另一款产品的I期临床数据,与此前在ESMO上披露的数据相比,疗效进一步改善,临床数据一路向好。

可以说是利好尽出,投资者也给出了积极反馈,公司股价在一年的阴跌之后迎来了今年最大的一次上涨。

来源:雪球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Adaptimmune还是在三季度报里依然宣布了重组消息,除了降低非核心项目的优先级之外,还要裁员25%~30%,公司团队将从550人缩减至400人左右。公司表示,此举是为了能让现金储备持续到2025年。

虽然此举目标明确,诉求合理,但还是能从Adaptimmune的决策中读出一丝“惶恐”的情绪。

01 一年之间,坠落凡间

Adaptimmune专注的TCR-T疗法算是CAR-T疗法的“近亲”,2012年是CAR-T疗法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Emily从“陷入绝境”到“被治愈”的故事每年都会被人重温,用以渲染CAR-T疗法缔造的奇迹。

Emily无癌生存第10年,来源:网络

但CAR-T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的限制让人无奈,TCR-T作为另一种有望攻克实体瘤的细胞疗法承载了这部分期待。

2014年,GSK率先与Adaptimmune展开深度合作,斥资3.5亿美元,同年Adaptimmune完成了1.04亿美元的A轮融资。2015年,Adaptimmune IPO上市,募资1.76亿美元。

一年多的时间3亿多美元现金到手,还有GSK的持续投入,Adaptimmune迅速扩张团队,员工人数也从52人增加至150人左右,并入选了2014年的Fierce 15榜单,妥妥的明星biotech

或许是一路被热捧给了Adaptimmune超高的自信,花起钱来没什么节制,与GSK合作的5个项目全力推进,同时进一步增加团队,近5亿美元的资金4年就花完了。

但这个时候正值生物医药行业风起之际,2020年Adaptimmune再次增发股票,募集了2.48亿美元资金;2021年与罗氏旗下基因泰克签订战略合作,除了5年内的3亿美元付款外,还有可能获得罗氏总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开发支持和里程碑付款,再次给了Adaptimmune信心,以至于忽略了正在到来的资本寒冬。

进入2022年后,风向发生了巨大变化,股价再一年里跌了76%。除了公司市值持续缩水以外,GSK也在10月25日主动结束了与Adaptimmune长达8年的合作,退出了新一代细胞疗法的竣备竞赛,大“赞助商”没了。

来源:电影《甲方乙方》

一年时间,让曾经飞在天上不差钱的明星biotech坠落凡间,看着空空的口袋和500多张嗷嗷待哺的嘴摇头叹息,只能勒紧腰带与众多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一起准备过冬。

02 保持冷静是公司发展的良好品德

很显然Adaptimmune是被多年来火热的行业冲去了理性,一家临床阶段的biotech,500多个员工着实不少,很多国外的biotech公司发展多年也不足百人团队。

即便是近几年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迎来大发展,多数biotech公司在没有上市产品时,也只有一百来人的团队,背靠资本、有母公司或已经签订巨额license out交易的公司会有增加至两三百人的实力,但即便是百济神州,在2016年时的员工数量也不到400。

按说产品即将走向市场,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正是招人准备商业化之时,即便不做商业化打算,也是license out 或直接卖身的好时机,Adaptimmune今年年初便被Fierce biotech列入10大并购标的之中(相关阅读:外媒:2022年最有可能「被并购」的10个药企,最后一个体量巨大!),但是裁员确实不像是常规操作。

资本失去理智是常态,而企业的发展路线却不应该被其裹挟,盲目扩张。保持冷静、有序发展,钱多的时候存着点,才能避免像Adaptimmune一样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

这一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Adaptimmune官网

其他公开资料

#Adaptimm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