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终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8回复:75喜欢:42

一、基本情况

2023年12月31日,股市总资产XX万元,净资产XX万元,融资额XX万元,负债/净资产为12.87%。

2022年12月31日,股市净资产为XX万元,本年度共转入资金XX万元,相当于2022年末股市净资产为XX万元,本年度亏损XX万元,折算收益率为-1.7%。同期,沪深300跌11.4%,恒生指数跌13.8%;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9.7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尽管年度出现微亏,但大幅跑赢指数10个百分点左右,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也说明在价值投资基本理念指导下,投资AH一样能取得优于平均数的业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净资产比2013年增至14.24倍,年化收益率为30.4%,远高于自己所追求的投资收益区间(10-20%)(图1)。而同期的沪深300仅上涨1.473倍,合年化3.9%的增长;恒生指数下跌为0.731倍,年跌3.1%。即使考虑到分红,沪深300的年化也难以超过8%,恒生的年化也就处于微利或微亏的情况。

图1 2013年以来,投资100元人民币净值增长与指数对比曲线

从长期记账方式来看(收益率与前面所说的收益率有所不同,差异在于如何考虑期间从投资账户中拿出来消费的那部分资金,长期记账将这部分资金没有扣除,所以会导致长期账面的收益率比实际收益率低一些,当然,遇到亏损年度也会出现亏损幅度略低),以巴菲特早期信件中建议合伙人用3-5年的时间考察投资方式的优劣来看,个人投资以任何一年起的3年以后,年化收益率均为正且很少在年化上低于10%;以任何一年起,5年后的年化则很少低于20%。而沪深300则要差很多,以任何一年起,即使考虑分红,5年以后的年化也鲜有超过10%的情况出现。

图2 2013年以来,以任何一年起到任何一年终的投资收益率分布图

当然,这个成绩与巴菲特在合伙人账户期间的收益率分布图比较起来,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首先,2014和2015年的收益率对后期影响较大;其次,收益率稳定性要差很多。当然,巴菲特收益率高且稳定,除了他高智商、高起点、大盘走势理想(所谓的卵巢中奖,从巴菲特合伙人账户投资开始计,标普10年含分红收益率在10%左右,沪深300过去10年的含分红收益率不会超过8%,尽管只有2个点左右的差异,但因是长期年化,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以外,与特情投资也有不小的关系。有时候,正常的股票投资情况不理想,但是因为存在特情投资的稳定且较高的收益率,导致他的年度收益率依然不错,而在A股就不存在这种投资机会,港股的这类机会也不多。

图3 巴菲特合伙人账户期间的投资收益率分布图

过去1年中,新股中签共计11只个股,14个签,贡献利润6.18万元(表1),综合收益率为37.35%。新股所获得的利润净额仅次于2015年的13.8万、2020年14.1万元和2021年的13.4万元,属于新股收益历史的第4个好年份。

表1 2023年度新股中签及收益一览表

二、主要持有个股分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持有15只股票,其中包括9只A股和6只H股。除劲嘉股份占总市值约1%外,其它股票的持仓都在1%以上(表2、表3)。前3大持仓占比约43.6%,比去年的70.8%已经大幅度下降。去年持股非常集中,仅海油和民生两只股票的持仓比例就高达总市值的66.6%,当然这种集中跟我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有关,自认为对中海油的业务特点和国际油价的变动特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民生银行方面,则因为该股价格下跌幅度非常大,该行已经集中处理不良贷款长达3年之久,以及自己在该股上应用了满堂红策略有关。今年以来,由于卖出了所有的海油和大部分的民生银行股票,较之去年,当前的持股已经相对分散和均衡。

目前的第一大持仓(因为负债是短期行为,所以,本文中的仓位或持仓比例均为某只股票的市值与净资产的比例,而不是市值与总资产的比例)为澳博,持仓比例20.6%,其它持股仓位高于5%的个股,共计10只,市值XX万元,约占总仓位的87.6%。

所有的持仓中,乐普和劲嘉处于满堂红操作过程中,其中乐普的实际持仓是组合的2.1倍,劲嘉是组合的2.75倍。唯有招商银行海螺水泥的比例与组合中的比例不一致,且未作为满堂红策略进行处理,目前等待卖出民生银行的持股并将其转换成招商银行和海螺水泥的持仓,大致要在A股组合中调仓7%左右,即将5%左右的民生银行卖出并调成招商银行,2%左右的民生银行调成海螺水泥。这个过程仅需要卖出民生银行的股票而不需要新买入招商银行和海螺水泥的股票。

表2 2023年持股情况一览表(综合)

表3 2022年A股持股情况一览表(分账户)

1、澳博控股

就目前情况看,无论是恒生指数,还是博彩行业,或者是公司自身,都处于一眼就能辨认的低迷期,三方共振,澳博的低估是不需要论证的。

而从生意存续上看,鉴于博彩是澳门的支柱产业,在可见的未来,恐怕没人认为澳博会进行破产清算,那么,随着上普京的经营爬坡和博彩行业的复苏,未来的某一个时点,澳博重新回归盈利应该是不用怀疑的,所以,买入、持有并等待困境反转是投资澳博的基本逻辑。

但就目前看,很难判断澳博到底值多少钱。澳博的估值有几个难点,一是新增上普京的生意,该生意对澳博的经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等待博彩业回归常态后再行评估;二是政策的调整对澳博的影响,也需要等待生意回归常态后才能评估。所以,要为澳博估值,还需要经历几年的正常经营,才能看出端倪。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博彩是澳门繁荣的基础,随着经营环境回归正常,以及企业自身的生意调整,澳博重新回到盈利状态并实现困境反转——这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鉴于以上的考虑,澳博在我的投资中占有最大的比例,但是又远远小于对海控和海油的最大持仓,这一状态,基本反应了我对该生意的总体评估及对该生意的信心。

如果非要对澳博进行估值,那么,疫情前的经营状况大致可以做一个参考,2018和2019年,澳博的纯利润为30亿左右,推测未来,在正常年份,澳博的净利润大于40亿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考虑到博彩业的特殊性——后续投入较少和高比例分红——澳博将来达到500-700亿的市值应该可以期待,也就是说澳博的价值中枢处于每股7-10港元的区间,单纯从价格上讲,见10港元的难度应该不大。

2、几只银行股

目前持有3只银行股:招商银行建行H和民生银行。其中,招商银行占总市值的12%,建行H占比11%,民生银行占比8.1%。

从年报数据上分析,在大行中,招商银行无疑是资产质量最好的银行且没有之一,当然,其服务也是非常优秀的。上面的结论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办法进行验证,去一下它的网点或对比着看几家银行的年报,答案明显到无需论证。至于有人说不知道背后隐藏着多少坏账,同样,其它银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至少招行在生息资产成本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这一点可以帮助它在贷款发放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如,在维持理想净利差前提下,至少可以通过更低的贷款利率选择更稳健的客户。当前的持仓成本为29.53元,账面亏损5.4%,以新建仓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亏损幅度还是非常小的。以2023年的利润为基础分红,预计红利应该不低于1.8元,计算红利率可达6.1%,对于这样的结果,我非常满意。

建行在获取资金方面,成本要比招行高一些,贷款的利率相对低一些,但总体来讲,与处于同等水平的工行相比,在资金获取成本方面略低,而在H股红利方面略高。持有建行H的成本为3.979元人民币,目前账面盈利6.9%就,对于新建仓位,这种结果已经是非常好的了。预计2023年红利率可达10%左右,税后可得8%左右的红利率,这是一个极高的数值,具备非常高的安全边际。

至于民生银行,前两年讨论较多。总起来说,该行经过3年左右的自我调节,已经在资产上有较大的进步,未来可期,但是,由于在建行招行上投入较多,如果价格合适,我会慢慢将它处理掉。

总之,在这一轮的下跌过程中,将民生和浙商逐渐换成经营相对稳健的建行招行,过程还算满意。拥有像招行和建行这样的银行,比拥有民生银行更让人省心一些,而股息也非常让人满意(按目前持有成本算,两家银行的综合红利率在7%左右),即使利润和分红均下降20-30%,红利率仍可以达到5%左右,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2.7%)相比,依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是从红利角度考察安全边际,也是格雷厄姆在考虑安全边际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3、东风集团

我只是短暂投过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虽然没亏钱,但盈利也非常有限。

对于汽车生产企业,目前的竞争环境确实恶劣,可以类比的是曾经的彩电行业——迅速出现很多厂家,然后又淘汰一大批企业。所以,东风集团也在价格上将竞争环境的恶劣和最近几年经营滑坡的现实体现得淋漓尽致,市净率居然一度跌破0.15倍。

东风集团是一家从未有亏损记录且上市分红记录极为优良的企业,作为曾经的二汽,哪怕你认为它已经“过气”,资产、人员和技术仍会有一定的积累,仅该企业对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集团)的投资,就能卖150亿港元(典型的“破船还有三千钉”),对于300亿的市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更何况,最近一段时间,东风一直在回购。经常地,公司一天的回购量能占当日成交量的一半以上。跟随内部人士或公司回购过程买入股票,其收益率能够大幅跑赢指数(参考来自TWEEDY BROWNE的研究,见置顶帖)。

买入东风集团的理由有:1、极低的市净率与满街跑的东风汽车之间存在矛盾;2、商用车开始出现复苏迹象;3、燃油车在电动车优惠政策完全解除后,存在恢复的可能性;4、公司在电动车方面一直表现不佳,现在正在这方面发力,也许可以期待。无论如何,拥有一只极度低迷的股票,总会有机会遇到一些好事情,关键是好事情发生时,你要在那里。

4、受房地产影响较大的几只股票

持有的海螺水泥、浙江美大和钢铁中的宝钢中南股份,都属于除银行股以外受房地产不景气影响较大的生意类型。

曾见到以下说法:要么买不受房地产影响的股票,要么买房地产股,前者稳健,后者活跃。其实,凡事都有两面,稳健者很难便宜,而活跃的,并不一定是好机会。反而处于稳健与活跃之间的、那些受房地产影响,但又不完全取决于房地产的股票,非常适合我这类投资者。

对于宝钢,我以前写过一些参考市净率买卖宝钢的文章,该股在0.8倍以下慢慢加仓,翻番卖出,一般都可以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一次获利机会。中南股份的历史数据还是非常好的,负债不断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很高,而且市值小,卖到2倍市净率的难度并不大。当然,这种分析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未来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历史,但若构建一个由多行业组成的组合,长期投资的结果就会非常不错——这是比较传统价值投资策略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美大的经营非常稳健,各种生意指标也非常好。与澳博一样,这样的企业往往被批评为进取心不够,但这个缺点的另一面则是稳健,我喜欢经营稳健的企业。

海螺水泥是我一直想投资的企业,我有投资台泥国际的经历,当时就知道海螺,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买入。直到4月份,该股票价格到了29元(约0.8倍市净率)以后,开始建仓,11-12月份加速建仓,目前成本23.657,对应市净率不足0.7倍,10年市净率分位值应该低于5%,是我非常满意的平均成本。像海螺水泥、宝钢等股票,都是行业内的翘楚,它们的共同点是依靠地理位置构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一般很难替代,应属国内企业可以获得的、持续性最好的护城河形式,这方面的讨论放在后面。

5、其它股票

理文造纸是造纸业中经营不错的一家企业,跟东风类似,具有长期盈利和分红的历史,当前负债合理,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20%之间(偶有低于或高于该数值范围的年份,但均值应该处于这个区间,很不错的回报率),0.3倍市净率属于非常典型的便宜货。目前,公司在建设一些纸浆厂,新建产能见效后,估计利润应该能更好一些。

飞鹤、思摩尔乐普医疗科前生物都属于利润率很高的生意,这种生意的估值比较困难。其中的思摩尔,目前处于行业规范期,具备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属于高风险投资。飞鹤和科前还算稳定,飞鹤属于地域优势的生意,科前背靠大学,研发能力不错。二者都遇到一些问题,飞鹤的问题与出生率有关,科前与猪肉价格有关,但都不是致命问题,反而是导致股票价格低廉的诱因。

本年度将科前生物的价值由300亿下调到150亿,属于变动最大的一只股票,也说明以前对该股票的评估过于乐观了。对于成长股,认识上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估价的大幅变动,这是投资成长股的难度所在。可以说,不做费雪式调研,仅靠证券分析进行成长股投资,基本是将自己置于非常大的风险之下,如果一定要做这方面的投资,也只能以尝试的态度将配置比例压到很低,或全部投资成长股但充分多元化。可见投资成长股之难,这也是我一直不敢在成长股上投入过多的主要原因。

同样地,乐普医疗因最近几年的集采、疫情和医疗反腐的几经折腾,以前按成长股进行估值的逻辑似乎也存在了问题,所以,今年同样将乐普的合理价值进行了大幅下调,由720亿调至420亿。但是,对于乐普的未来,我依然谨慎乐观。从这几年持有该股的经历看,管理层的经营是努力的,甚至有点讨好投资者的感觉。另外,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且随着老龄化的发展,乐普的业务是存在扩张基础的,生意的扩张基础可以解决很多经营方面的问题。总起来感觉,当一切影响生意的外部因素处于稳定状态以后,乐普维持10%-20%的成长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另外有两只观察股。格科微是观察消费电子的,从关键人员和公司治理等基本情况以及盈利能力来看,是家不错的公司,但受消费周期的影响非常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点,也就是说科技并没有让它们的生意免受较强冲击。该股也是我的中签股,我处理中签股的方法一般是开盘卖出。再次买入该股,本来是打算持有到新产能完全释放以后,看看效果的,但由于中签和投资两项加起来,合计获得2万以上的利润,还算不错,加上其它股票下跌非常严重,所以卖出了结。劲嘉股份是想看看背靠垄断大企业的生意能做到什么程度,持有一段时间下来,感觉这种生意的基本特征还算优秀,但在不长的时间内,董事长两次被留置,也算是这类企业难以避免的风险,但在出事后股价暴跌的时候买入,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三、我投资银行股的大致经历

截至年底,按时间由远及近,我曾经投资过的银行股大致有以下几只: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H。

2000年5月16日,开通了第一个股票账户,我基本不参与股票交易,直到2008年6月25日开通第二个股票账户,我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股票交易。中国银行应该是在2008年以后买入的,那时候偶尔会跑交易大厅看大屏幕,互联网兴起以后,看着每天1分钱织布的股票价格实在无聊,所以,没持有多长时间,就卖出了。对盈亏已经没有了印象,按自己不喜欢亏损卖出的习惯,估计是微利。

2010年开始,由于互联网的使用变得方便,开始由我打理家庭账户,其实,当时自己也仅会完成买卖过程和简单看看K线图,对其它投资知识一无所知。2015年5月28日清仓中国远洋后,买入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作为沪深两市的打新市值。股灾发生后,救市拉抬银行股,第一天拉沪市银行股,工行处于盈利状态,平安银行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二者合计还能有几万的利润,所以,采用一次性将二者打包卖出策略,彻底清仓A股股票(仅剩还未上市的濮阳惠成)。

直至2016年下半年,发现新股申购的收益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继续买入工行和平银作为打新市值,2017年上半年,出现银行股行情,逐步卖出银行股,并将打新账户多元化。期间,在2017年2月25日创建雪球组合,此后的买卖过程就都可以从雪球组合看到了。由于组合建立不久就出现了银行的好行情,所以,至今,雪球组合中对净值贡献最大的两只股票依然是它俩。

清仓工行与平银以后,由于发现光大银行涨幅较小,所以短暂操作过光大银行,持有时间极短,看获利不错就卖出了结。2018-2019年,在15-19元间逐步加仓兴业银行,20元左右卖出。2019-2020年,在4元多买入浙商银行,一直持仓不多,在数万股左右,仅在2023年配股公告后选择加仓,配售后,持仓曾一度达到30万股,2023年四季度,海螺水泥跌到25元以下,红利率达到6%,迅速将浙商的持仓换到海螺水泥。在浙商上几经折腾,获利居然不到1万元,但毕竟没有在它上面亏钱,而且将仓位移到海螺水泥上,这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满意的。

2020年12月14日,以5.27的价格第一次买入民生银行5800股,该年末,持股仓位达到总市值的2.5%,此后的2021年末和2022年末,该股都是仅次于中海油H的第二大持仓,分别占市值的25.4%和26.3%。本年度开始慢慢减仓,年末,持仓已下降为个位数。通过满堂红策略,在今年6月末实现账户的盈亏平衡,尽管在组合中,民生银行的贡献微弱,但实际利润达到6位数级别,跟大盘比起来,应属非常不错。

今年4月份,在招商银行红利率达到5%以后,开始建仓招行。到11月份,当红利率达到6%左右的时候,加仓速度提升,致使招行持仓很快就达到了仅次于澳博的第二大持仓。

到本年度8月份,当建设银行H跌穿4.5港币的时候,股息率已经超过9%,扣除20%的红利税,红利收益也可以达到7%以上,于是用了20余天,也就是10多个交易日的时间,迅速建仓建设银行H,使之成为港股的第二大持仓。

回顾自己对银行股的操作,结合自己的投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2013年以前,自身不具备任何投资知识 ,所以买什么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记得买入中国银行是觉着这家银行的外汇业务应该比较多,于是就买入了,后来看着每天1分钱波动,实在没意思就卖出了(注意,买入和卖出原因均与投资无关)。

2、2013-2021年,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但是买银行股完全是基于信仰,相信国家对银行系统的管理,相信银行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时期从来不读年报,只是在银行跌幅较大的时候买入,然后用摊薄成本的方法让自己获得一个很低的成本,在获利满意后卖出。

3、2021年以后,开始读民生银行的年报,琢磨银行这个特殊行业的业务特征。这个阶段对银行报表中的基本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银行到底隐藏多少坏账,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参数进行分析,恐怕也永远没有办法找到这种参数。不过,多年投资银行的经历,还是有所收获的。包括:1)通过阅读多年的年报进行历史数据对比以及同时阅读多家年报进行横向对比,判断银行生意的优劣;2)关注计息负债的成本率这个指标,鉴于将来的经济情况可能会非常不乐观,那么,企业的经营成本一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只有低成本公司才能顺利渡过未来的难关,至少也不至于成为第一批遇难者;3)通过将净资产收益率与利润的分红比例和红利率结合,判断买入价格。

至此,算是对银行稍有了解,选择低成本高红利银行,慢慢买入,持股收息的同时,寻找优秀的差价机会。其实,个人感觉银行虽然属于高杠杆行业,但发生无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并不低。首先,银行是严监管行业;其次,核充和拨备提供了两层铠甲;第三,从行业和企业角度,银行的贷款是充分多元化的;第四,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同向调整的,这与很多因高杠杆导致破产的生产性企业不同,生产性企业破产往往是因为产品的利润率降低而负债压力增加(类似客户存款利率增加,银行放贷利率降低的反向调整)导致的;最后,若能获得贷款延期,很多企业是可以渡过困难时期而避免破产的。所以,要想银行破产,一般并不容易,而且,最近西方银行遇到的问题多是流动性问题,而不是资不抵债的问题。

这些年投资银行股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投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跌幅较大的银行股进行投资;2)参考红利率;3)参考资金获取成本;4)摊薄成本。第一和第二项,在TWEEDY BROWNE的报告里都有详细的研究数据,特别是红利率。有些人认为过去的红利率没有参考价值,只有未来红利率才有参考价值。这是一种错误认知,其实,高红利率提供的是一种安全边际,以民生银行为例,2019年该行利润最高,为538亿;2020年利润最低,为343亿。最低与最高间降低36.2%,当相对2019年的红利率达到5%时,若分红比例不变,分红下降36.2%,你可以获得的红利率依然可以达到3.2%,依然高于10年期国债利率。所以,投资时要求一定的红利率,实际上是从红利方面考察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

另外,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对依据红利率进行投资这一方法的批评,其实,这是不懂价值投资,实际上,格雷厄姆晚年接受采访时曾经明确表示过,由于进行证券分析的投资人逐步增多,市场变得更有效,再花大力气进行证券分析已经显得不那么明智,明智的做法是利用市盈率、市净率和红利率中的一个或几个参数,构建一个组合,当股价上涨50%以后,或未到50%但持股达2年后卖出,以参数的低数值加组合平均效应,完成不那么费力的投资。他认为这可能是更有效(费力不多,收益不错)的投资方法。当然,TWEEDY BROWNE 公司也对这些思想进行了各种研究,研究结果表面,格雷厄姆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的强烈支持。

四、关于竞争优势

年内读了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属于最近读的比较有启发的、与投资相关的书籍,所以,将二者加入了投资书单(见置顶帖。实际上,我一直在着力控制该书单的长度,强调读书的遍数。)

波特的竞争优势学说中,最出名的就是波特五力分析法,包括内部竞争、潜在进入者、供应商、下游厂商或消费者以及产品替代。从五力分析,很多企业的地域优势可以占尽先机。以海螺水泥为例,水运的优势可以降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运输成本且有助于获得优质的原材料,而水泥的地域性特征又很难有竞争者在附近建立生产能力,所以,以大本营为基础,通过成本优势获得足够利润,就可以支撑海螺水泥向其它地域的扩展。像宝钢,也占尽地域优势,有水运运来的价廉质优的矿石和煤炭,同时,主要生产基地位于经济发达区域,产品需求大,向客户销售产品产生的费用也低;同时,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域,还有招揽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像水泥和钢铁这些大宗商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就是低成本,低成本生产商是没有竞争对手可以与之抗衡的。

而像飞鹤这种生意,地域优势获得的是优质原材料,可以通过独特的地域优势带来产品的差异化,这一点对于像婴幼儿奶粉这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最为难得和难以被攻克。现在经营状况好的奶粉和鲜奶生产企业,多数具备地域优势,这也是地域带来的优势难以被攻克的一个例证。

几年的投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在我们这里,其它获得竞争优势的因素都会很快被模仿而逐步失效,唯有地理位置这一项,最难攻击。所以地理因素应该在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时,给与重点关注。

五、对当前情况的判断及2024年展望

从市场总体看,沪深300市盈率在10倍左右,处于10年历史底部,市净率1.1倍左右,基本处于10年最低点。恒生市盈率跌破8倍,市净率跌破0.9倍,均位于过去10年的最底部。从数据看,当前的市场已经极度悲观,恒生更是如此,极低的市净率、市盈率和较高的红利率,为寻求高股息股票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回顾最近几年的年终总结中对第二年的展望,发现自己一直是个乐观派。去年对2023年的展望就非常乐观,逻辑看似也非常合理:经历了几年的疫情,疫情过后,万物欣欣向荣应该是可期的。但是一年过去了,结果证明:我错了。

对于2024年,我不打算再对整体市场做预测,只是期待自己能够继续跑赢指数。对于投资来说,跑赢指数就够了,若能跑赢10个百分点,那就应该非常满足。同时,会继续控制对杠杆的使用。回顾几年的投资经历,最满意的就是在运用杠杆方面变得更为保守(将杠杆率设定在负债/净资产低于15%,实际上,按常规的负债/总资产计算,该门槛仅为13%),在对负债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即便是2023年出现了亏损,心态还算基本平稳,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进步。所以,尽管对2024年能否盈利不做期待,但在控制杠杆的情况下,保持一个好的投资心态并获得跑赢指数的成绩,对这几点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全部讨论

2023年亏损1.7%,负债12.9%。大幅跑赢指数,算赢。

谢谢分享。澳博不考虑债务吗?我觉得至少是个重要的因素吧

您说的两低一高,怎么评判?标准是多少?

2023-12-19 12:30

我也一直觉得招行是银行中的优质战斗机,最近也稍微买了一点,然后看到管我财说招行也步入了要承担大行责任为国分忧的观点和相关征兆,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因此不敢继续加仓,毕竟目前招行市净率仍然比国有大行高出40%左右。
银行的生意还是太复杂了,不敢下重手,后面等2023年报出来再继续跟踪观察看看。

2023-12-19 13:43

贴主似乎没有考虑经过人口,城镇化峰值之后水泥,钢铁的需求大幅下降,未来中国人均水泥钢铁产量不会远超世界发达国家均值。那么假如水泥产量下降50%,全行业持续亏损怎么办?

2023-12-19 11:19

谢谢格兄分享

2023-12-19 12:56

不过格大漏谈了个乐普医疗

2023-12-20 12:09

科技龙头AI大模型持续迭代,和国外差距逐渐减小,AI商业化落地加速,有望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02-08 14:44

奥博股份目标价7~10元。

01-17 10:33

思摩尔从最高价90跌剩不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