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笔记(1)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5

我发现,读书是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最好方法,总是觉得自己跟学生一样,一说都会,一做都废,读书能让我有谦卑的心态。也需要这些知识反反复复给我洗脑。

摘录一:在投资中,专业投资人(smart money)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业余投资者(dumb money)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笨,只有当业余投资者一味盲目听信于专业投资人时,他们在投资上才会变得十分愚蠢。
感悟一:每选一只股票都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高估专业人士的分析,对自己的选股逻辑需要有信心。
摘录二:难怪人们能够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却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房子时往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而选择股票时却只花几分钟的时间。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一个好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一只好股票的时间多得多。
感悟二:我买一个好的微波炉,要考虑性价比,物品使用寿命长,同理股票也需要考虑价格的合理度,是否能长期存在,为我创造收益,所以做决策时,需多维度考虑,不一时兴起,追逐热点匆忙买入一只股票。
摘录三:在股票市场上,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
感悟三: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求稳,到手的收益才算收益,选择确定性高的收益。
摘录四:公司分为六种: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感悟四:不同类型的股票需要区别对待,并不都适合长期投资,例如周期性强的股票。
摘录五:当有人说:“这样的公司连傻瓜都能经营管理”时,这反而让我更加喜欢这家公司,因为或早或晚都有可能将会是由一个傻瓜来经营管理这家公司。感悟五:哈哈哈哈,作者还是有点幽默细胞,确实避免不了傻瓜来经营。公司经营模式简单,说明公司具有价值,不关乎公司的管理人员。那么这个公司潜力就大。
摘录六:我宁愿购买生产药品、软饮料、剃须刀片或者香烟的公司的股票,也不愿购买生产玩具的公司的股票。在玩具行业中,也许某家厂商能够设计出一个每个孩子都想要的奇妙无比的玩具,但是每个孩子也只会买一个,8个月后这个玩具就会被从货架上拿下来让位给另一个孩子都想要的新玩具,而这个新玩具却是另一家厂商生产的。当周围有如此多稳定行业的股票可供选择时,为什么非得要冒险购买那些易变行业的股票呢?
感悟六:从身边的物品下手,且这些物品可替代性较弱,顾客的需求性较高,例如药品专利,整理了身边常见的药品如下:
药品类:云南白药白云山,片子癀,三九药业,羚锐药业,葵花药业同仁堂
饮料:农夫山泉,东鹏特饮,养元饮品承德露露李子园,康师傅,统一
奶制品:伊利,蒙牛(看来身边的股票后期多研究)
摘录七: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赢家”——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抱住“输家”——股价下跌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愚蠢透顶;另外一些人则相反,卖出“输家”——股价下跌的股票,却死抱住“赢家”——股价上涨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也高明不了多少。这两种策略都十分失败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把当前股票价格变化看做公司基本价值变化的指示器。在我看来,一个更好的投资策略是根据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来决定买入和卖出以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股票的资金分配。

感悟七:死抱住股价上涨的股票,居然也是不可取,还需要根据公司经营状况,调整资金比例(比如自己开一家店面,经营的好,就多投入,继续拓展开连锁店。后期经营的不好就需要减少投入,提前撤也可以减少租金的费用)

整本书读完也简单的了解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很后悔没有早点看到,真是晚看到一天,我就多愚蠢一天啊。读完最终的感受是以后买股票,就把自己当成公司老总,需要操心各个方面的情况是否有漏洞,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当然也把我想追涨杀跌,追逐热点的欲望扼杀在摇篮里了。

全部讨论

书要多读,而且要转化为自己认可的。而不是以市场上赚不赚钱来作为读书有用的标准!
发现一个现象:不读投资类书籍,股市上能获得20%的年化收益率,而通过大量读投资类书籍后,年化收益率降到了15%。
开始很困惑,到底应不应该读书?
后来想通了,读书会让自己充实,知道自己如何获得收益,持有公司股份更笃定,而不读书瞎买瞎卖也许短期运气好,收益高,但是从长远看,无法持久,最终会凭实力把通过运气赚来的钱亏回去。

05-03 08:07

善于思考与总结,还能执行,关键是还这么年轻,厉害!
感悟七的例子我抓不到点,感觉与老巴的球场记分牌的例子更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