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Frank_X: 他的这个说法可套用到谷歌过去几年做过的所有的失败项目,例如Stadia,这一波PPT发布之后,一堆人升职,然后就可以跑路的跑路,躺下的躺下。//@Frank_X:回复@Frank_X:昨晚听了 Ben Thompson 对 Nat Friedman 和 Daniel Gross 的采访,简单记录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 takeaway:1、$谷歌C(GOOG)$ 有充足的资金、人才、数据和算力(TPU 和外采 GPU 的财力),还有丰富的 B+C 端应用场景(安卓、搜索、Youtube、Gmail、G-suite 等),这是 AI 最重要的几大要素。投身 Gemini 大模型并作出贡献的谢尔盖·布林是个积极信号,他的创始人意志能否让 Google 焕发更大的组织活力是一大看点,另一关键是探索和搜索平行的中长期变现模式。2、因为 1 的优势足够大,Google 只需用 Gemini 做好跟随,保持在第一梯队,证明和 OpenAI 没有明显代际差距就算成功。现在似乎能判断 Gemini Ultra 和 GPT-4 是相似水平,问题是 GPT-5 的领先跨度有多大? 3、谁能最先获得 100 亿美元的 AI 年收入?这可能在未来12-18 个月内发生,并将产生深远影响。云三巨头占据有利位置,$苹果(AAPL)$ 似乎远离牌桌,但也是因为 1 的优势,将来起码有赶上来的潜力,他们最近在为开源模型从芯片层面开始做适配工作。
引用:
2023-10-30 23:04
距离上次《AI 之于五巨头》网页链接 发文过去了大半年,海外 AI 业界已成你追我赶的态势,文中对巨头们的很多预测也已兑现:微软结盟 OpenAI ,推 Copilot,AI 全面赋能业务尤其是云生态的订阅;Amazon 着眼长期,在算力收租和构建云端 AI 生态两者间明智地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