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跃升 | 3月1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温馨提示:本文有偿阅读

读到泰戈尔一句诗:

“老虎并不吃老虎,只有人,用人来养肥自己!”

一瞬间,在思想上,和这个印度老头,隔空呼应上了。

人吃人,其实是大圈子吃小圈子,是高阶层吃低阶层。

如果你恰好是一位教师、一位领导,或者是一位企业主,那么,每天都有机会以“俯视”的目光接触很多学生、下属,或者劳动力,如果你足够有心,就会发现,从人的相貌就足以判断这个人的阶层。

虽然有句俗话叫“人不可貌相”,但这只是针对极特殊情况下的人才而言的,绝大多数的人,足以通过长相来判断一个人的阶层。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是智慧还是愚蠢,是成长于城市还是县城,大都可以一眼分辨出来。

有个说法,是气质。

不过,这种说法,过于模糊。

精确来讲,就是内在精神力的外部表现。

举个例子,古装电视剧里,你能不能一眼分辨出太监?

一个太监,总是仰人鼻息伺候着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每天生活在小心翼翼中,那种不安全感和警惕性长期沉淀,以至于说话的眼神、走路的步态,乃至于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就足以深深地出卖他。

反观君临天下的帝王,那种气度、那种自负,溢于言表,那是源自于视野宽度和高度的沉淀。

看人看眼神,有的人一眼看去两眼无光且躲闪,而有的人则是明亮且刚毅,气质自然就有了高低之分。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种气质上的差别,很难区别,迷茫让所有人的眼神都没有光芒。不过,那时候,主要靠衣着就可以判断,能穿一件高档“的确良”,那就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社会上流;穿一件满是补丁的蓝布衣服,那就是土里刨食的。

改革开放至今,46年过去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将衣着上的鸿沟基本填平了,但是同时也把气质的微小差异放大开来。

我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了,用46年几乎追平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年的发展,与此同时,圈子和基层也被迅速分隔。

有人说这是国运,尤其是最近九紫离火运来临。

其实,所谓的国运不就是咱们韬光养晦扮猪吃老虎,才得以闷声发大财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嘛。

改革开放最前期,我们完全是在发挥人矿的优势,靠着人工的勤劳低价优势,在世界的舞台找到了立足之地;随后我们低价的资产,成为了全世界资本的投资沃土,吸引了无数外资投资;未来还将迎来金融领域的开放,这不是国运,是一步一步按计划执行的。

资本和金融是一把双刃剑,见效快,但是负面效果也大——迅速拉大贫富差距。

起初,社会是公有制模式,制定规则,所有人严格按劳分配,这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很开心,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人的创造力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那好了,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一样穷。

你看,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过年有年味,可以包肉馅的饺子,大家很满足,有可以开心的东西。

后来,社会逐渐进入资本制模式,释放人的天性,通过开放,把人性的贪婪充分调动起来,整个经济的活力就起来了。

这时候,社会资本和财富开始定向积累,比如银行业、保险业、金融业……

所有人整齐划一向“钱”看,所有人只能被裹挟着拼命奔跑,跑得慢的,就成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只有跑得足够快的,才能有机会去榨取别人。

于是,在大家都在努力奔跑的时候,有人开始聚集资本买自行车,有人开始聚集资本买飞机,有人聚集资本坐上了火箭。

那,你跑得再快也没用了,你是被更先进的交通工具给超越了。

一旦资本家掌握了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那就必定要将所有人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最终目的就是要榨取穷人最后一个铜板。

因为购买先进的交通工具需要抱团,这就决定圈层的产生。

圈层就是能够自发自愿抱团购买先进交通工具的小团伙。

这个小团伙很有讲究,要么你有相同的资金体量,要么你有足够的购买先进交通工具的资源或者权力,如果你任何优势都没有,那你凭什么能够加入到这个小团伙里来呢?

所以,圈层就这样诞生了。

聚集了资金购买了先进交通工具的属于资本家圈层,而跑得最慢天天被压榨剩余价值的属于底层圈层,在这中间,还存在一个圈层,虽然已经脱离了被极限压榨的底层圈层,但是还没有足够的资格进入到资本家圈层的中间层,我管这个圈层叫做中产。

中产,处于资本家圈层和底层圈层中间,充当着传导的作用,帮着资本家去压榨底层圈层,在帮助资本家吃到肉的时候,自己也能喝到一口汤。

这是颠扑不破的金道理,不管国内国外,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遵循这个道理。

房地产为例,现在国内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很多无房产者在嘲笑购房者,甚至举国外的例子,你看老外生活福利多好,都不乐意买房子。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德国的情况,因为德国算得上是欧洲国家里社会福利很好的代表,我发现,德国的房子基本都囤积在7%的人手里。

所以,你以为底层圈层不乐意买房子?

是买不起。

只能租。

圈层诞生后,紧接着就要稳固。

圈层诞生后,有三样东西将其固化:

一是资本;

二是教育;

三是思维。

先说资本。

在资本化的游戏规则之下,有交通工具的人和没有交通工具的人,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是一道数学题,甲跑步每天2000米,乙开汽车每天20000米,问1天后甲和乙相差多少米?10天后呢?100天后呢?1000天后呢?

乙已经看不到甲了,甩开太远了。

资本在甲和乙之间构筑了一个悬崖,深不见底,无法跨越!

那么甲日夜不停地跑行不行呢?努力能不能跨越这个悬崖呢?

你说呢?

这已经不是农业文明了,已经是工业文明了,你跑断两条腿,也追不上汽车啊!

单独靠劳动,你如何能通过劳动积累巨额财富呢?

但凡你认为通过劳动能致富的项目,早都被玩出花儿来了,而且是360行,行行无死角、全覆盖。

而且资本领域还有一件工具在不断稀释你的财富,通货膨胀。

你纯粹靠劳动力赚取货币,你算着一年赚10万,10年就能凑够首付买房子了,结果等你凑够了100万,房子首付涨价了,300万了,还得再奋斗20年!然后你笃定目标,再奋斗20年,等你攒够300万,那会儿你猜首付会不会是500万?

社会超发货币,会把勤勤恳恳的劳动价值稀释殆尽!

咱苦哈哈干一年,还不如别人资本运作在一、二级市场炒作的利息来得多。

所以,如果现在你还存在靠劳动致富的思想,那就注定已经被社会淘汰了。

劳动顶多就是为了混生活费,劳动所得就是为了生活所需,纵观社会发展,你会发现,消费高了,你工资就会涨一些,工资涨了,消费就会再高一些,以前爷爷奶奶买肉论分、角,爸爸妈妈买肉论角、元,现在咱们买肉,哪种肉不是十几元?

当然,我承认,有劳动是可以跨越阶级的,就是你的劳动具有极大的稀缺性,你成为了万里无一的天才劳动技术员,但是这个概率极低,很明显,你不是那个万里挑一的练武奇才,你只是酱爆而已。

不过,大多数人的思维不是卡在劳动致富,而是卡在天才技术致富的梦里,到了社会就想,凭借自己这一身才华,怎么不得“出类拔萃”?

结果,最后没出类,也没拔萃,被资本家画了一桌子大饼。

当然,我也要承认,确实有小部分人吃到了大饼,但是,数量比熊猫还要稀少。

你如果打开官媒,会发现最近经常给你推送:XXX小白直播带货日入3万、XXX大学毕业摆小吃摊,月入过百万、XXX返乡搞绿色农业年入3000万……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这些都是套路,如果你真信了,那你就是大傻子。

那有聪明的已经要问了,如果劳动不能破圈跃升,那我也去搞资本好不好,我想好了,我也要拥抱资本了!

这种属于有脑子的,但不多。

资本门槛那么低的吗?

你说要去拥抱就拥抱了?

资本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你要知道,富人能够致富不是靠本金雄厚,而是银行本金雄厚,富人的原始资金基本都是靠借贷,你去细数现在的企业家,但凡是有头有脸的,几乎超过90%的都是通过银行借贷,也就是说,谁能在银行借到钱,谁就是大哥!

大多数人对资本投资的想法是这样的:我是做饭店的,我赚钱了,用攒下的钱去开了第二家,然后我用两家饭店赚来的钱再去开第三家、第四家……

这种属于是从农耕文明进化了的,但是进化的不多,依然是小农经济。

资本,就是要借势。

这里,就隐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要有信用积累,具备借钱的基础。

二是要与权力勾结,具备借钱的可能。

所有大佬的发家史,没有不和大佬勾结的,万科王石一直鼓吹他从东北买入玉米,再高价卖到香港赚取了第一桶金。

但是他没有告诉你,在那个年代,他为啥能拿到东北购买玉米的批条、他为啥能拿到香港销售玉米的批条、他为啥能调动火车在这两个地方开了专列和航运专线。

如果你去做,估计在第一步的时候,就因为投机倒把罪被枪毙了。

所以,和权力勾结这事,对咱们老百姓没啥借鉴意义,对我们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条要有信用积累。

你有没有咨询过,你能够从银行借出多少钱?

如果你有一个房子,产权时间还挺长,所处地段还不错,那么,你能够从银行借出仨瓜俩枣,但是我说的这种房子不是住的,是你信用的基石,是帮你站上资本圈层的资产。

如果你没有房子呢?

估计银行毛都不会给你!

当然,有人会抬杠,那咋不行啊,借呗行不行?信用卡行不行?消费贷行不行?

我只能说,too young,too simple……

你有没有算过,那些玩意的年化利率?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变相合法吸血的高利贷!

你就记住一个点,所有资本家能够打电话把钱主动借给你的,都是吸血的高利贷,无一例外!

没算过信用卡的分期利息吧?

16%!

只多不少。

研究过美国的几次经济危机,其实根源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就像是吸血鬼一样,盘吸着所有的底层圈层,而底层圈层也极其配合,被吸血,也很快乐!

直到某一天,实在吸不动了,那就搞一次危机,印货币发债续命,重开!

玩过贪吃蛇吧?

最开始资本只有那么大一点,通过不断地吞噬,最终霸占全屏,都是你的了,还玩个毛,臃肿的身体让游戏无法继续下去,那么,一不小心,就要重新来过。

目前,利率下降,甚至已经开始炒“负利率”时代了,这是资本续命的终极一招,日本早就陷入困局了,只能等重开。

感谢咱们的组织,虽然咱们也拥抱资本,但是确实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防止恶化过快。

还时不时地给下方圈层开一道门,让大家都享受一下资本化的阳光普照,其实这就是在不断打造中产圈层。

过去几十年,打开的门叫房子,不仅给了信用的门,而且还给了杠杆的门,允许挤破头钻进来的小伙伴们顺利晋升中产。

但是,却有一票自来水喷房价,都喷了十多年了吧?

这回都喷懵了吧?

在什么山头就要唱什么歌,咱们组织还是不错的,打明牌,而且带着咱们无产阶级一起走,至少给机会,允许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外面的世界,至于说能不能跳出来,这完全看个人能力。

但是你看美国,基本就是个人要为个人的行为买单,组织是不会管你的,黑暗森林法则,适者生存,能吸血别人,那是你的本事,被别人吸血,那是你技不如人,流浪街头了,可以给你仨瓜俩枣,至于会不会饿死,那要看你自己本事了。

我们的组织不仅要带着先头部队跑起来,是不是还要回头看看,有没有掉队的,再搞一下精准扶贫,每个阶段还要重新审视一下结构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了,还要再搞一下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就是去再平衡。

你看,钱从来就不是你靠能力赚的,而是分配的,如果没有开门,资本家早就把你吸干了。

再说教育。

钱多了,首先搞什么?

教育!

哪里的房子最贵?

学区房!

懂了?

有钱为啥首先要去搞教育?

因为圈层的固化,所有跃升圈层的人,最迫切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够起点就稳固在这个圈层,并努力为下一代创造条件跃升更高一个圈层。

所以,所有圈层上有能力的人,都在搞下一代教育的军备竞赛,当然,既然是竞赛嘛,投入大小不起绝对的决定作用,还有一个因素,是概率!

龙凤呈祥固然可惜,但是似乎现实中还有一部分就是龙凤成翔。

没办法,那就只能多生,并强化概率!

大家也都对帝都海淀的教育之卷略有耳闻,但凡是有能力的家庭,都把钱砸在学区房上,通过好小学,升入好中学,再升入好大学,但凡进入了好的大学,那么几乎就算是圈层的保障了。

咱就用脚后跟想一下,从小撒尿活泥玩大的孩子,和每天奥数钢琴长大的孩子,结果能一样吗?

凭什么一样?

教育不单单是学历,更多的是熏陶。

家长的眼界是孩子的最初天花板。

如果是在农耕文明社会,父母是什么样子,几乎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翻模生产!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没有义务教育,孩子的成长完全就依靠父母的教育,所以,孩子首先在基因上遗传,其次是在生活上耳濡目染,基本,孩子不会比父母强多少,所以,在古代,叫做守家业。

而现在,有了义务教育,则是给所有人又开了圈层跃升的一扇门。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小县城的孩子,通过考学来了帝都,可能还能来全国首屈一指的高校读书,脑子开窍后,吃到了改革开放、技术发展等红利,摇身一变,有了留在一线大城市的机会。

咱们的教育,成本是廉价的,价值是奇高的,教育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你有机会突破父母的认知天花板得到圈层跃迁的机会。

这个例子,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这种教育,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尤其是在美国,教育固化极其严重,想翻身比做梦都难,如果真翻身了,那都值得拍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就是,为什么要拍成电影,你考上大学为啥没被拍成电影?因为在咱们这,教育带来的阶层跃升,太普遍了。

德国一战二战被打成那个熊样,为什么能够实现快速翻身?

就是因为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就决定了不管是谁,人人在学习这件事上是平等的,不过我也承认教育和教育业不一样,咱们是填鸭式的,但是,填鸭式教育也是教育!

社会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缺口需要,缺口需要就导致了教育的定向式,组织上认为,在还没有能力实现复杂机械规模化生产的时候,去定向搞精密化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得不偿失。

教育是孩子脱离父母瓶颈、获得高维认知的最廉价的道路,没有之一。

资本化发展一刻都没有停歇,我们肉眼可见的,社会各个圈层的壁垒越来越高,你不进入某个圈层就决定了你做某件事会非常艰难,而如果你进入那个圈层,也将决定你做某件事会很轻松加愉快。

如果不重视教育与自我教育,未来生物上的生殖隔离可能会率先在社会层面实现。

但凡您不是一位60岁往上走的老人,每天就追求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了,那就一定要奋斗起来,为自己,也为下一代,快跑,圈层壁垒时刻在提高!

最后是思维。

最后说思维,是因为思维差异,是资本和教育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

我们说一个人废了,首先是他的思维废了。

思维上没有认知结构了,就是废了。

比如我们说消费主义陷阱。

越是穷人,越喜欢通过模仿的方式提升圈层,他们认为攒三个月钱买一个iPhone、攒六个月钱买一个貂、攒一年钱买一个表,这样就能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圈层了。

其实呢?

高一个圈层的人,把压榨来的血肉,都投入到更多的吸血机器的建造上了,而你所看到的他们身上的貂和手上的表,那只是建造完吸血机器之后剩下的铜板。

奢侈的生活,只是吸血太多带来的副产品,他们主要的快乐在于如何扩大规模不断吸更多的血,并且保住自身及后代有无穷无尽的血可以吸。

假以时日,这两种思维,导致的结果就是,底层圈层的人中了消费主义陷阱的套,被上一个圈层的人源源不断地吸血……

而底层圈层,却时时刻刻在努力,希望赶紧通过消费,与上一圈层的人并肩齐行。

这比我们讲资本的时候你跑步别人开车更严重,至少这个阶段大家还是同向而行,而到思维的差异这个阶段,两者已经是相背而行了,只能渐行渐远。

如果不陷入到消费主义陷阱,而是要立志也去吸血呢?

也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

心性!

当初大哥带我做项目,要做豪车租赁,手把手教我如何启动、如何获取客户、如何高净值客户服务、如何高净值客户变现、如何融资、如何从0到1、如何再迅速从1到100,可以说不能再细致了,甚至名字都取好了,豪约,多好的名字。

只是我听完了,总觉得开发软件可以,但是客户真的会租吗?如果没有那么大客流量怎么办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前期各种投入加一起可能也要100万左右。

我觉得是个好生意,但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这种境地:道理都明白了,但实操不好办啊。

绝大多数人,都会困在这个环节,走不出去。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过某一路径上的成功,他就很难去对这种成功有信心,也很难去对成功有明确的感知,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不要轻易改变现状的怪异思维。

而前面咱们说的教育,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教育让你产生新的认知,让你能够尽量扩大、拓宽所有你走过的路,并提高你的认知,让你敢于去走一条新的路。

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思维束缚、不能摆脱自身的经验主义,那么基本就不会走出一条新的路出来,哪怕有人指点,也没用,他最多也就是动一动而已,只会是某一次茶余饭后的闲聊的谈资:当时,我有一个机会直接一飞冲天,只是我当时……

认命,就是这个逻辑。

教育修炼的是心力,就是一种反复在内心、脑袋里折腾的动力。

缺乏心力的人就会很消极,会陷入强烈的个人主观经验主义,任何自信和回报,都是需要痛苦的付出的,如果没有这种心力,自然就会认命了……

对于孩子来说,提供足够的条件,引导足够的方向,但同时不做过多的限制,可能才是对下一代的最大助力。

你规划的越多,可能孩子就越挣扎,因为你的眼界是有局限性的。

这一点我爸妈做很好,他们只为我提供学习的环境,并告诉我学习的好处,并不会规定我几点写作业、几点看电视、几点可以玩。

即使,他们想规划,恐怕当年也不敢规划一个摸鱼掏鸟的孩子该如何考上北大……

若是咱眼界不够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