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高深 | 2月27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温馨提示:本文有偿阅读

放眼当今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沉寂了。

为什么?

互联网拒绝高深。

你写得太高深了,别人没有耐心去钻研。如果《道德经》首发微博、公众号,早就沉了,甚至连一句“兰州烧饼”的评论都得不到。

“兰州烧饼”是贴吧古早互联网时代的用语,意思是“楼主傻逼”,也有用简写的“LZSB”。

但是现在你随意发一条赞美凤凰传奇《奢香夫人》的评论,立马就能收获数条“YYDS”的评论,意思是“永远的神”。

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咱们的平均读书数量少了,但是阅读量却实现了猛增。

那,阅读了啥?

刷朋友圈、刷短视频、刷微博。

要么是出轨八卦、明星新闻,要么就是心灵鸡汤、早安晚安,再不就是国外乱套、国际动荡,现在还多了很多爽文神短剧,真正能够让咱们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或文章很少,不是没有,而是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读。

以前互联网还是快餐时代,现在短视频已经把互联网带入了零食时代。

我,属于是推车卖奶茶的。

风扬师哥呢,他属于国宴大厨,但是没用,互联网不认可。

卖了这么久奶茶,我有什么心得?

拒绝高深,坚持肤浅。

举个例子,昨天文章是写的风扬师哥,应该是今年开年以来写得最好的一篇,但是后台数据反馈一般,连最近的阅读平均数都没达到。

昨天写完,我自己读了不下3遍,越看越过瘾,里面的人物塑造很饱满,同时使用了对比写法、虚实写法、衬托写法,甚至融入了戏剧冲突。

有些资深的读者反馈特别好,昨天好多读者私信我,跟我探讨剧情,还有北大的同学来问风扬的原型是谁,是不是真人真事?

肯定是真人真事,这些东西靠杜撰是无法丰满的,至少禁不起推敲,但是也不能写真实姓名,要不他会觉得我在讽刺他。

实际上,我并无此意。

风扬师哥和我,就是两个极端,就像是辽宁大悲寺和河南少林寺一样,走了两个方向,都对,也都不对,在我的对照和衬托之下,每位读者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侧重点,开始对号入座,有的越看越觉得自己是风扬,有的越看越觉得自己像景辰,从而,你会对另外一个角色冠一个标签:SB。

这就是文学。

文学就是塑造N个座位,让你读着读着,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我这是遇到了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拒绝大师的时代,拒绝高深的平台,越是跳梁小丑,越有机会,风扬师哥写作水平不比我高吗?闹着玩呢,人家北大汉语言文学系硕士。

但是没用,互联网不认可他们。

现阶段的互联网,拒绝高深,只接受简单的文字。

1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学计算机,被几位学长带着混CSDN,这是一个程序员的论坛,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偶像并不是娱乐明星,也不是自媒体,而是技术达人、黑客达人。

那时候电脑普及也还没多久,还是灰鸽子盛行的年代,每位电脑爱好者,谁心中还没有过一个黑客梦?

那会儿中美之间的黑客攻击是常态,经常能够登上新闻的是谁又把美国哪个政府网站给攻破了,挂上了五星红旗,尤其是到了2013年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爆发,更是把间谍、黑客技术推上了顶峰。

那时候在CSDN上是讲究等级的,要是级别能够达到5星,那在炸裂界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很少出现,而且需要混多年才能慢慢混到这个级别。

星是怎么产生的?

别人提出技术问题,是要悬赏分数的,从20分到100分不等,大家纷纷去热心回答,谁的答案被采纳了,那就能获得相应的分数,但是想要混到5星,那可就不是单纯灌水就能达到的了,需要专业、热情,还得持久。

那会儿我虽然是个小菜鸟,但是我很活跃,CSDN北京站和山东站的站长认识一堆,后来山东烟台站的站长还成为我北大的硕士同学,他名字里有个鹭字,平时就是拖鞋、T恤,非常符合大家对程序员的屌丝印象,我给他起了外号:LOW货,现在在阿里做云计算,应该是P7了。

有天我发现论坛上来了一个小伙子,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很勤奋,从早到晚,基本全时泡在论坛上。

因为他回答了我一个Java语言的问题,点了关注,后来通过私信又加了QQ,联系逐渐多了起来。

他是把CSDN当成自学平台,看别人教程,再去实验,完事回来写心得,同时,还要去新手区帮助新人。

随着频繁地输入输出,他用了小一年的时间混到了5星,那不得了,毕竟大家都是科班出身,Java又是面向对象的语言,逻辑清晰。

但是Java区有个老5星就是不服他,张口闭口就是你是速成的,能行吗?专业吗?装什么大师啊?

技术人员吵架,那简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直接开坛,华山论剑。

当时围观者无数,逐渐老5星招架不住,毕竟技术嘛,学会了就是会了,又不是啥高深的哲学问题,但是脸上挂不住,又转移到学习体系的轮战,后来又转移到刷题数量的论战,其实,明眼人一看,胜负已分。

我也支持速成的北邮老兄,因为他不仅有天赋,而且勤奋,这种人一旦出现,那就是博尔特,势不可挡,就像是陈丹青在回复一个提问者的问题时说的,一个人喜欢做一件事,去做就好了,卧槽,那拦不住的!

现在,这哥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了,更牛逼的是,他已经可以居家办公了,就是你抽空把这个别人都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就行了,不用到场的,很多外企都有这个制度,只要你能完成你的工作,你就可以居家办公,而且很多外企还鼓励高水平人员居家办公,比如谷歌,因为办公工位不够……

其实他真正的天赋,是学习天赋!

在这里,我能吹牛逼不?

我也有点学习的天赋。

我学驾照那会儿,特别崇拜一位学员,老哥是因为醉驾被吊销了驾照,从头考,他给我讲,他学车有天赋,平时在家偷偷观察他爹开车,加上他哥教,初中毕业的暑假,就开着他爹的夏利满县城跑了。

他是后来跑大车,喝酒被查,吊销了驾照,重新来学。

我学驾照主要靠理论,我先读理论,然后看教练示范,等轮到我的时候再反复练习,每个细节都这么练的,即便是今天,如果我开车,观察四周环境、上车、扎安全带、踩刹车、松手刹、点火的顺序,依然是按教科书规定的去做的,每个细节都是如此。

当然,有缺点,学得慢。

那时候在网页上也有人教开车,但是没有现在短视频那么专业、那么多,而且车子的仪表盘上那么多按键,总害怕按错了。

教练忙,休息的时候,他就在树荫下教我,学车最首要的就是放宽心,别扭扭捏捏的,别怕撞车,副驾有刹车,而且教练车有保险,仪表盘上所有东西都摁一遍,就知道干啥的了,还不知道的就再摁一遍,别怕,只要胆子大,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因为之前就已经是B证了,老哥倒库不和我们似的头伸到车外,还得看着镜子,一步一点刹车,一步一停顿的,老哥倒车入库从来都是单手,一把入库,让人眼花缭乱。

教练就省心了,让他帮忙带学员。

因为当时我考完研究生了,着急去上学,必须一个月内把驾照拿了,这老哥还给我帮了不少忙,考试倒没啥问题,主要是预约,没想到这老哥和驾考中心的关系那么熟,科目二1200、科目三直接加塞考,最后20天左右火线拿证。

到今天为止会长夫人一直嘲笑我驾照是花钱买的,我也不解释。

后来在北京开车之前,我又专门请了私教,陪同上路,熟悉北京的路况,等都熟悉了,我才真正自己去开车。

我要表达的是什么?

当你以专业的学习姿态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只要你稍有天赋,很快就能成为专业选手,甚至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最近《飞驰人生 2》再次上映,很火,也带动了大家对赛车的热爱,很多人总觉得赛车手就牛逼,其实,真未必。

咱们有读者就是赛车手,可以验证我说的对不对,你应该深有体会,特别是玩场地赛的时候,有些人甚至连民用驾照都没有……

无论什么专业,都是如此。

之前郭德纲搞相声大赛,有上海交大的一对博士夫妻跑去宣扬自己的公式相声,让郭德纲一顿怼。

郭德纲说,我不拦着任何人成为数学家,到那时你得知道123啊;想当翻译,你得知道ABC啊;do re mi 都不知道,你怎么就音乐家了呢?

郭德纲说得太对了,为啥大家不跑去唱京剧,搞个大武生,因为人家有入门门槛,3米高的桌子摆上,来吧,从上面一个跟头翻下来吧,你敢吗?

很多民间科学家也是如此,民科最热衷的领域是什么呢,数学、物理,为啥不研究化学呢?

因为那玩意搞不好真爆炸啊、真有毒啊!

不过基础理论还可以试试,说不定哪天他们也能发明出硫化硼的反应式呢,毕竟S + B → Sb是吧,生成咖啡也指日可待,CO + 2Fe → Coffee。

乒乓球也是如此。

多数人乒乓球怎么学的?

就是天天打。

野路子出身,觉得自己很娴熟,其实真未必,因为你步伐不对、手法不对、姿势不对,一旦遇到专业选手,就吊得满场跑,人家还没用力,你就倒下了。

不掌握步伐,就没有掌控全场的能力,你的辐射力就局限于你身边1米,再远,就控制不了了,你看奥运会上,乒乓球选手弧圈球都拉到场地之外,那掌控力!

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8岁孩子就可以轻松灭了你,不信?

可以找个少年宫打打看。

咱想,一个8岁的孩子,还不一个弧圈球就给他灭了?咋可能有反手之力呢?

过去,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我去看过他们少年队的训练,我的看法改变了,这些孩子年龄小、个头小,但是完全具备掌控全场的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就训练步伐。

怎么练?

教练用手势,前后左右是不同的手势,孩子们要闪转腾挪、不断地救球反击。

步伐练习过关了,才是实球训练。

大学时候我学习乒乓球,一共学了一个学期,每个周末我都抽一天过去,教练是个返聘的老头,省队退役运动员,他跟我讲得很明确,每次就教我一招,但是我得一招练习一个星期,等下周来了验收成果。

他很喜欢我的学习姿态,所以我每周的进步都超出他的预期,进步很快。

我只学了一个学期,但是他说应该已经是全校数一数二的了。

当然,那会儿我有另外的优势,我体力好,可以轻松打1个小时,后期,教练带我打训练赛,有时候我2个小时的训练赛全程不下场,就是其他人轮番虐我。

我讲这些,不光是为了吹牛逼,是为了分享一种学习姿态。

有人驾照也是买来的,到那时他开得再熟练,我也认为是马路杀手,出事故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他不知道交通规则是什么,总觉得没事,一直都是靠侥幸,到那时侥幸是不能用一辈子的。

每一条交规,都是用血写成的,遵守规定,非常重要。

昨天,有读者私聊我,说他在学摄影,学习摄影也可以用昨天教风扬师哥搞佛学的办法去学习吗?

一样的,如果是我去学摄影,那我就奔着摄影达人去,他反对我的观点,认为摄影不同于写文章,摄影是很严谨的。

我反问他,写文章怎么不严谨呢?

写文章等于写出我的认知和常识,接受2万多人的挑刺,我要是经不起推敲,你早就不关注了。

前天,猫哥还专门给我挑出一个错误,就是电瓶车其实是铅酸电池,不是锂电池,咱一看,还真是,是咱写错了,马上承认,并改正。

我如果要去学摄影,就朝着三个方向发力:

1.基础知识

2.什么是美

3.摄影圈子

基础知识是什么,比如相机有多少个构件?有多少个术语?光圈有多少个大小?等等……

我全部学一遍,每天就只学习一个知识点,例如几天就只学习快门,明天学习闪光灯,后天学习光圈。

每天搜别人的教程、文章、视频,然后再挨着实践,并且写出使用心得,并且还要写上标号,例如《景辰学摄影第1天:什么是快门》。

什么是美?

摄影和画画一样,相机就是画笔的一种,你能不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画,不仅取决于你的画工,那只是最基础的事情,真正决定这幅画价值的,是你脑子里的勾画,是你的构图和思想,你要知道什么是美,你要知道如何表达美。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文人、艺人甚至是企业家也喜欢玩摄影,而且他们喜欢自动挡,甚至就是使用手机,但是你只要看他们拍出来的照片,就感觉很有美感,比如潘石屹搞摄影,给很多企业家拍照,哪怕就是最简单的证件照,他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对美的认知。

东北大哥一般什么造型?

大金链子、小手表。

江浙一带的大哥什么造型?

麻布粗衣老布鞋,手里再盘个串。

在他们自己眼里,这都是美,只是审美标准不一样。

你如果看东北、内蒙一带的家庭装修,更有意思,有几位东北的大哥经常晒他们家的装修,洋相百出,有土豪直接用玉石当瓷砖的,还要强调这是整块的。

我在想,你这哪是装修啊,你是把夜总会给搬家里了啊。

还有人更彻底,把“在水一方”门口那个裸女直接搬家里,还要配上壁炉……

我大学时候选修西方艺术鉴赏,老师体态略胖,但是非常开朗也非常幽默,甚至有时候在课堂上开车,搞艺术的嘛,对这些看得很淡。

她最大的优点是打扮得体,并非是什么名牌,但是总是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认为,学会审美,才是学会摄影的关键。

还有摄影圈子,成长的关键就是混圈子,无论做什么行业,都是如此,总要不断地混入这个圈子,比如你搞电商,你自己琢磨如何搞头图,如何投流,累死你,还落后同行一大截,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圈子,看同行发展到哪里了。

为啥很多企业家要定期搞游学,去参观其他人的企业,就是去接受熏陶,耳濡目染,自然你就成长了,甚至他们什么都没说,你就学到了很多。

摄影很难吗?

你要是想1个月成为大V那很难。

但是如果你愿意拿出1年来学习基础知识、3年学习美术鉴赏,每年参加6场摄影旅行,4年后,你绝对是一个摄影大咖,你想啊,你基础知识绝对扎实、又懂得审美,即使成不了大师,你也将会是这个圈子里最有名的学生,你想啊,你4年参加过24条摄影线路,光是这,你就已经远远超过90%的摄影人了。

4年很长吗?就当读了一个4年制的摄影大学。

虽然互联网现在是快餐时代,但是盒饭也要分三六九等吧,你觉得咔咔摁上几个月的快门就是摄影大师了?

我说的学习4年,是以专业的姿态去学习4年,日复一日,是有作品的4年,是不断进步的4年,是让人能够看到你每天都在成长的4年。

换句话说,按照你现在的发展规律,4年后的你,难道不是原地踏步吗?

不信?

你回头看看,你与2020年的你,有多大差别?

绝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都是在原地踏步!

换句话说,你真的觉得那些摄影大师远远超越了你吗?

其实他们不过是拍得多了一些而已,甚至是略懂一二而已,他们很多也没有系统学过那些基础知识,只是拍的熟练而已,若是把他们的学习时间换算出来,可能不到3个月。

你用4年去PK他们的3个月,难道你觉得你不能做到鹤立鸡群?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位同学,从来都是第一名。

他勤奋吗?

一般,还经常打篮球踢足球。

高考时,我们县级市的理科状元,选择了北大。

有次读书签售会的时候,遇到《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因为也是北大毕业,聊了几句。

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你当时勤奋吗?

他说,很努力,但也是班上最调皮的几个之一。

我问人与人智商差别大吗?

他说,差别不大,主要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姿态不同。

懂了。

学习方法决定了你的学习效率,学习姿态,决定了你的学习效果。

其实在北大我见到这些全国最聪明的学生,发现他们几乎都可以做到一通百通,我前面提到的现在阿里P7的程序员LOW货,当时我们学习云计算,这哥们回宿舍就开始自己捣鼓Docker、go语言等等玩意,不会的就买书,再不会就查文档、看教程,后来为了实践一下,还专门跑去因特尔实习了一段时间。

当学习的姿态深入骨髓的时候,就成了天赋,学习的天赋。

勤奋不是学习的关键,有方法的勤奋,才是关键。

以摄影举例,你天天拍,不学基础知识,不学美术鉴赏,你凭啥认为你能成为大师?

你就是再熟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会使用相机的熟练工人而已。

离艺术的距离,很远。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有个节目叫《局部》,我看完非常震撼,你以为一幅壁画就是壁画,他能从历史发展、画匠的流程、艺术的表现力、张力等各个方面向你娓娓道来,讲到北朝墓室的壁画,他说,进入北朝墓室的第一印象就是线条的盛宴,人脸,身躯,器物,牛马,只是线条,线条,线条,放肆到极点,快乐到极点……

陈丹青让北朝壁画做了3分钟的亮相,可别小看这短短3分钟,它让许多人第一次见识了北朝壁画“重见天日”后的模样,更让早已见惯西方艺术的现代人惊呆了,甚至有人说,北朝壁画“秒杀”全部文艺复兴。

你看,这就是艺术的眼界,你也看过敦煌壁画,但是除了一句牛逼之外,你看到艺术价值所在了吗?

再资深一些的摄影师,会去学修相机,目的是什么?

了解相机的成像原理!

就像是玩越野的人一样,他们玩车,就一定会熟悉各类车的性能参数,能准确告诉你前驱和后驱的区别,能告诉你不同品牌的特点,什么样的车子长什么样、什么性能、什么车坐着舒服、什么车子开着爽。

现在的人,喜欢追求速成,拍了几张照片,就要急吼吼地开始搞摄影培训班了,你自己都没搞懂什么是摄影呢,就开班了?

从商业角度而言,只要有人买单,那就无可厚非。

但是从底蕴而言,我觉得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经得起推敲,特别是专业人士的推敲。

学习的过程,还是要慢下来,要扎实。

觉得学习的过程枯燥,可以组织摄影之旅啊,不为赚钱,就是纯粹交朋友、拜师,你可以每两个月组织一期,不会组织去小红书照抄拍摄线路总行吧,其实一场活动组织下来,你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些老师会手把手教你怎么拍风景、怎么拍飞鸟,耳濡目染,你也就学会了构图的准则了。

我在北海公园、玉渊潭公园等多地也曾见过很多民间野生摄影爱好者,他们看似很专业,长枪短炮的,但是稍微一聊,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普遍缺少一点:学习的姿态。

虽然有留长胡子的、有扎小辫的、有戴导演帽的,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相机,没有真正去了解过美,单纯只是长得像摄影大师而已,只是为了朋友圈摄影大赛喝彩而已。

如果好好规划一下自己,找个细分领域,至少给自己3年学习时间,别嫌长,3年,不过是专科,4年本科,6年才能达到研究生水平,你那么着急干嘛?

欲速则不达!

在一个行业成名后,你觉得你会缺钱吗?

辽宁有个狠人,叫刘丁宁,2013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

但是她却两次放弃72万的奖学金,选择复读。

你觉得她现在想赚500万很难吗?

太简单了!

找个辅导机构合作,搞个学习培训班,就500人!

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她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两夺高考状元,全国就她一个,独一份,每人2万,和机构55分,机构去全国宣传招生,500人很难招吗?

会有N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哪怕只是为了和她合张影,这2万元也值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她要是再趁热打铁写本学习心得的书呢?

肯定能进入畅销榜前十名的!

人为什么会平庸?

因为,从来没有深入过,无论是学习还是干活,总是在糊弄,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甚至糊弄自己。

《闻香识女人》里有段话特别好,当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但是我从来不走,因为我知道那条路太难走了。

就像我刚分享的这条摄影之路,可行吗?

太可行了!

但是,学摄影的人愿意走吗?

不愿意!

因为,大家都渴望走捷径,就是直接成名,最好是明天,如果来不及,下周也行,千万别给我设计3、5年的,太复杂了、太漫长了。

所以我一直给大家灌输一句话,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但是,大家更喜欢捷径,更喜欢速成,更喜欢绝招,总希望朝发夕至,多一天都不愿等!

当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就喜欢诉苦,你观察一下周边的人,越是没有能耐的人,越喜欢大喊大叫。

你看《闻香识女人》中,那位中校,全程都在大喊大叫,他是希望通过这种反抗,让别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其实呢,他的反抗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至于说《闻香识女人》这个题目,纯粹的标题党,这部电影有些情节很燃,到那时有些地方禁不起推敲,比如,一个瞎子在狭窄的街区疯狂开法拉利?一个瞎子在学校大会上撒野?

六盘水那位女企业家,政府欠她2个亿想用1200万抹平债务,她带着十多位专业律师都没能成功撒野,被以寻衅滋事罪逮捕了,一个瞎子能够在学校大会上撒野的几率有多大?

我更喜欢理性的电影,至少剧情能够经得起推敲,只是很多经不起推敲的电影,只能靠标题党来吸引眼球。

你看,标题党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