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碳纤维车身产业化及相关标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1
背景: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车身轻量化已成全球和我国汽车工业重要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在公司已掌握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核心装备技术及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公司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线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示范项目”,将抓住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有利于公司实现成为国际领先的液压成型装备、新型高端复合材料龙头企业的战略目标,符合公司以全自动液压成型装备为核心、新型高端复合材料为延伸的业务发展格局和战略规划。预计 2016 年 6 月完成生产整线工艺设计,2016 年下半年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2017 年 1 月正式投入生产。
          碳纤维应用汽车轻量化的市场包括传统内燃机汽车和电动车领域。假设只有 1%内燃机汽车每车使用100 千克碳纤维车身部件,碳纤维车身部件的年需求量也将达到 200-250 万件。而整车轻量化更是电动车发展的必然方向。201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 7.5 万辆,2015 年有望超过 20 万辆,到 2020 年保守估计可达 100 万辆,预计约 20%的新能源车每车使用 100 千克碳纤维车身部件,碳纤维车身部件的年需求量也将达到 160-200 万件。 按照每条碳纤维汽车部件装备生产线年产 5 万件计算,到 2020 年仅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就需要采购 72-90 条碳纤维汽车部件装备生产线,而全球市场容量则更加可观。 


        2013 年宝马 i3 等碳纤维车型的大批量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于汽车部件开发制造的主要难点已被解决,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快速、低成本制造技术已逐步趋向于成熟;另一方面,碳纤维原料供应量逐步增大,使得成本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原料供应及成本因素也不会构成规模化应用的障碍(据德国碳纤维发展联盟
MAI 的研究,到 2017 年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将降低 90%,预计随着原料成本大幅降低,汽车碳纤维产业届时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点)。 因此,研发先进的大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工艺与装备生产线,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应用于汽车领域的重要前提。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大规模生产成套装备及工艺技术仅极少数欧美厂家掌握。要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装备的产业化,需要掌握大批量、短周期生产碳纤维汽车车身部件的装备及工艺技术体系,并完成汽车用碳纤维车身部件自动化生产整线的设计。
      大批量、短周期生产碳纤维汽车车身部件的装备及工艺技术体系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核心的快速、高精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机;(2)模压快速树脂浸渍工艺,主要包括碳纤维片状模压料模压工艺技术(即 SMC 工艺术)及碳纤维短周期高压树脂传递模塑技术(即 HPRTM 工艺技术);(3)用模具设计技术。在上述三部分装备及工艺技术基础上,配合辅助设备及其他关工艺,可组合开发汽车用碳纤维车身部件自动化生产整线。
       公司已掌握大批量、短周期生产碳纤维汽车车身部件的主要核心装备及工艺技术,牵头研发设计的汽车用碳纤维车身部件自动化生产整线已初步成型。2015 年 8 月成功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专用模压机的研发。2014 年 3 月与意大利技术合作针对碳纤维车身轻量化中的模压及快速树脂浸渍核心工艺展开专项研发 ,2015 年 3 月,上述研发工作基本完成,公司及合作方已掌握模压及快速树脂浸渍的核心工艺,并制造成功 5 套“海源碳纤维微型纯电动车”全碳纤维车身。并于 2015 年 5 月与意大利技术合作方签署协议,通过支付技术引进费等合法方式引入其 HPRTM 相关专利及专有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同时通过支付技术引进费充分利用意大利合作方既有的模具设计技术诀窍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及提升公司的专用模具设计技术实力。 (ps: “海源碳纤维微型纯电动车”完成实车道路试验,有效实现了车身比传统同类型金属车身减重 60%的目标,在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续驶里程 25%。)
        公司已组建了由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良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为负责人的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项目专项研发团队。专项研发团队由发行人总工程师、装备研发团队、复合材料技术部、模具研发团队等 30 余人参与项目的科研工作;已引进多位海外资深专家作为专职工程师参与募投项目的实施。另外,与包括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同济大学、意大利技术合作方在内的国内外技术合作方共同开展募投项目相关研发工作,充分共享技术资源和合作成果。同时,发行人及海源新材料多年积累的液压成型装备、复合材料的生产等领域相关专业人员资源也为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奠定了人力基础。

     海源新材料通过认证,符合汽车零部件生产及安全的国际标准,并为中联、宇通、宁德新能源、奥地利 Belassi 游等厂商批量供应复合材料零部件。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达成协议,共同出资设立福建省汽车集团云驰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持有云驰新能源汽车 11%股权,云驰新能源汽车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4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为 5.35 万吨。全球碳纤维理论产能总和约 11.97 万吨,其中日本东丽、美国卓尔泰克、日本东邦位列前三甲,而中国的中复神鹰、江苏恒神也分别以 4,500 吨和 4,000 吨位列前十。从全球市场来看,碳纤维短期内总体供给存在结构性过剩,产能使用率不高;而拥有高端技术的仅日本东丽等少数几家,高端产品的供给相对有限,因此产能利用率较高。中国 2014 年碳纤维理论产能总和约 3 万吨,但受制于下游行业运用开发不足,实际产量约 3,000 吨,产能利用率只有 10%左右,实际产量远低于产能,总体产能结构性过剩情况更加明显。 
      公司研制的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目前全球产能最大、技术最成熟的 T300 级碳纤维,T300 级碳纤维是标准化的碳纤维产品,可规模化直接应用于汽车轻量化领域;而 T300 级也是国内碳纤维原料生产企业的主要产品,且碳纤维原料进口并不受限,碳纤维原料的供应途径多样且充分。公司本次募投“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示范项目”将形成 3 条生产线,合计年产 15 万件碳纤维车身部件的产能,按照每台车身由 8-10 个部件构成计算,可满足 1.5 万-1.875万辆的碳纤维车身部件需求。若按照每件碳纤维车身部件消耗 12 千克碳纤维计算,生产示范项目若按计划于 2019 年达产后年碳纤维需求量为 1,800 吨。2019 年达产后将形成 10 条生产线的供应能力,若全部实现销售且下游客户全部达产,预计下游产业链每年新增碳纤维需求量6,000 吨。

    项目为年产 10 台套碳纤维汽车部件生产线装备,售价 5,000 万元/台套(注:产品定价基础,根据市场调查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各类重型车辆的需求强劲,带动了汽车变速箱和汽车齿轮等关键部件的快速增长。按目前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的价格,考虑到项目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引起广大用户的关注,决定以高质量、相对低价位战略迅速拓展市场确定项目产品的平均销售价为每条生产线 5,000万元),达产后正常年份销售收入为50,000 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为 522.74 万元。产品成本中主要原辅材料成本为 18,650 万元由合金结构钢、型钢、铸件、锻件、液压元件、密封件、标准件、电气元件、控制系统等材料组成。
       本项目预计年利润总额为 15,842.54 万元,年所得税(税率取 25%,经谨慎考虑未按 15%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所得税率计算)3,960.64 万元,年税后利润11,881.9 万元,从而测算得出该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为 32.92%,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 25.79%。 

           项目需完善所拥有的技术,引进丰富产业化所需的其他工艺技术,并完成汽车用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整线的设计及生产的研发准备。 预计安排研发投入16,750 万元。(ps:生产线技术引进费(包括引进碳纤维短周期高压树脂传递模塑技术、复合材料专用模具设计技术、预浸料模压成型工艺技术) 1亿元,已与意大利技术合作方等签署框架协议,拟引进相关碳纤维成型工艺技术及相关模具工艺技术,作为产品研发的重要工艺技术补充 ,并在核心压机研发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汽车用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整线的设计及生产,建设示范生产线。)





毛利率的参考情况:以现有 HE 产品(该装备系 LET-D 复合材料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为未来碳纤维汽车部件生产线装备生产的工艺技术做了基础铺垫)2014 年对外销售毛利(单台不含税售价 1,452.99 万元,成本 724.05 万元,毛利率 50.17%),作为未来本募投项目产品毛利估计的基础。 
ps:HE 产品是公司基于市场化需求,自主研发、生产,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产品,该产品与未来碳纤维汽车部件生产线装备在工艺技术及市场定价权上具有同质性。 
费用率:项目公司目前产品技术的拓展,公司已有管理体系及管理团队无需进行大幅增员可以为未来本项目实施及达产提供管理支持、相关管理办公设施及办公场所无需大幅增设,因此本募投项目达产后将带来的管理费用增量有限,但出于谨慎考虑基本按 2011 年管理费用费率的 50%作为项目测算的基础。

全部讨论

2016-05-22 11:55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