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权益销售之巅,中海把商办资产摆上货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9

多年来一直在规模上为人诟病的中海地产$中国海外发展(00688)$ ,悄无声息登上了行业权益销售额的榜首。

一周前,它发布了2023年中报。凭借1667亿元的权益销售,以微弱优势力压如今的规模老大保利发展

这么多年一直无缘染指任何冠军的中海地产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中海地产乃至它的母公司$中国建筑(SH601668)$ ,在各自的中期业绩会上,都不遗余力的展示这一荣誉。

尤其是,上半年中海的合约销售额达到1801.8亿元,同比增长30%。放在当下的地产行情下,这样的增长率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细究之下,不过尔尔。营业收入891.6亿元,同比减少14.1%;归母净利润134.9亿元,同比减少19.43%;净利率15.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甩掉了规模停滞不前的顽疾,戴上了权益销售额的桂冠,但是,此前中海最大的标签,那一顶让人觊觎的利润王帽子依然盘落。

某种意义上,这个遗憾完全掩盖了凌绝山顶的欣喜。

简单追溯和对比一下。中海去年的中报并不亮眼,收入1037.9亿元,同比减少3.79%;归母净利润167.4亿元,同比下降19.42%;净利润率16.1%,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从这两年的中报数据看,中海的收入、归母净利润、净利润率,一降再降。

相比销售规模,归母净利润和净利润率其实一直是中海更为看中的指标。

掌舵人颜建国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规模不是中海最重要的目标,利润才是中海最终目标。

这样的执念当然有缘故。

话说,被誉为工科中海的老牌房企,曾有过辉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引领者和奠基者。

在孙文杰时代和孔庆平时代,中海一直是行业标杆,沉淀深厚,发展迅猛,是地产江湖“少林武当”般的存在。规模比肩万科,净利润一直冠绝行业。

一直到郝建民时代,随着恒大碧桂园等崛起,发展战略偏保守,加上内部人事动荡,以至中海颓势初现,销售规模滑落到了第二梯队,不过利润王的皇冠依然无人能撼动。

2017年5月,颜建国执掌中海,在他的中兴战略指引下,展现出积极扩张的勃勃雄心。

不过也就是在这年年底开始,中海的净利润规模被恒大和万科赶超。

此前的2016年中海以330亿元的净利润居行业榜首,捍卫着荣耀。

此后几年,利润王的桂冠争夺几经周折,拉锯相持。2020年,碧桂园以净利润612亿元夺走利润王。随着恒大的爆雷,碧桂园的奄奄一息,中海“利润王”王者归来的戏码却没有如期上演。

去年,它的归母净利润232.6亿元,同比下降42.1%,创下近20年来最大归母净利跌幅。利润王落入了央企新贵华润置地囊中,中海位于龙湖之后,位居第三。

有一点,聪明的看官想必心领神会:中海利润王的铁帽子是在颜建国手里弄丢的!

利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铁帽王的传承,还影响到中海在母公司的地位。

在一家庞大的央企,这种政治因素是更重要的考量指标。

今年4月17日,中国建筑发布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

这家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新签合同额高达3.9万亿元,营业收入2.0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但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归母净利润509.5亿元,同比却下降1.2%。

这是中建自2009年7月29日上市以来利润首次负增长。

增收不在增利的源头在于地产业务的拖累。中建三大主要业务房建、基建、地产,前两者营收、毛利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唯有后者下降。

从数据来看,地产业务销售额4016亿元,同比下降4.9%;营业收入2820亿元,同比下降14.8%;毛利535亿元,同比下降23.3%。

作为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旗舰,中海的归母净利润下滑了170亿元。

聪明的看官应该看出了端倪:上市14年以来中建首次利润负增长拜中海地产所赐。

把母公司中国建筑拖累了,这是中海地产的一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在中海2022年业绩会上,颜建国放了一个大卫星,目标是销售额增长20%,商业收入增长30%,新增土地权益投资预算两位数增长,以及利润稳中有升。

至少上半年业绩来看,净利润目标没有达成。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9.43%,还很扎眼。

参考一下前几天中国建筑发布的半年业绩,新签合同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营业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4.9% ;归母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仅增长1.6%。

究其原因,也一目了然。在规模攀升的同时,中建的地产业务利润下滑。可供参考的是,上半年毛利231亿元,同比下降27.2%,毛利率18.1%,同比降2.9个百分点。

看来,偌大的中建也禁不住中海地产拖后腿。很大程度上,中建的今年的利润是增长还是下降,要看中海的利润增长与否。

压力又一次给到了颜建国。

在业绩发布会上,他低调地再度重申,下半年的市场仍在变化中,但全年销售与利润稳中有升的目标维持不变。

也是,在两位数下滑的利润之前,销售额的增长第一,甚至权益销售额的短暂领先,相形见绌。

莫名想起一句话:杨贵妃珠玉在前,六宫粉黛无颜色。

整个中海都在为完成利润稳中有升而转动。

财务总监郭光辉在业绩会上释放信心。

他说,利润的达成需观察已售未结资源,至6月底已售未结金额约达2942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20%;不含中海宏洋,已售未结金额则为2264亿元,增幅达31%。

而中海对上述已售未结资源做了细致梳理,预计将有60%~70%于年底进行交付结转,贡献并锁定收入及利润。

不过,显然保险系数还不够。于是一个骚操作诞生了。

听说,中海动起了另类的心思,把目标盯上了卖商办资产。

据一份流传的中海意向出售商办资产清单,北京中海大厦,金融街中海财富中心,上海红旗村真如项目,天津中海广场等项目都赫然在目。

在这份长长的意向出售资产清单中,不仅出自北京、上海、天津,还涵盖了成都、南京、青岛、南京等二线城市。

这样的做法行业内其实并不鲜见。

记得2021年上半年,恒大的归母净利润行业排名从之前的第17跃升到第3。归母利润高增的源头来自于一系列甩卖资产的动作,包括出售恒腾网络11%股份、盛京银行1.9%股份、恒大冰泉等。

只不过,彼时的恒大流动性趋紧,行走在爆雷的边缘,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这家一贯以稳健著称的央企,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还是让人不胜唏嘘。

上了意向出售清单的商办资产也有故事。

2019年3月,颜建国曾提出有关中海业务的“今天、明天、后天”战略业务结构,分别对应住宅开发、商业资产管理,以及地产+为核心的多元产业。

更早一些,老颜还曾明确提出“2020年商业物业总收入将突破50亿港元,并在2023年实现年收入100亿港元”。

如今,那些关于未来的美好描述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为了达成今年利润稳中有升的目标,中海把手伸向自己的“明天”业务。

中海的朋友说,其实也好理解,出售一些商办项目可以为公司带来销售合约额、现金流;之前设定的“年百亿租金收入”目标临近期限,兑付压力浮出水面

只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光鲜亮丽的央企也有不为外人道的苦恼吧。

全部讨论

2023-11-13 10:06

写那么多,为什么不提提中海在香港的啓德买了六幅高价地,現在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