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中那头懵懂的牛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68喜欢:100
二十多年前,40岁的我,抓住一个机会,开启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涯,也是我全部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一直干到退休前8年主动离职赋闲。
四十年多前,刚从学校拿到硕士学位的我,是我们国家第一代码农。因为所学专业非常纯粹,我非常热爱这份职业。干了十年后,国内外的这个职业出现明显差异。
那个年代,在美国,四、五十多岁的码农很多,而且他们在公司里是最舒服的一个阶层,工作轻松,工资不少,几乎完全没有被裁员的顾虑,妥妥的中产。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去美国留学拿了博士学位,仅凭C语言在一家公司干了几十年码农,最后的职位是公司的C语言总教头,现在还没退休。比我大4岁的师兄也是留学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现在还在Costco总部做码农。
当年的我,凭借所学专业的独特优势,也曾立下雄心壮志要做一辈子码农。但是,国内的形势很快就发生了转变,在这个行当里,如果你30岁还在写代码,会被认为是没出息的人,到了35岁就没人要你了。所以,30岁成了码农的一个坎,几乎所有码农都在30~35之间转到管理岗位动嘴不动手了。
所以,现在看到还有很多40+岁的码农,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这个行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或者,现在这个行当根本就不给码农转型转岗的机会,码农干到40多岁,要么下岗,要么下海(商海或股海)。
回到楼主的现实,我觉得楼主这18年浸淫股海也没有枉费功夫,赚没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股票市场的总体认知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也有一定深度。但这并不是下股海的充分条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虑,比如可持续地养家糊口,心理素质(抗风险、抗打击能力)等等。在此我就不给建议了。

热门回复

“xx岁要转管理”是典型的线性外推。 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转管理要有更junior人来被你管吧? 30岁也就刚工作3~5年的样子,如果所有人都能30岁升管理,意味着公司/行业的总规模每年都要翻倍,对东大再乐观的人也不会预期永远能指数增长可持续吧....
很多60后、70后对自己享受的时代红利而不自知,那时候大学生少,有学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资源自然要捧上去,说实话其实很多老一辈leader的管理水平都菜的抠脚,供需不平衡对领导的要求非常低。而现在大厂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升上去,对职级的考核要求和管理下属累的半死。 不升工资也够花,还有空能搞搞副业,何必呢...

退休后从不宜居的帝都移居来宜居的昆明养老,太舒服了。

是滴,77届实际上是78年春季入学,可见当时领导层的迫切感。作为改开后第一届大学生,深感幸运和荣幸。

1984年硕士,77年入大学?

第一阶段转型做应用架构师(application architect),第二阶段转型做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第三阶段转型做管理咨询师(managing consultant)一直做到职业生涯结束。三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承上启下的,前后大约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做应用架构师的时候仍然动手编写关键代码,做项目经理的时候仍然参与架构师团队的方案设计并最终拍板定夺架构设计方案,做管理咨询师的时候也兼做项目经理带领咨询顾问团队为客户实施管理咨询服务项目。

为了推荐股票也是用心良苦.看来镰刀太多韭菜太少了

你不用道歉,我也不会拉黑任何没有恶意的人,我只会拉黑一些满嘴脏话的人。我只是讲了我经历过的一些事情,那都是facts,没有也不需要做什么逻辑说明,只是一些历史片段而已;而你只是讲了你不知从哪得来的一些也算不上是刻板的印象用来评论我讲的故事。因为我没看出你有想要深入了解和探讨的意思,所以我也就没打算做更多解释,简单地(或者说很“典”地)评论了一下你的印象。仅此而已,到此为止。如果你想拉黑我就请便,我是不会拉黑你的。

198x有电腦也厲害,比汽車大嗎?

我想你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还是不要轻易评论不属于你的那个年代为好。何况,你对“管理”这一概念显然是有很大的误解。

“xx岁要转管理”并不是作者业者的要求要的,是东大业内社会要求的,你连这点都没有搞清楚就洋洋洒洒的说了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