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画像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基本面扫描

(一)海淀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领跑北京

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共256家,占全量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5.38%。从城区分布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分别有119家、38家和17家。

从产业分布来看,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分别为127家、108家和60家。其中海淀区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国拥有较高聚集度。

(二)近三分之一专精特新企业注册资本大于1亿

从注册资本来看,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为10,553.43万元,注册资本小于10,000万元的企业173家,大于10,000万元的企业83家,67.58%的企业注册资本低于1亿。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的企业分布最多,占全量企业的34.38%。

(三)成为专精特新平均需要14年专业积累

从成立年限来看,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4年。截至2022年4月30日,成立年限小于10年的企业83家,大于10年的企业173家。其中成立年限在10-20年的企业分布最多,占全量的48.83%。

二、融资情况

(一)年均单笔融资额五年翻四倍

近五年,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共发生融资事件387笔,融资金额7,281,068.47万元,年均单笔融资额19,060.39万元/笔。2022年1-4月,专精特新企业单笔融资额为39,405.64万元/笔,是2017年单笔融资额的4倍。

(二)海淀、大兴、昌平投资密集度高

从城区分布上来看,近五年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资本市场活跃度高,分别融资3,999,571.29万元、1,207,693.68万元和590,161.97万元。

(三)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元器件吸金能力最强

从产业分布上来看,近五年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吸金能力最强,分别获得融资28,360,389.83万元、15,334,632.35万元和11,770,681.12万元。

三、创新能力

(一)海淀区引领北京科技创新

截止到2022年4月30日,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授权专利共14,715件,其中发明专利5,669件,实用新型专利7,415件,外观设计专利1,631件。2022年1-4月,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授权专利1,433件,其中发明专利606件,实用新型专利640件,外观设计专利187件。

从城区分布上来看,截至2022年4月30日,海淀区存量授权发明专利2,431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区。其次是大兴区、昌平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84件、494件。

(二)海淀区成为北京国家标准制定策源地

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制定标准2,800项,其中国家级标准1,098项,行业标准83项,团体标准386项,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134项。

(三)创新龙头企业专利、标准分布

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拥有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29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业共69家。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分别有164件、158件和123件。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数量最多,分别有106项、43项和25项。

*本报告是基于全球首款产业通SaaS平台生成,该SaaS平台已汇聚了5000万家企业、4000万条专利、200余万投资、100余万招标、20万个人才、10余万种产品、100多个产业图谱、4000多个区域统计信息等40余类产业数据集,可提供城市画像、产业画像、企业画像、招商资讯、股权投资、市场情报等数十类报告生成和下载,并提供强大的数据搜索、分析工具、内容订阅、情报推送等丰富的产业数据和知识图谱服务。

#专精特新# #北京证券交易所# #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