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从电影《周处除三害》到间谍王“戴笠”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看了近期口碑炸裂的电影《周处除三害》,不得不说,确是今年以来最值得一看的华语电影。剧情就不详谈了,结尾处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心升疑惑:陈桂林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早前陈桂林只是一个身背命案的黑帮分子,本应是个十足的恶人;阴差阳错下,干掉了两个比他更恶的人,主动投案自首。最后枪决时,不免让人惋惜不已。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陈桂林完成了自我救赎,而正义最终得以伸张。

亦正亦邪是对陈桂林最好的诠释,同样也可能适用于另一个人——戴笠。他是近代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包含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一方面,他是邪恶的象征,魔鬼的化身,残酷镇压中国的自由与民主;另一方面,他是英雄人物,把中国从最凶恶的敌人那里拯救了出来。

戴笠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生于1897年。他所有的特点中,最为突出的的也许是他为自己的领袖效劳的意愿。从其进入黄埔第六期后的改名中可见一斑,“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沈醉如此形容这个前上司:“他常说愿为蒋介石终身效犬马之劳,他是甘心为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充当犬马并引以为荣的。”戴笠及他的秘密警察组织—军统是总司令的一把利剑,但也是侩子手,代表了独裁的阴暗面。

戴笠和军统恶名昭彰,特别是抗战前的,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政治暗杀、排除异己。杀害吉鸿昌、谋杀杨杏佛、史量才,恶行累累。即便是抗战后期,也是时刻不忘反共和镇压左派民主人士,白公馆在《红岩》中更是地狱一般的存在,无数爱国志士丧命于此。凡此种种,在我们从小的宣传信息中应该不会陌生。

全面抗战的开始,为戴笠扩展他的秘密王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机遇,也给了他救赎的机会(当然,他可能并没有救赎的目的,正如陈桂林原本也只是为了出名)。战争给了特务头子和特务组织真正的用武之地,建立战时走私网,成立敌后别动队,组织间谍训练营,大搞情报战,而中美合作所的成立更是戴笠权力的鼎峰。从1944年6月到1945年7月,中美合作所的部队击毙日军2.3万人,击伤9000人,俘虏约300人,捣毁了209座桥梁、84辆摩托车、141艘船只和97个军械库与仓库。戴笠本人被视为在华美国军人的主要保护人,他通过其无处不在的秘密特工和勇猛善战的游击战士们,确保了美国人在那里的生存。

戴笠平日尤其崇拜孔明,孔明将星即将陨落之际,叹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1946年,内战初启,戴笠飞机失事陨落。诸葛亮终年54岁,而戴笠死时49岁。可能这也是最好的结局。

“最终,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问题可能依旧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少有大奸大恶或至真至善之人,更多的应该是亦正亦邪的芸芸众生。

推荐阅读:魏斐德《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