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洋河遇见五粮液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5

本周恰逢五一放假,虽然交易日只有两天,可是足够热闹,足够精彩。同样对我有着足够大的影响。特别是以下所发生的八卦事件。虽然名曰八卦,其实对我而言并非八卦。所以改变了一下文章排版模式,把八卦事件放在了前端。与此同时,也对最近的投资有了一点感想,也给它写在前面。

当我们在总结学习巴菲特,芒格,费雪,老唐等等这些投资前辈经验的时候,选股的要求是具有护城河或者某种竞争优势,也可以说需要有厚厚的雪,长长的坡,具备着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业绩充满着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目前的我(还是个嫩韭菜哈)发现符合这一些条件的大概率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最起码是排名靠前的企业。

这个时候我只看到了这些企业的优点,而忘记了这一些企业的缺点。忘记了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当一个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或者说真正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的时候,就必然会成为行业龙头。成为了行业龙头,意味着业绩的天花板可能已经出现,这时候再要求这个企业高成长,估计很难很难。

可是,与此同时我的目光往往就又放在了那一些能够呈现高成长的企业身上,在进行比较过后,并不满足于这些行业龙头的成长,这是不是就是俗话所说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瞅着这些高成长企业的时候却又忘了它们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它们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是否能和行业龙头相提并论。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人性使然,这种对比会让我们出现患得患失,也可能让我们在选股过程中跳来跳去。这时候我感觉会不会是想着快速致富,不想慢慢变富的心理在作祟。我感觉“投资就是永远的比较”这句话在频繁的选择、交易,跳来跳去的时候可能是一个陷阱。古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家各安天命吧。😂

本周八卦

八卦一:因为老唐决定卖出洋河股份。我原本的猜测是周一开盘,洋河股份至少一个跌停板。结果周一4月29号开盘价为95元,相比4月26号收盘价100.09下跌5.09%,当天收盘价为95.86元。周二开盘价95.4,收盘价95.07,下跌0.82%。这是相当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然不排除随着事情的发酵,还会继续下跌哈。相信唐朝大地震余波还会持续哈🙄在价格出现很大性价比的时候,不排除我用别的股换洋河股份哦。

八卦二:4月30号,随着分众传媒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的出炉,从4月29号(星期二)收盘价7.01元下跌到4月30日收盘价6.5元,下跌7.28%,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分众传媒归母净利润2023年同比增长73.02%, 2024年一季报同比增长10.5%。而且还加大了分红力度,每股0.33元。同时也说了要年中分红。见下面这一张来自群友的截图。

这一业绩从表面看是非常靓丽的哈。往深的分析才会知道原来2022年业绩不好,所以衬托出了2023年的业绩表现优秀。具体的等后面看年报再分析一下。

以上两个八卦说明了市场先生不可预测,在不可预测的同时又隐约有那么一点痕迹可以追寻。只是以我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洞见,别猜,别猜,真的别猜。

八卦三:我在一个群里面分享说今年分众传媒的分红按我的持仓成本我可以得到接近六个点的股息率。有一位群友说她持有分众成本0.387元!!!

让我惊为天人,继续追问她:“这个又是怎么玩出来的?这么牛🐮,这次再分红一下,成本近乎于零了呀!”😍

她的答复让我佩服,更让我惊叹:“小白一个,22年才入股市,十月份4.99建仓分众,4.5左右加仓。去年7.5左右卖了点零头,前几天7元卖了13000股,余17000。@年年有余 我是无知者无畏呀[捂脸],侥幸侥幸。”

而我的认为是:“你这就是做投资的料啊,真正的性格上的优势。我称之为天赋哈,有些人天生对某一些事情就比较敏感,就比别人做的好。[强]”

有群友是这样认为的:“成本是低了点,不过股数也不多啊。不过她买的时机好。”

而我是这样认为的:“时机好是一回事,重点是22年刚进入股市就能够采取越跌越补的策略,很是难得。而且她能够在七块左右给甩掉一部分,这也是一般新手做不到的。”

假如是我,第一年学买股票,回忆一下,假设4.99跌到4.5肯定清仓了(恐惧),再退1万步说哪怕是没清仓,涨到七元的时候我还会继续再加仓下去的,不会清仓的(贪婪),直到最终被高位套牢。[捂脸]

回看我的持仓股。腾讯控股洋河股份五粮液……通通如此。所以才会到目前为止3年多,持仓总亏盈还是负的!!!这就是人性,别人恐惧我也恐惧,别人贪婪我也贪婪[破涕为笑]

八卦四:先上一个群友发的腾讯的交易记录。

我仔细看了一下时间,这是2018年~2024年的交易记录。早期那几年腾讯控股是多么的风光。查看一下不复权的历史股价。2018年开盘价408港币,收盘价314港币,最高点达到476.6港币,最低点251.4港币。然后一路上涨到2021年的开盘价558港币,收盘价456.8港币,最高点775.5港币,最低点412.2港币。

接下来随着各种政策的调整,所谓的A4纸把腾讯的股价打的一路下滑,这就是市场的恐慌。2022年最低点达到了198.6港币。上图可以看得到,这位群友正是在市场情绪恐慌到极点的时候给予了买入,而且也是越跌越买。这位群友等待的耐心及克服市场从众效应(恐惧效应)的理性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八卦三和八卦四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好企业还要有好价格,什么叫做耐心等待。特别是买腾讯的这位群友,是真正的具备了像巴菲特所说的一生只打20个孔。耐心等待,等待……等待着球自动飞过来的时机,才会挥杆击球,而不是老远看到球,不管手上的杆子多长就要挥杆去打(这就是刚进入股市的我的真实写照啊)。而这位群友就是别人恐惧我贪婪的真实写照。

八卦五: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港股通购买中海油H股,分红税高达28%。加上港股一买一卖的交易税费,再叠加本身券商的交易税费等等,想想让人心痛。这需要重新审视港股通买入H股的成本呐。以下是来自聪明投资者的截图。

原来计划是这周想要看中国移动的年报的。后来想想先把持仓股的年报看完再说吧。上周天花了半天的时间简略的看了一下洋河股份的年报。本周再把它与五粮液PK一下。常有群友称这两个为难兄难弟。我来看看他俩是否真的是患难见真情。😝

PK 1 近五年的营收及净利润增长率

看上图,洋河股份不管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年增长率波动都比五粮液的激烈。如果按年平均增长率来讲,洋河股份近五年营收年均增长率为7.18%。净利润年均增长率为4.88%。如此看来,我上篇文章把洋河股份今后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定为5%。好像也没有特别出格哈。

五粮液营收年均增长率为15.88%。净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7.72%。股王贵州茅台近五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33%,净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5.46%。没想到贵州茅台的增长率还略逊于五粮液哈。主要原因应该是贵州茅台的产能导致的吧。

老大与老二近五年的年均增长率都没有超过20%,是否证明了这么一个规律,树真的不能长到天上去,企业的发展是不是真的有天花板?是不是企业一旦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快速增长就将离它而去呢?

而同样为浓香型酒企,五粮液洋河股份对比,洋河股份的差距有点大。难道洋河的业绩表现也遇到了天花板吗?在没有看到企业的再次快速增长之前,象我这个小股东宁愿选择相信这一现象哈。

再来对比一下2024年一季报:五粮液营收同比增长11.86%,净利润同比增长11.67%。洋河股份营收同比增长8.03%,净利润同比增长4.79%。五粮液营收和净利润数据对比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落差,洋河就过分了哈。洋河啊,洋河,不要怪小股东们用脚投票哈!

从上面这几组数据来看,洋河股份与同行老大相比弱了点。五粮液不愧为浓香型大哥啊。再细看年均营收与净利润的比较,五粮液的净利润增长速度明显的高于营收增长速度。洋河股份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却是落后于营业收入的。这又是为何呢?看看在年报里面能不能找到答案。

PK2 近5年分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占比

上面两图为洋河股份的数据。先来看一下归母净利润,这是非常有规律性的,近五年来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都占了全年的50%多,二季度和三季度相差不是非常的远,占比都是在20%左右,四季度一向来都是偏少,近五年来都没有达到4%。2023年为负数哈,这上篇文章也有聊过。

2024年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来自洋河股份公告:洋河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40430 主要系四季度处于白酒销售淡季,销售收入相对较少,另外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预提了部分费用。

再看看营收占比。略有偏差的是一季度的营收大概是百分之四十几,和净利润有几个点的差别。四季度的占比也相对高一些,应该是一些成本、费用在每个季度当中存在记录时间不同步的问题吧。总体来说洋河股份的销售呈现非常明显的季节分化。再来对比一下五粮液

上面两图为五粮液的数据。从归母净利润的占比来看,同样是一季度占了大头,达到了大约40%左右,二季度占比大约在25%左右。其余二个季度偏差并没有那么明显。营收占比和净利润的占比接近哈。季节性的偏差相较于洋河股份体现的不那么明显。这也许是品牌优势,也许是销售手段等等综合因素导致的吧。

PK3 各种模式下的业绩表现

一 按销售模式分类

2023年五粮液经销商模式营收占比达到60.15%。毛利率为78.71%。营业收入比上期同期增加了13.56%。直销模式营业收入占比为39.85%,毛利率为86.75%,营收同比增长12.53%。直销模式毛利率更高,但是挑起销售大梁的还是经销商模式。营收增长率经销商模式略高约1%。两种销售模式的综合毛利率为81.92%。总体来说两种销售模式营收占比比较均衡,可以说是两条腿在走路。

2023年洋河股份批发销售占营收比例高达98.66%,同比增长10.12%,毛利率为76.17%。线上直销只占营收1.35%,同比增长11.25%,毛利率为71.70%。与五粮液相反的是洋河股份的线上销售模式的增长率反超经销商大约1%。两种销售模式综合毛利率为76.11%。综合毛利率以五粮液偏差将近6个点。这也是洋河股份一直在强调的往高端发展的原因吧。

两种销售模式的对比之下,我发现洋河股份最最主要的还是依靠经销商卖酒。与经销商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具体来讲就是利益分配没有协调好,就绝对死翘翘,给了我一种命脉被别人把握的危机感。而且让我无法想象的是线上直销模式竟然会比批发经销的毛利率更低。

二 按产品分类

五粮液按产品分类五粮液产品营收占比82.15%,同比增长13.5%,毛利率为86.64%,其他酒产品营收占比17.85%,同比增长11.58%,毛利率60.16%。

洋河股份中高档酒营收占比87.84%,同比增长8.82%,毛利率80.26%,普通酒营收占比12.16%,同比增长20.70%,毛利率46.16%。

两个企业的高端产品毛利率相差不多。主要是在普通酒洋河股份的毛利率对比五粮液相差将近15个点。五粮液高端与低端产品销售量的增速整体较为均衡。洋河股份2023年普通酒的销售量大幅跑赢中高档酒的销售量。这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是受到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消费降级吗?又或者是洋河股份的中高档酒在同行业当中缺乏竞争力?这可能需要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答案。

三 经销商数量变动情况

五粮液分为五粮液经销商数量和五粮浓香经销商数量。其中五粮液经销商数量按东、南、西、北、中部区域来划分,共有2570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家。五个区域分布是较为均匀的。五粮浓香经销商数量没有这样子划分,只标明了全国81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59家。

但是五粮液经销商行和五粮农商经销商存在部分重叠,所以存在着细分的难度。总的来说,其经销商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0家,合计 3384家。这边拿贵州茅台的经销商数量来对比,其全国范围内是2080家,报告期内只增加了一家,减少了五家。

洋河股份经销商数量划分较为简单,省内2960家,报告期内减少了17家,省外5829家。报告期内增加了568家。经销商数量总共8789家,报告期内增加了551家。白酒头部三个企业,从经销商数量以及经销商变动情况对比很直观的可以看得出来,越是能够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经销商数量越少,这就真的印证了那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经销商的数量,洋河股份接近于五粮液的2.6倍。也就是说洋河股份的消费者触达主要是依靠着经销商。所以与经销商的关系处理好与不好,决定着洋河股份的营收。在如何形成全国性品牌,做到抢占消费者心智,洋河股份虽然目前贵为老三,但与老大老二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条腿走路,就是没那么顺呐!

在目前的情况下,2023年经销商数量的增加应该是一个好兆头。非常可惜的是就像我上篇洋河的那篇文章所说的,省内少了17家,可以从侧面去印证省内的市场份额在逐步的缩小。也可以通过按地区来划分的营收额确认一下。

四 按地区划分营收

在营收划分上面,五粮液根本就没有列示,或许如上面所说它的经销商分布全国范围来看较为均匀,所以不存在较大的营收差异。我在想这也应该是属于真正的全国化品牌的优势体现。就好比白酒老大,贵州茅台,它的区域营收情况介绍也只是分为国内,国外。

洋河股份省内营收占比44.3%,同比增长8.05%。毛利率74.90%。省外营收占比55.7%,同比增长11.85%。毛利率77.07%。就如同上文所说省内的毛利率比省外的毛利率低了2个点多,再加上省内的经销商数量下降,足以证明省内市场的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全国布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2023年的省外经销商数量新增568家,也能够看得出管理层在这一策略上的行动。

但是也要为管理层点赞哈。省内毛利率在如此艰难,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还能够同比还上升了2.37%,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PK4 2023年产量与库存量

上图为五粮液数据。从生产量与销售量来看,五粮液产品及其他酒产品都存在着相应的增长。其中五粮液产品生产量与销售量接近于同步,同比大概增长了18%。其他酒类产品的生产量略大于销售量,导致期末库存量偏高一点。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主要是公司主要产品动销较好。同时为积极抢占元春旺季销售提前备货生产量和期末库存量有所增加。

在五粮液这边我也看到了其他酒产品的销售量比五粮液产品的销售量将近高出10%。消费降级也能够在五粮液这一企业上得到体现吗?另外,五粮液的全年实际产能达到了设计产能的68.09%。

上图为洋河股份数据。在这里,身为小股东的我看到了令我比较心酸的数据表现:销售量同比例下降了14.93%,生产量同比下降了19.61%,库存量同比下降了15.74%。这边令我感到疑惑的是2023年销售量同比下降了14.9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0.04%,是如何取得的?

回看上面分地区毛利率情况,省内的毛利率同比提升了2.37%。省外的同比下降了0.95%。综合起来上升0.57%。毛利率的提升主要是有降本、增效,提价。降本可以看一下产品成本分析,增效可以看一下销售费用等数据,提价我上网查找到了如下这一个通知。从时间上看对2023年影响应该不是很大。

在产能方面洋河股份实际产能达到了设计产能的56.4%。双沟酒业实际产能只达到了设计产能的30.76%。与五粮液相比落差很大。2022年洋河股份的实际产能占设计产能67.08%,双沟酒业的实际产能占设计产能45.49%。2023年分别同比下跌10.68%和14.73%。双沟酒业下跌更严重,为何呢?

在年报中我看到了红酒的生产量下降了1074吨,同比下降了41.05%。公司的解释是主要2023年红酒市场需求减少,销售同比下降了30.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葡萄酒产量2.2万千升,同比下滑12%;1月-12月,规模以上企业葡萄酒产量14.3万千升,同比增长2.9%。尽管全年小幅增长,但从分月统计来看,中国规上葡萄酒产量去年只有9月是同比增长的。

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简称OIV)表示,2023年全球葡萄酒产量预计在241.7亿升到246.6亿升之间,预计同比2022年将下降7%,这是过去60年来的最低产量。

在此,可以为洋河股份辩解一下,大环境不好,不是它的错哈。那么红酒主要是在双沟酒业生产吗?这个我没有进行深入了解。

PK5 营业成本构成

上图为五粮液营业成本构成。销售毛利率2022年为75.42%。2023年为75.79%。销售净利率2022年为37.81%。2023年为37.85%。近两年来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上图为洋河股份营业成本构成。销售毛利率2022年为74.6%,2023年为75.25%,销售净利率2022年为31.19%,2023年为30.25%。近两年来对比毛利率上升了,但是净利率却出现下降的趋势。

仅仅从毛利率去对比。这两个企业不相上下,但是净利润洋河股份却差的有点远哈。这又是为什么呢?大体上是四费的关系,从这一点完全可以证明企业品牌知名度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说洋河股份出生在一流(容易赚钱)的行业,可惜的是却是二流(知名度不高)的企业。因为品牌力不太强,缺乏这一先天优势,只能靠管理层去努力打拼了。

仅仅从营业成本分析来看,洋河股份的原材料或者说直接成本比五粮液占比高出大约13%。为什么会这样?用料不同?工艺不同?选料更加有讲究?可惜目前的我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些估计也要深入研究哈。

来看一下第二项,人工工资或者说人工成本,洋河股份占比大约为16%~17之间。五粮液占比大约在31%~32之间。哟西,如此对比,凸显了洋河股份在人工工资上面是更有优势哈。这其实最主要凸显了管理的能效问题。毫无疑问洋河股份掰回一局。

燃料动力这一块二者之间相差不是太远。制造费用也能够凸显洋河股份的优势啊。这边对比五粮液的占比低了将近七个点。

PK6 从酒的吨价看品牌优势

2023年五粮液产品销售约 38659吨(2022年为32768吨),其他酒产品销售约120447吨(2022年为94393吨),总销量约159106吨(2022年为127161吨)。酒类营收总共约764.47亿元(2022年为675.63亿元)。

折算酒类每吨单价约480478元(2022年单价为531316元)。五粮液产品营收约628.04亿元,五粮液产品每吨单价约为162456元(2022年单价为1688696元)。其他酒类产品营收136.43亿元,其他酒类产品每吨单价为113270元(2022年单价为129538元)。

通过计算发现五粮液2023年呈现量升价跌的情况。这应该也能够或多或少印证传闻所说的白酒的冬天来了。为了取得业绩的同比增长,厂家采取了降低单价的方式。

2023年洋河股份中高档酒营收285.39亿元,同比上升8.82%。普通酒营收39.50亿元,同比上升20.7%。白酒总共销量166154.73吨(2022年销售195322.68吨),白酒营收323.90亿元,同比上升10.13%。折合白酒每吨价大约194936元。白酒每吨单价2022年折算大约为150207元。2023年比2022年提升不少,值得点赞。

因为洋河股份没有公布高档酒和普通酒分别销量几吨,所以无法分别折算中高档酒和普通酒每吨单价。但是可以看出洋河股份的综合单价只占五粮液的40.57%,与五粮液的综合单价也是相差甚远的。这还是建立在普通酒的销售金额只占白酒营收总金额12.2%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洋河股份的普通酒的营收贡献对总营收其实不如中高档酒的贡献。这也证明了企业为什么一直在大力推中高档酒的原因,因为毛利率高,同样生产及销售每吨酒对营收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同时可以看见其所谓的中高档酒吨价远远不如五粮液的吨价。品牌的力量在此展露无疑。再次证实在白酒行业五粮液如果属于一流企业的话,洋河股份可能只算二流的企业哈。

PK7 近5年营收、净利润、四费

上图为五粮液2023年与2022年的四费对比数据。占大头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13.91%。这一数据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率12.58%。看来哪怕白酒界的老二在面对整个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营业收入的增长,也不得不加大销售力度。这个与上面提到的价跌量升可以相互验证哈。来看一看近五年的数据对比。

五粮液的营收从2019年的501.18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年832.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69%。

净利润从2019年的182.28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315.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58%,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

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49.8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7.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35%。低于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净利润的增长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长贡献了一份力量。

管理费用2019年26.55亿元,三升到了2023年,33.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57%,也大大低于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同样为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个要为企业点赞。

研发费用从2019年的1.26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3.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64%,怎奈何总金额偏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财务费用都是钱多多,利息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这个先不管他哈。

上图为洋河股份2023年及2022年4费数据对比。管理费用负增长,这无疑是企业管理层优秀的表现。可这一优势却被销售费用给淹没了,不得不说市面上传闻白酒界2023年日子不太好过,在洋河上面也是得到了足够的体现。销售费用2023年相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28.9%。这一同比增长率应该是少有的。

来看一下近五年的数据对比。营业收入2019年231.26亿元增长到2023年331.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45%。与五粮液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落后三个百分点。

净利润从2019年的73.86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9%,比营业收入略低一个百分点,落后于五粮液5.29%。唉!看来哪怕管理层优秀,再怎么抠抠省省,也抵不过品牌的优势啊。

销售费用从2019年的26.92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53.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8%。接近于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的一倍。这个投入比例挺大的,与五粮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唉,这或许就是品牌的劣势吧。

管理费用从2019年的18.56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17.64亿元,中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接近于这一个数据。对比五粮液的管理费用同比增长率,不得不为洋河股份优秀的管理层点赞哈。财务费用也一样是钱多多,这边就不聊了哈。

来看看销售费用怎么花,这两个企业又是如何 品牌塑造与维护的。

五粮液的打法:参与央视兔年春晚、秋晚,春晚 品牌露出超 110 亿人次、秋晚“和美好礼”互动传播量超 58 亿人次,上亿“和美好礼”惠及千家万户;深度融入 APEC、博鳌亚洲论坛、进博会等高端平台,成功携手国际金融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金 熊猫奖、消博会等顶级活动,高位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文化表达持续创新,成功举办和美文化节、幸福 中国节、玫瑰婚典等文化 IP 活动;启动“五粮液和美全球行”、引领“川酒全球行”;冠名央视《美美 与共》、湖南卫视《中餐厅》《跨年晚会》等优质节目;获得 3 项全国性的品牌传播奖项。

洋河股份的打法:聚焦达沃斯论坛、上合峰 会等大事件,开展谷雨论坛、头排酒开窖节等活动,不断拉升梦之蓝品牌高度;依托“我爱天之蓝”等体育 IP,拉近天之 蓝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积极开展消费者互动,将海之蓝进一步打造成大众消费大单品;

冠名南京篮球队,打造头排苏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全文 14 酒诗歌音乐节,放大双沟湿地名酒声量。二是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开展多场圈层活动,触达重点消费人群,增强消费者 粘性;开展春节集“洋”赢大奖、“我是洋河品质推荐官”等活动,对中秋 TVC、城市灯光秀、太湖美音乐会等进行高效投 放,提升品牌曝光度,强化终端营销氛围。

如果让我去评判这两个品牌所做的这些活动能产生的效果。个人感觉五粮液所做的会优于洋河股份,更能触达消费者。当然这些所需要的资金体量是不一样的。2023年销售费用五粮液77.96亿元,占营收比例9.36%。洋河股份53.87亿元,占营收比例16.26%。这中间差了24亿多呀。可是在五粮液的年报营收占比当中这24亿多却还没有像洋河股份的占比那么重。这无疑也体现出了强者恒强的道理。

再来统计一下,从2019年~2023年五粮液营业收入共计3308.89亿元,销售费用合计317.09亿元,占营收比例9.58%。洋河股份营业收入总共1328.08亿元,销售费用184.06亿元,占营收比例13.86%。单纯从金额上看,洋河股份花在销售费用上的钱大约只占了五粮液的58%。可是在营收占比当中却体现的比较突出。如果洋河股份按五粮液的销售费用金额去操作的话净利润会难看很多。

应该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必然会有规模优势,对于后来者可以实现降维打击。同时因为品牌的树立不仅仅靠资金,还要靠时间的培养。这也是对想上位的后来者形成一定的壁垒。但是,原来的行业霸主同样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资金量和时间去维护品牌形象。这也验证了一句老话:“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总结一下

洋河股份输就输在了品牌上面,所以必须不断的投入销售费用,不断的打广告,做促销。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虽然出生在富人区(白酒行业),可原生家庭(历史不够优久,品牌知名度不够)不好,那只能靠自己努力,所以其管理层必须要,也确实做的比五粮液的好。

如果对比白酒界的老大贵州茅台与老二五粮液的话,相信大多数人也会认为两个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沟壑,可是对比了老二五粮液与老三洋河股份(这个老三位置接下来保不住了哈),我发现这个差距更大。还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

个人感觉吧,如果把企业比成一个人的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真的不要拿放大镜去仔细观察企业每一个细节,要不然个个都有毛病。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承受其弊,享受其利。

好在买股票不需要像原生家庭一样,哪怕知道自己身边的亲人有某些缺点,还必须学会去包容,去忍耐,去接受。就像洋河股份,认为无法接受它的缺点,就手起刀落,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呲牙]

我在想,洋河吧,本来就不是一个一流的企业,可是它偏偏像明星一样被放在聚光灯下,一次又一次的曝光。假设一下,有这么一个本身就不是明星的人,也或者是说刚刚成名,他的光环不足以掩盖他缺点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的聚光灯下,缺点是很容易被放大的。

刚开始可能因为聚光灯的作用而变成万人宠爱,可有多少人的宠爱就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因为某一个缺点被放大而翻车。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或许是因为对洋河寄托了太高的期望,所以当洋河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者说低于预期的时候,爱它的人就有可能出现过激反应或者说积怨已久。如此情况下,洋河不得不遭殃啊!😂只因为洋河股份还无法承受这一份爱,所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爱的反噬”吧!想想《大败局》里面的好多企业 就是这样子的。

随着洋河股份慢慢的不再成为聚焦的重点,它有极大的概率还会享受原本属于它的待遇。试想一下,酒鬼酒公布2023年归母净利润负增长达到47.77%的时候,隔天股价还上涨哟,而且其目前净态市盈率还高达30多,动态市盈率更是高达50多。对比之下,洋河可真的太凄惨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洋河股份的产品能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获得或者是说拥有忠实的大量客户),那么它就有可能享受五粮液一样的待遇。突破这一道瓶颈,实现华丽转身,可能需要几代洋河人的努力和奋斗。

所以放过洋河吧。降低预期,不要以茅台,五粮液的预期来看待洋河,要知道洋河股份虽然身在一流的行业,可是它是二流的企业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洋河的成长会让人看到惊喜的。因为在品牌塑造方面,洋河股份也一直在努力。

再次温习一下估值法

上篇文章对洋河做了一个估值。那这篇文章就对五粮液做一个估值吧。净利润采用2023年的315.21亿,年增长率用12%。估值的市盈率倍数就用25。

格雷厄姆估值法

每股内在价值=(315.21÷38.82)X(0.12X2+25)≈205元

得出企业的每股内在价值,然后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才有便宜可占。至于对五粮液内在价值降低多少作为安全边际买入因人而异哈。

我觉得作为a股白酒企业的头部企业,它的增长性,确定性,护城河是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正因为其安全性更高,所以对于其安全边际要求就可以相对低一点。我觉得内在价值打个七~八折开始买入也是可以的哈。

如此计算开始买入股价为205X0.8=164元,205X0.7=143.5元

老唐估值法

三年后的合理估值=[315.21Ⅹ(0.12+1)^3]Ⅹ25≈11071亿

开始买入股价为11071÷2÷38.82≈143元

一年内卖出股价为315.21X50÷38.82≈406元

事先声明:本人的财报分析和投资记录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通过持续的输出进而推动学习和复盘,同时也希望能给自己在这接下来的投资生涯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所以文中提到的股票和基金,涉及到的买卖交易,均不存在推荐股票和基金的意思。各位亲们切勿模仿操作买卖文中提到的股票和基金。如有模仿,所造成的损失,一概自负哦!!!

全部讨论

302*1.12^3*25/38.82/2=137;

05-04 22:59

发报表之前,我分众的成本是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