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2回复:39喜欢:49
从微观看银行的风险

关于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现在比以住任何时候都严格,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提升风控能力的过程。八九十年代,信贷员个人在一张烟盒纸上就可批贷款,没有任何抵押担保,也没有事后监督,可想而知,90年代那个资产质量糟糕到什么地步,连责任人处理都没有制度可依。

从微观上谈谈本人对目前银行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些体会。

1、实行分层管理。根据各级行的资产规模、质量、业务水平、风控能力以及所在区域经

济发展等综合评价后,授予相关行调查、审查、审批、客户管理维护等权限,低风险业务如全额质押贷款,经营行就可以直接做,以提高效率。专业性比较强的如项目贷款调查至审批都集中在总、省分行;

2、从业务流程上看。一是新营销法人客户首先要进行准入审批,权限在省分行,以保证信贷客户整体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二是进行年度授信。各级行先横后纵,直至有权审批人;三是进行用信审批。也是先横后纵,直至有权审批人;四是进行贷后管理。按客户管理权限跟踪贷款使用情况并定期报告,直至收回;五是事后监督。上级行前后台部门要对下级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内设审计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审计;六是外部监管。四大审计公司要对资产质量进行定期审计,银监局的检查也延伸到企业。

3、从抵押担保看。必须要有AAA+级的客户才有可能提供信用贷款,一般只有资产质量不错的央企才能达到。目前抵押担保最主要的还是土地、房产,抵押率在50-70%不等。新的机器设备一般在20%左右,每年还要扣减折旧,如果感觉风险偏大的,还要把业主的关联企业作保证担保,自然人股东提供连带责任担保。过去为什么风险大,机器设备可以评估增值,土地连出让金都没有交,就可以评估增值一两倍。

4、其他方面。如对单一行业、单个客户、区域等方面信贷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现在资产质量稍好一点的企业,基本上都有N家银行在里面。大银行往往是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主办银行,占有优良的抵押资产,小银行主要吃拼盘,经营灵活,企业出现问题时,退出快。如果出现像汶川地震、钢贸风险、温州企业跑路、光伏衰退等情况,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影响都不大。在银行的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而这正是银行经营风险的体现,不然干嘛搞那么多风险控制措施。银行实际上已经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中国经济崩溃,才会有真正的风险。GDP增长在3%以上考虑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意义。

5、责任追究。不细说了,没见过哪个公司的制度有银行的复杂完备。光说讲政治这一条,银行员工每年要学类似三个代表、自我剖析、规章制度、先进教育、反面教材、外聘司法系统资深人员法制讲座,抄写制度,考试答题,接受恒河沙数次的洗脑。

6、存在的问题。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贷款管理中也存在网友说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了绩效考核,隐藏风险,延迟暴露,其实很多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调整,但如果是确定要进入不良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敢隐瞒的,也是难以隐瞒的。比如一笔1亿元的贷款,企业现金流不能覆盖贷款本息,按规定要进入不良的,但企业光土地资产现价就就值2个亿,也许这笔贷款就会在关注类,而不会进入不良。又如,该笔贷款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不良而不进,在暴露之前行长也许可以跑路,但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的下半辈子就会出问题了,只有尽职才能免责。总的来说,贷款企业中,国有公司因为有各种政策资源的倾斜,风险不大。民营企业也是把个人财产纳入担保,还不起贷款,企业被起诉破产,个人财产被执行,也跟乞丐差不多了,见过苦逼的焦愁地害了绝症,过早离开人世。当然还存在虚假注资、抽逃资本、挪用资金等现象,但已经被关注到的问题就难以掀起大浪。

井蛙之见,也许看到的恰好是那一片耶稣光,未识之处全是灰云。

全部讨论

2012-12-23 09:56

非银行业内人士,需要更多微观信息,欢迎欢迎

2012-12-22 22:53

宏观、微观、中观,视角越多越好,信息越全越好!

2012-12-22 21:34

受教了。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行业,宏观和微观的视角都不能偏废。
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获取宏观信息相对容易,但对行业的深入了解确实还是需要象楼主这样真正在其中浸淫多年的人,提供更微观,更细节,更全面的视角。
扯远一点,为什么券商招行业研究员大都需要有行业经历的人呢?因为单靠刚毕业的学生对着一堆数据编报告与闭门造车无异。

2012-12-22 17:58

学习了

2012-12-22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