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哨响,国产ADC明星产品被叫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6月17日,凭借mRNA新冠疫苗赚得盆满钵满的BioNTech发布公告表示,其ADC产品BNT326/YL202的临床被FDA叫停了,原因是FDA担忧较高剂量的YL202可能会使受试者面临不合理且显著的患病或伤害风险。

据公开信息,这是自2023年2月开始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首次人体Ⅰ期临床,主要用于评估新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HR+/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在相关患者中的最大耐受剂量。

这款产品来源于一家中国医药界新星企业——宜联生物。上年10月,宜联生物将一款靶向HER3的ADC产品的中国区外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独家权利,授予BioNTech。作为回报,宜联生物获得7000万美元首付款。

这款靶向HRE3的ADC产品,就是YL202。没想到,本是一桩新质生产力冒头的故事,却在8个月后被FDA打了个问号。

能让FDA对安全性感到担忧的,会是什么情况呢?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入组患者出现了死亡样例。

6月初的ASCO大会上,宜联生物公布了这款产品Ⅰ期临床的数据。据其公布,该临床试验共分为7种不同剂量水平来进行,总体响应率(ORR)为42.3%,疾病控制率为94.2%,反应持续时间的中位数(DOR,N=52)达到5.8个月(95% CI;2.9,未达到),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持久性。

硬币另一面是,其中有三个死亡案例。其中两位患者在4.0mg/kg的剂量下,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败血症去世;一位患者在5.5mg/kg的剂量下,因感染了COVID-19并发展为间质性肺炎去世。

因感染新冠去世的还好跟监管说明情况。其余两例,就不是那么好办了。

通常来说,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出现了较大的不良反应,PI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快该分类下的患者入组一方面是要从更多数据维度测试不良反应是否与产品相关,另一方面,也能先稳住这部分的不良反应率。

据LY202披露的临床数据,出现2例死亡的第五组剂量组中,入组了18位患者。这是目前该临床试验的7个分组中,收入患者最多的组别。

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肖亮前两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剂量下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实际上是今年年初就产生的数据。

第五组剂量分组(4.0mg/kg)里的18个人中,或许有部分是今年上半年加快入组的。

年中,宜联生物首席医学官在接受ASCO相关采访时,对外表示:研究人员最终选择低于 4.0 mg/kg 的剂量水平进行下一步剂量优化

从安全事件发生,到年中对外公布数据,这个口径基本意味着,高剂量确实是影响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那么,就此转战低剂量试验止损可以吗?

答案是不行。FDA需要进一步了解产品本身。有时候ADC与化药,不过一念之差。

众所周知,ADC产品的魔力来源于搭配组合:由特定的Linker将抗体和小分子毒素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产品经过静脉滴注进入人体后,由抗体带领找到肿瘤细胞相关的特定抗原,而后精准释放毒性,发挥抗癌作用。

YL202能够引发死亡,无疑是产品的作用流程出现了问题。

据披露数据,在入组的55名患者中,整体≥3级TRAE发生率较高为70.9%,主要是血液毒性反应。且在3.0mg/kg、4.5mg/kg以及5.5mg/kg剂量组中,≥3级TRAE发生率达到80%以上。

这类不良反应在化疗中常见,原因是化疗需将细胞毒性药物静脉输注到人体时,药物经血液大循环再抵达身体各处,它们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攻击正常细胞。血液性毒性反应,便是攻击正常细胞产生的副作用。

YL202的主要不良反应如此,很可能是产品还没有抵达癌变部位,毒素就开始裂解了。

ADC产品中有一个名为DAR的参考值,它意味着抗体携带的小分子毒素量,毒素量越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就大。大名鼎鼎的DS-8201,DAR值是8,此前凭此数值在ADC中成为一代翘楚。

而YL202的DAR值也是8。从毒性上看,YL202不输DS-8201。

但如果这类产品进入人体后,没有到达肿瘤部位便随机裂解,这无异于对患者进行了一场高强度化疗。此次临床入组的基本都是经过标准治疗的后线患者,他们能否承受得了这种治疗力度,也需要考量在内。

临床失误的原因种类复杂,目前还需要等待宜联生物与FDA的多方验证。

但在死亡病例的具体原因查明之前,这项临床只能先暂停。6月8日,该临床的美国临床入组暂停;11日,宜联生物对中国区临床也进行了主动暂停。

此事受关注度较高。市场记得宜联生物在Linker、抗体和毒素上的新见解,也期待了解此次临床死亡案例的真实原因。

$荣昌生物(SH688331)$ $百利天恒-U(SH688506)$ $复星医药(SH600196)$ #ADC创新药物# #创新药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