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边界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回复:50喜欢:148

$庆客隆(QKLS)$

电影《非诚勿扰》中有这么一段场景:日本北海道路边的电线杆上有一些箭头向下的标识,演员在影片中解释道:“当冬天大雪覆盖路面时,这些向下的箭头给驾车的司机指示出公路的边界,以免司机将车开出安全的边际。”蹒跚在投资林海雪原的芸芸众生,我们各自的投资边界警示牌又在哪里?

我E*TRADE的账户中将永久保留的1万股QKL Stores Inc. (QKLS)会成为我投资生涯的警示牌之一!事实上,这是我自2010年开设E*TRADE账户以来唯一录得亏损的美股,没有之一。

QKLS,庆客隆超市,公司总部坐落在中国东北城市大庆,主营业务顾名思义,做超市的,现已被NASDAQ退市。 QLKS于2008年3月28日采用反向并购的方式在NASDAQ上市。一般的投资者只要听说反向并购,就会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个老仟股横行的领域。作为一名在中概股市场混迹多年的场内人士,本人深知只要避开几个臭名昭著的地区、再剔除与几家要钱不要命的中介相关联的公司,很多于2008年之前完成反向并购的公司实际上价廉物美。(呵呵,早期了解海外上市途径的国内企业家不多, 2008年之前完成的反向并购很多是由中介机构主动向企业伸出的橄榄枝。这些中介机构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满世界搜索,看上的企业往往都是在当地小有声望的公司。与公司签订对赌协议之类的融资文件后,机构投资者才会给钱,并同时启动反向并购程序,资质稍差的公司,那些早期的RTO中介不会看上的。只是后来这一行业太挣钱了,各路牛鬼蛇神纷纷拥入,萝卜多了不洗泥,将市场做坏了。)

QKLS反向并购之后,累计融资约5,300万美元,在中国东北干得风生水起,最多的时侯有50几家门店,2010年销售收入达3亿美元,税后净利1,700万美元。再后来超市的历史大家想必都很清楚,悲剧了:行业的兴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恶性竞争,外加电商的异军突起,令超市这一在中国尚未完全开发的行业迅速陷入集体亏损的囚徒困境。QKLS的股价迅速跌破US$1.00,为保持在NASDAQ继续上市的标准(即每股股价需高于US$1.00),公司方面先后完成两次合股:在2012年度完成3合1;在2013年度再度完成8合1。公司的总发行股数由2011年12月31日的31,344,590股,减至2013年12月31日的1,522,326股(其中,控股股东持有795,096股,占比52.23%,公众持股只有区区727,230股)。

下面聊聊本人投资这家公司失败的教训,一方面重温这一警示标志,另一方面也想抛砖引玉,听听其他朋友有趣的投资往事。

买入QKLS的股票,表面上出于三个主要原因:1)一名曾经的手下老家就在大庆,他给我推荐了这家公司,他的老家就在这家超市的旁边,“生意老火了!”;2)一家专注中小中概股的美国基金曾经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我比较欣赏这家美国基金的投资品味;3)公司的股价,当我买入QKLS时,股价显得相当便宜(PB在0.1左右)。

但令我在QKLS越陷越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对控股股东的一再误判:

1)最初,买入3万股QKLS(均价US$3.10左右)时,我认为公司管理层会维持公司总市值500万美元的底线,以维持其NASDAQ的上市地位(其实500万美元的流动股市值底线只是我的一个错误概念,因为我看到有其他的公司因此而收到过退市警告信。可惜,当时出于懒惰或是漫不经心的不求胜解,竟然没有就此咨询一下从事美国证券的律师朋友)。买入后,确有股价短期涨至US$4.1以上的喜悦,也因此套现了一半的股票,但在其股价跌破US$2.50之后,套现的部分就又补回了QKLS股票;

2)当股价跌破US$1.10时,由于NASDAQ要求上市公司公众持股的市值不得低于100万美元,我判断公司为维持这一底线,将会采取行动(合法的:回购股票,非法的:找人代为买入股票),就又买入了部分QKLS。奇怪的是:一方面公司并未收到NASDAQ的警告信(警告其公众持股总值低于100万美元,如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将会被除牌),另一方面,公司的股价迅速跌破US$1.00;

3)QKLS股价跌破US$1.00后,很快就收到了NASDAQ的警告信(通知其股价跌破US$1.00,已不符合上市标准),由于公司的总股数只有不到160万股,很显然,这次公司不能再采取合股的方式将股价抬升至US$1.00以上。尤其当股价跌破US$0.6以下时,整个公司的市值尚不足100万美元,流动股市值尚不足45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呵呵,维持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每年的成本都得30万美元以上!于是,我就大量买入,直至10%的限制。当时的逻辑是:既然公司能每年支付30万美元以上的上市费用,就一定有办法将股价抬至1美元以上,呵呵,整个流动股盘子还不到75万股!

令我大跌眼镜的是,QKLS的控股股东竟然像他那位著名的东北老乡 -- 张学良少帅一样,未放一枪一炮,自动被撤出了NASDAQ!

2016年5月,QKLS正式退市,我的股票再也没有机会重上US$1.00了,乘市场尚未完全反应过来,我在US$0.4左右清仓QKLS(呵呵,留了1万股,作个纪念)。是役,总亏损超过8万美元。

教训

在美股中概股的屡屡斩获,主要源自对于几家公司基本面及控股股东的了解,但这恰恰造成了我的兵败QKLS。盲目自信,以己度人实乃兵家之大忌。在投资领域,与控股股东或管理层博弈时,一旦失误,全军覆没。因此,除非有卧底,否则对于QKLS这类行业前景黯淡的二类企业,只宜派出小股侦察兵,或是具有切实可行的反制措施(PLAN B),绝不可陷入大规模作战。

人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往往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摔跤。因此,对于每笔投资而言,事先设定投资上限以及减仓的临界点是避免灾难性损失的关键。世事无常,投资尤其如此!

后记:

QKLS控股股东放弃NASDAQ的手法令人大出意外:一方面,这家伙可能觉得确实已无能为力:即使将股价维持在US$1.00以上,其净资产也会很快跌破NASDAQ的底线;另一方面,就其上市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他对于资本市场的操作不太熟悉。

其实,QKLS面对NASDAQ警告信无动于衷的做法,相对于其如此小量的流动盘,确实是手榴弹擦屁股 — 危险啊危险!

本人对于陷入困境的先头部队(先期购买的QKLS股票),曾经策划过两个营救方案:1)全面收购QKLS,报价US$1.20/股,尽管QKLS表面经营亏损,但就其经营现金流及物流配送中心等而言,价值显然远超 200万美元,即便其两家大的门店价值,也会超过上述报价(呵呵,要不然,凭什么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给QKLS高达70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但QKLS的VIE结构,会令收购后的上市公司与中国经营实体产生分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这并非QKLS的控股股东具有先见之明,而是当年中国法律限制RTO时中、外资企业间的换股协议导致的结果),况且,控股股东当然绝不会让人以如此低价染指其命根子;2)考虑到控股股东不会让第三方染指QKLS,一旦QKLS收到全面收购报价,其必然的反应:拒绝接受报价,或是自行提出一个counter offer。无论何种反应,作为一家在SEC注册的公司,其董事会必须公告收到offer这一事实,QKLS股价也会从US$0.60以下大幅上升,本人的先头部队可以因此胜利大逃亡…(这样一来,至少会折腾掉QKLS几十万美元的中介费用 — 这是上市公司收到offer的标准流程)。考虑到一方面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太黑(为了自己多收回2、3万美元,折腾掉公司2、30万美元),另一方面具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会被美国SEC盯上…听从律师朋友的建议,就吃下了这个亏 — 毕竟不再年轻,也没那么冲动了,况且,做人总是要吃的亏的!但如果年轻几年,情况也许不同,对于QKLS的控股股东而言,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对于其他处于类似状态的中概股控股股东,在这里也提个醒:我不做的事,不等于别人不做!大家做事最好适可而止,既然上市挣了大钱,最后,体面地顺手私有化,虽然怎么做都会挨骂,但一方面安全地退出SEC监管,另一方面给自己的企业留一个干干净净的股权,多好!

精彩讨论

Marcus唱空买多2016-11-29 19:36

东北股

杭宁2016-11-29 17:01

俗话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俺们都是血战的教训。即使能赚钱,也留给别人了。后来我又改进了下,不过陇海-兰新线

阿敏8882016-11-29 20:05

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遍地是骗子

用户18372560302016-11-29 12:33

说到东北 据本韭所知… 几家大庆明星股在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累计停牌加起来快1/4个世纪了吧

全部讨论

2017-06-07 10:50

【投资教训】学习了,值得牢记!我经历的智美体育也如此类似,便宜了买入还会有巨大跌幅,不要随意加仓。

人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往往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摔跤。因此,对于每笔投资而言,事先设定投资上限以及减仓的临界点是避免灾难性损失的关键。世事无常,投资尤其如此!

2017-02-10 20:13

珍爱生命,远离中丐

请教楼主,如果是公司以极低的市净率退市,还持有公司股票的话结局会如何?退市以后大股东可以随意修改股权结构吗?

2016-12-02 06:02

2016-12-01 22:17

666666

2016-11-30 15:21

说真的,看完后我觉着你根本没有吸取一点点教训!!
   不要和趋势为敌,不要不看走势图表,趋势向下的结局就是死亡。

2016-11-30 10:53

所以我做了个企业老板籍贯表,做为估值时的重要参考。河南,东北老板扣8分不是太憨就太奸,湖北,福建老板扣7分小算盘打得太精;广东的不加不减,江浙除徐州外加1分,山东加2分…虽然肯定有误伤,但是为安全考虑也顾不得了。而且确实帮我躲过不少坑。

2016-11-30 06:57

这不能叫投资吧

2016-11-29 23:18

我觉得吧,这就是大股东故意的。到有个想法,组织收购那些退到粉单和otc还有账面资产的公司,分别在中国,美国起诉它侵吞,最好不济来给个私了

2016-11-29 23:13

股在没啥用,本人还有$德尔集团(DEER)$,$仁皇药业(CBP)$$安博教育(AM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