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BA.1变异的mRNA疫苗要来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 Pfizer和BioNTech针对BA.1变异的mRNA疫苗披露Phase 2/3数据


- GSK和Sanofi的疫苗1.3万人试验显示对Omicron有效


- BioNTech在ASCO披露一项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I期数据,推动mRNA疫苗在肿瘤治疗领域发展

01 复必泰还能批吗??

6月25日,Pfizer与BioNTech宣布,合作开发的两款新mRNA疫苗能显著提高针对奥密克戎的保护效力。

这项2/3期临床,入组1234名56岁及以上受试者。

试验中的mRNA疫苗有两款,一款是单价疫苗,另一款是2价疫苗。

与公司目前的新冠疫苗相比,作为加强接种的两款新疫苗诱发的免疫反应显著增加了对奥密克戎BA.1变异株的中和作用。

接种1个月后,注射一剂单价疫苗(30μg和60μg)作为加强免疫能够使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相比加强前分别提高13.5和19.6倍

注射一剂2价奥密克戎疫苗(30μg和60μg)可使GMT分别提高9.1和10.9倍

从中和抗体平均滴度来看,新一代mRNA疫苗,尤其是单价疫苗,比老款确实强了不少。

这里的老款mRNA疫苗,也就是$复星医药(SH600196)$ 手里的老款复必泰,不知道还能饭否。。。

另外,欧美地区最近流行起来的变种已经是BA.4和BA.5,据说毒性增大,可以威胁到肺部。

这次Pfizer和BioNTech还表示,公司对这两款试验的mRNA疫苗对BA.4和BA.5新变种进行了实验室测试,目前实验室数据来看也有效,但效果弱于对BA.1的免疫保护效果,中和后的血清BA.4/5的滴度比BA.1低大约3倍

02 GSK和Sanofi的疫苗

另外两家疫苗领域的巨头,GSK和Sanofi也宣布了D614和β(B.1.351)佐剂双价蛋白疫苗III期临床试验二阶段的数据。

这项III期临床试验二阶段入组了超过1.3万名18岁及以上的受试者。

在总体人群中,这款佐剂双价疫苗用于初级免疫,预防COVID-19的效力为64.7%(95%CI:46.6,77.2])。

预防奥密克戎的效力为72%(95%CI:45.8,86.6])

此外,在先前感染过COVID-19的人群中,这款佐剂双价疫苗预防感染的效力为75.1%(95%CI:56.3,86.6]),预防奥密克戎的效力为93.2%(95%CI:73.2,99.2)

根据两家公司的材料,Sanofi提供重组抗原,GSK提供大流行佐剂。这款基于蛋白质的二价佐剂候选疫苗计划用于加强针接种,旨在专门针对β变体,但同时也能够预防多种变体,包括奥密克戎BA.1和BA.2。

这是疫苗圈老式权贵用重组蛋白平台技术,向mRNA新贵发出的一个挑战。。。

03 mRNA技术在肿瘤领域的突破

mRNA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专注于个体化新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iNeST)。

这项技术针对患者肿瘤独特的肿瘤抗原,进行个体化免疫治疗。

首先用基因组测序识别患者的基因突变,利用专有算法选择患者多达 20 种特异性新抗原。

再通过mRNA 药物递送到患者体内,利用编译编码使得免疫系统产生新抗原,使得患者的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讲真,mRNA技术的初心使命有一大部分是在肿瘤和HIV领域。要不是突发的新冠,这项技术估计还处于创业初期的烧钱状态,而不是目前挣得盆满钵满的状态。

就感觉像是挖矿的,突然发现伴生矿一下比主矿还值钱了。。。

贴一下2018年的Nature Review总结的那个时候mRNA新贵们专注的疾病领域。

回过头再来看一下这些公司们,目前在肿瘤领域最快的还是BioNTech

在刚结束的ASCO,BioNTech披露了一项和罗氏的基因泰克共同开发的mRNA药物,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临床I期数据。

胰腺导管腺癌(PDAC)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PDAC 约占所有胰腺癌病例的 90%,也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胰腺癌。

胰腺癌常常被称作“癌中之王”,因为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率低并且术后复发转移率高,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10%。

只有15-20%的胰腺癌患者适合手术。FDA批准的唯一一项针对PDAC靶向疗法是EGFR抑制剂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相比吉西他滨单药仅能延长生存期12天

这项I期临床试验共招募了 19 名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接受过手术并接受了罗氏的 Tecentriq单克隆抗体治疗。16 名患者接受了研究药物 BNT122。其中接受治疗的患者有一半有明显的免疫反应,并获益了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 (RFS)。

安全性方面,只有1名患者出现了3级不良事件,其他患者均表现了良好的耐受性。

这些数据对 PDAC 治疗领域来说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只有约 5% 的 PDAC 患者对当前的治疗方案有反应,使其成为未满足医疗需求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BioNTech和罗氏正在评估 BNT122在黑色素瘤中的疗效,预计2022年下半年会有II 期临床试验结果。同时,BNT122还在进行针对结肠癌的II期临床试验。

BioNTech正在开发 14 种 mRNA 技术的产品来治疗多种肿瘤。虽然股价从最高点已经下来不少,但这丰富的产品管线,着实让人羡慕。

不知道国内的mRNA技术公司,什么时候能真正扛起独立创新的大旗。。。

全部讨论

2022-06-29 09:49

从这个2/3期临床数据来看,2价效果不如单价疫苗,FDA应尽快批准针对BA.1的单价疫苗作为压制BA4和BA5大流行的应对措施。$复星医药(SH600196)$ $沃森生物(SZ300142)$ $君实生物-U(SH68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