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转债战法(39) 转债的“剩余规模”与“流通市值” 20210804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8

今天聊一聊可转债的流通市值。

可转债本身没有“流通市值”这一概念,各网站和书籍对此也没有专门指出,之所以引入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加深对短线交易的理解。

在股票的世界里,我们度量市值,有“总市值”、“流通市值”和“实际流通市值”三个概念。

“总市值”就是股票的全部市值,包括限售股和流通股。“流通市值”指的排除限售股之外,可以流通的市值。这两个比较好理解。在实际交易中,实控人、董监高等持有的可流通市值,在交易时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增持减持需要提前预告、特定时间交易总量有限制等,他们持有的流通股份变动不方便,对短线影响很小,所以我们研究分析市值对短线波动影响时,把这部分变动频率低的流通市值排除在外,形成“实际流通市值”。例如大盘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虽然总市值和流通市值都特别大,但仔细看看,它们前几大流通股东占据了绝大多数股份,这些流通股实际上是长期固定不变的,余下的真正“实际流通市值”特别小。短线上只需要不太大的资金,就可以把巨无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拉起来几个点,所以这俩娃也一直被作为关键时刻调控指数的工具。

对于转债来说,“流通市值”就简单多了。转债没有限售概念,实控人、董监高等交易转债时,通常也不用提前公布计划,所以转债的流通实际上都是不受限制的,转债市值都是流通市值。

对于转债而言,需要厘清“剩余规模”和“市值”概念。

在转债短线交易中,“剩余规模”是一个重要关注指标。“剩余规模”越小,表明转债“市值”越少,越容易被炒作。因为转债的“剩余规模”与“市值”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很多人不加区分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转债的“剩余规模”概念,是从“发行规模”演绎而来的。“发行规模”就是转债发行的总金额,因为转债发行价是固定的100元,所以人们习惯用“规模”代替“市值”。例如一只转债的发行规模是100亿元,我们指的是发行了1亿张转债,每张价格100元。转债发行时的“市值”是100亿元,如果转债价格涨到150元后,“市值”就涨到了150亿元。

转债“规模”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转债“张数”,“剩余规模”就是“剩余张数”。例如“剩余规模50亿元”,实际意义是“剩余张数5000万张”。

弄懂了这些,我们就弄懂了转债的“市值”。例如A、B转债剩余规模都是1亿元,A转债价格100元,B转债价格是500元,那么A转债的“市值”是1亿元,B转债的“市值”是5亿元。极端情况下,假设交易价格不变,你有1亿元现金就能把所有A转债全部买入;但1亿元你只能持有20%的B转债。

转债的千古一帝英科转债,长期处于“剩余规模”极低的状态,比很多妖债的“剩余规模”都低。但英科转债一直跟随正股波动,很难被炒作。为什么呢?因为它价格太高,虽然“剩余规模”小,但“流通市值”并不小。假设剩余规模1亿元时,价格150元的转债,你1.5亿元资金就能持有100%转债从而完全控盘;假设英科转债当时价格3000元,你1.5亿元资金只能持有5%的英科转债,控盘难度大了很多很多倍。

在转债价格不高的情况下,转债“市值”不被人们重视,用“剩余规模”代替简化理解亦可,转债价格高时,短线研究时就要考虑“市值”了。

文末给出个公式:

转债市值=转债剩余规模*转债价格/100。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全部讨论

2022-06-20 13:13

转债的“剩余规模”与“流通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