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远扬”的协和维生素e乳是协和医院出品的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篇名为《7天卖出51万瓶的“协和”维E乳,居然没有一瓶来自“协和”?》的爆文一夜间引起了争议,也让“协和维E乳”这款护肤品更加“声名远扬”。然而,这样的名声只会为协和维E乳及其出品商苏州协和药业有限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在了解其品牌混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后,更反映出中国医学创新过程中的诸多困境,特别是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协和维E乳是协和医院出品的吗?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讲起。1989年3月19日,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皮肤病研究所,与苏州当地的日化企业合作,成立了一家专注生产功效性护肤品的联营厂。联营厂将皮肤病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把医院制剂转化为适配市场的功效护肤品,协和维生素E乳就是其中的一款产品,到了1998年,联营厂转型,就有了现在的苏州协和药业有限公司。

而早在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就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国医学科学院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师资和技术力量,而北京协和医学院则为医学科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下属医院,而皮肤病研究所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的众多研究所之一。因此,尽管协和维E乳并非由北京协和医院直接生产,但它依然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

协和维E乳被污名化

“协和维E乳是协和医院出品的吗?”有了明确答案,而另一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与苏州企业合作成立联营厂,这个过程堪称中国早期“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凭借可靠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协和维E乳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好景不长,尽管协和维生素E乳的诞生合法合规,并且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直属皮肤病医院的合作背景紧密相关,但仍有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大肆散布谣言,称协和维E乳是假冒伪劣产品,是山寨货,甚至是抢注商标的结果,协和维E乳也因此长期被污名化。

医学创新的重重困境

1、知识产权与品牌保护

苏州协和药业合法注册了“协和”商标,但随着协和维E乳的热销,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冒牌产品。这不仅损害了协和的品牌声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此外,协和体系庞大,内部子系单位也看中了这块蛋糕,试图利用“协和”品牌的知名度推销各自的产品,使得品牌保护变得更加复杂。品牌保护在转化医学领域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

2、产学研结合的挑战

协和维生素E乳的研发代表了中国早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资金支持的不足、以及市场推广的困难。这些问题在协和维E乳的市场化过程中都曾显现。

3、市场监管与假冒伪劣

随着协和维E乳的热销,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冒牌产品。这不仅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如何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正品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何单独举例协和维E乳?

协和维E乳看似是孤立事件,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中国医学创新领域普遍面临的困境的缩影。分析协和维E乳的品牌纠纷和市场表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包括前面提到的三点。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也阻碍了医学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该怎么做?

结合当前中国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和市场转化的周期偏长,成功率不高,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鸿沟仍待弥合等困境,打通各个环节,建立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是破解医学转化之困的关键所在。

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

1、加大对转化医学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进入市场。

2、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临床部门之间的合作。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正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通过开放协同的理念,破除体制壁垒,建立促进医学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协和维E乳被长期污名化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监管水平,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医学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