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欺凌自杀》
📖 (日)镰田慧作;吴松梅译. 译文纪实 欺凌自杀 12个孩子的父母的证言.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06.
☘️ 欺凌自杀发生之后
•  “校园欺凌”的定义:
“受到人际关系中的某人的心理上、物理上的攻击,致使精神感到痛苦。”
•  我走访过好几个孩子因欺凌而自杀的家庭。
因为我想更多地了解如何才能发现欺凌,如何才能防止自杀,而我得出的结论是,消除校园欺凌是唯一的办法。
有人会把自杀的原因归于孩子太脆弱,理由是以前的孩子被欺凌也没有选择去死。但我想,那是因为过去不存在集体欺凌,这种欺凌会让孩子们痛苦到要走上绝路。过去,总还有人会和被欺凌的孩子打招呼。这个人,可能是班里的朋友,可能是住在附近的朋友,又或者是看到欺凌的附近的大人或老师。
然而,现在的欺凌,是被集体彻底孤立。没人理睬,被人忽视。大人们也装作没看到。
• 欺凌的特征在于,往往欺凌方人数多,而被欺凌方人数少。
这种情况比起多数人被少数人支配,要严重得多。因为被欺凌的人会陷入无人救助的孤独感中,痛苦不堪。而且,周围的人往往认为,是被欺凌的人有什么缺陷。
• 欺凌并不是遭遇欺凌的家庭的问题,也不是被欺凌的孩子的问题。因为没有注意到孩子被欺凌,家长们十分痛苦。但是,中学阶段的孩子,很少会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被欺凌的事,坦率地告诉父母。
更遑论还有很多人认为被欺凌的一方也有错,只要这种观念还存在,孩子们就会对坦诚说出自己遭遇了欺凌心存抗拒。因为弱才会被欺凌,所以要变强,这种说法最是有问题,这是我通过一系列的采访得到的体会。
我们必须要强调,被欺凌的孩子并没有错。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责任、百倍以上的责任,都在找理由欺凌他人的一方。
• 对暴力的恐惧因人而异。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暴力就不会消失。不要再说因这么点儿事就自杀之类的话,而是考虑如何能对感受力强的孩子所感到的痛苦感同身受。
•  欺凌事件中,被报道的只有严重的案例,因此孩子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而言已经是一种欺凌。欺凌不只是打人踢人。说令对方厌恶的话,做令对方厌恶的事,这些都是欺凌。必须要教育孩子们,这些行为可能会剥夺他人的生命。
教育,应该是教人更加了解人性。
☘️ 官僚制度
• 各个学校对于“欺凌”的应对方式,简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非常程式化。
首先,否认“存在欺凌”。为此,遗属不得已,只能公开孩子的遗书。这既是对学校践踏孩子遗志的愤怒,也是为了挽回孩子的名誉。
即使有孩子的遗书,学校下一步又会提出受害者自身性格有问题,或是存在“家庭问题”,以此作为挡箭牌。
总之,学校不会承认这是学校的问题,更不会在此基础上探寻艰难的解决之路。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名誉”,是校长和老师们个人如何明哲保身。
• 将孩子们逼至自杀的,是学校的墙。学校未能接受并分担孩子们的痛苦。对学校感到绝望的孩子们,选择了死亡。之后,经历了孩子自杀的家长们,也对学校绝望了。学校隐瞒了欺凌的真实情况,自始至终都在逃避责任,只顾保全自己。
双重的绝望围绕在欺凌事件前后。首先是孩子绝望,之后是父母绝望。
☘️ 为什么孩子会受到欺凌?
• 欺凌者多是感觉自己没有容身之处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自己的苦恼,比如在家里不被重视等等。
而被欺凌的孩子大多比较老实,口风很紧。实施欺凌的孩子会找寻那些即使勒索金钱也不容易暴露的目标。成为目标的孩子是被挑选出来的。
•  无论是成为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绝对不是性格问题导致的。某一天,欺凌突然就开始了,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
• 被欺凌的,都是非常普通的孩子。而孩子们一般都不想跟父母说自己被欺凌的事,因为他们恰好处于自我意识变强的时期。然后,老师装作没注意到欺凌。现在,仍有无数孩子在实施着欺凌,或者在被欺凌,而家长却全然没有注意到。
欺凌是集体实施的。孩子们最害怕被集体排斥而沦为少数派。排除少数派、猎捕异端者,迎合强者,这些都是成人社会的缩影。
•孩子们之间(或者说在学校里)存在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侮辱性的语言也好、伤人的行为也罢,即使是坏事,只要大家都做的话就会被容许。
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的绰号,只要孩子们说是被那样称呼的孩子自己也认可了,家长就会轻易接受,认为现在的孩子大概就是这样的。
在这种环境下,大人们特别是老师们会对孩子说:“如果只有你对这事感到痛苦,那是因为你太脆弱了。”这样一来,孩子也会认为:“是我太脆弱了,我必须自己解决。”孩子自己的价值观被摧毁的同时,也被剥夺了对不正当行为控诉的力量。
☘️ 家长没有注意到吗?
•  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与平时不同的征兆,哪怕极其微弱,那么即使是让他请假不去上学,也应该先和他好好谈谈。要创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是着急找出答案,而是深入听听孩子的心声,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 学校的老师们,对于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能立刻察觉到。听说发现之后,他们会很严厉地斥责实施欺凌的孩子的父母。这就说明老师们对校园欺凌有着很明确的认识。因此,在自己的孩子被欺凌时,他们才能从一些征兆中迅速察觉到。
但是,这些老师又会对其他孩子的父母说,学校里不存在欺凌。
所以一般的父母就会在认为学校不存在欺凌的前提下行动,其结果便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察觉不到欺凌,或者察觉到时也往往为时已晚。
• 我感觉现在,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想法都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对于孩子们的倾诉,家长往往会先想到自己的中学时代,从而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中学应该这样、老师不可能会那样,结果就不能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倾诉。
• 步入这个社会久了,逐渐觉得有很多事情都是无可奈何的。这类事情在成年人的世界、父母的世界中普遍存在。但是,孩子们对事情的理解方式毕竟与大人存在差异,如果不能从这种差异出发去理解孩子,便会产生问题。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必须要去死呢?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但是,这所依据的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社会长期生存并积累了经验的成年人的基准,孩子们并不是这样想的。
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即使我们无法回归到孩子的思维方式,但至少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这种根本性的不同,回应这种不同并告诉孩子们这种不同。我强烈认为这么做非常有必要。
•  最终,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只有父母。我们会希望学校做出改变,也会让孩子去找老师,期待老师和学校能出面解决。我想对老师和学校抱有期待是可以的,但这种期待要有限度。在这个时代,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有能力判断,在哪个阶段不得不要由家长出面了。
• 就算家长对孩子说“可以不去学校”,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是最想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一起学习的。
作为家长,对孩子说“不要勉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接下来有什么解决方法。
只是告诉孩子“可以不去学校”是否有用,这取决于是否能告诉孩子之后具体可以怎么做。
希望教育行政机构能够制定相关方针政策,为无法去学校的孩子提供选择其他方向的机会。如果不能去学校,那么让孩子们去哪里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呢?例如可以转到邻近的中学,这是一条解决途径。还有没有其他可以接受孩子们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行政机构应该考虑的。
• “不欺凌他人,不被他人欺凌,不允许欺凌存在”,这样的海报真应该贴在一般家庭的起居室里,这样10天左右就可以谈论1次这个话题,看到孩子没什么精神时,也能看看这张海报,以此为契机开启这个话题,问问孩子:“你在学校没欺凌他人吧?也没被他人欺凌吧?”
•  为何欺凌自杀不会消失呢?倘若被如此问及,我会回答,这是因为世间的父母对欺凌问题太冷漠了。父母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脆弱到会因欺凌而选择自杀——正如那些已经失去了孩子的父母那样……
父母们想着只要孩子变强就行了,老师也会说教:只要家庭关系处理好,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这简直就像是在说,之所以被欺凌,是被欺凌的孩子自己的责任,懦弱的孩子只能死去,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种卑俗的论调正在杀死孩子们。
#校园霸凌#
不要觉得语言暴力是很轻微的事情。去年底,六年级班级里的小女孩,就被男童鞋在课后骂泼妇,寡妇,傻叉而差点去高楼自杀。父母离异,奶奶一个人带着姐弟,遇到这样不断的霸凌问题,小女孩的内心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开始用美术刀在自己的手臂割了十几条,严重时,站在火车站世贸的高楼上要向下跳……把自己打扮成cosplay的样子,每天的刘海也是遮住自己的双眼,半夜不睡觉,开直播。我让儿子每天带一个奶牛巧克力给她,让她保持微笑。后面疫情防控,去年年底到春节,被妈妈接走了。六下回来人就开朗许多了,开始喜欢隔壁班的男孩子,内心强烈的寻求归宿感,安全感和被认同感,能走出拿世界末日的感觉,我内心的宽舒很多,但要内心彻底的治愈太难了。希望天底下的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工业富联(SH601138)$